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293节
接着,许敬宗也提出了意见。
他建议迁移一部分河北百姓,以免除十年赋税为条件,让他们在契丹富饶的水草区域,开荒屯田。
这个法子倒有几分可行性,不少官员都表示赞同,连卢承庆和阎立本也出面附和。
连李治也颇为心动,这和他开发契丹的想法不谋而合。
长孙诠却忽然出列,拱手道:“陛下,臣以为许尚书的法子虽好,却可以稍做改进。”
李治问:“如何改进?”
长孙诠道:“普通百姓并不清楚契丹情况,强制迁移,可能招致民怨,何不让营州军队驻扎在契丹,一来镇压契丹部落,防止反叛,二来可以由军队屯垦,开辟农田。
“等田地开垦到一定程度后,再制定各种惠民政策,鼓励河北百姓迁移到此地居住,繁衍生息,也就没有隐患了。”
李治赞道:“这个改进果然不错,诸卿以为如何?”
众官员相互用眼神交流了一阵,都没有反对。
李治道:“许卿,你以为呢?”
许敬宗笑眯眯道:“驸马这个法子,确实比老臣考虑的更为仔细,老臣没有意见。”
李治挥手道:“那就照此办理。”
契丹的问题商议完毕,群臣的话题都转移到对高句丽的战事上。
李勣出列道:“陛下,老臣以为攻打高句丽的时机已经成熟,朝廷可以做战前准备了。”
一名官员反驳道:“陛下,朝廷这几年,年年用兵,剿贺鲁、征铁勒、伐吐蕃、打契丹,百姓们恐不堪忍受,还请停止用兵,安抚百姓!”
此人正是负责恢复秦岭山脉的虞部郎中,张文瓘。
于志宁慢悠悠道:“若能消灭高句丽,辽东再无隐患,到时候,河北百姓才能真正休养生息。”
程知节跟着道:“这几年,我大唐虽用兵的地方不少,但战必克,攻必胜,缴获的物资,足以抵消损耗,对百姓也没有太大负担才是。”
杜正伦道:“程老将军此言不错,攻打铁勒和契丹,缴获的物资都不少,足以弥补消耗。”
霎时间,一众太宗时期的老臣们纷纷出列,表示支持攻打高句丽。
李治见此,也只好问道:“李公,你可有攻打高句丽的良策?”
李勣当即道:“回陛下,依臣之见,我军可以先走海路,消灭百济,然后南北夹击高句丽,必能取胜!”
李治暗暗感叹,果然还是和历史中攻打高句丽的战略相同。
然而这样打,只会便宜新罗。
百济最终被新罗吞并,连高句丽的一半领土,也被新罗攻占。
况且泉盖苏文还没死,这时候攻打高句丽,很可能出现类似太宗时期的情况,纵然攻到都城,却无法彻底消灭高句丽。
萧嗣业一直在观察皇帝表情,见李治沉默不语,赶忙出列。
“陛下,臣以为应先解决契丹问题,高句丽的事,可将来再论。”
李治点头道:“萧卿之言有理,还是先等契丹俘虏抵达长安,再议别的事吧,退朝。”
挥了挥手,起身离开了大殿。
第288章 陛下,何不召许敬宗?
立政殿内,武媚娘正在练习书法,武如意则抱着李显在一旁观看。
自从武如意进宫后,武媚娘每次教导李显时,武如意也会在一旁陪同。
每次武媚娘教训李显时,武如意都会在一旁帮李显说话。
久而久之,李显也发现武如意能成为自己靠山,对这位小姨母痴缠的紧,平日张嘴闭嘴都是小姨母。
武媚娘对妹子无可奈何,再加上肚子越来越大,精力衰减,也只好听之任之。
张多海的伤势还未好,立政殿伺候的内侍是王洪。
他来到殿内,向武媚娘道:“殿下,陛下正朝这边过来。”
武媚娘遂放下笔,和武如意一起出去迎驾。
不一会,李治来到立政殿,被迎入寝殿。
武如意向李治行过礼后,便要告退,李显见她要走,在保傅怀里扭来扭去,嚷嚷道:“我要小姨母抱,我要小姨母抱!”
李治笑道:“看来显儿很喜欢小妹啊,如意,你抱着显儿出去玩吧。”
武如意抿嘴一笑,捏了捏李显的小脸,抱着小家伙出去了。
李治坐在武媚娘身边,盯着她的肚子看了一会,奇道:“媚娘,你这肚子似乎比贵妃还大啊!”
武媚娘轻抚肚子,笑道:“可能这胎儿长得比较壮实吧。”
李治笑道:“记得显儿出生时,有七斤多,这孩子只怕会比显儿更胖。”
两人说了阵闲话,武媚娘察觉到李治有心事,关切道:“陛下可有忧烦之事?”
李治叹了口气,道:“刚才朝会上,大臣们都吵着要攻打高句丽。”
武媚娘暗暗奇怪,在她看来,李治和太宗皇帝很像,在军事上一向勇猛锐进,怎会为军事之事而发愁?
这几年,在李治主持下,朝廷打的仗着实不少,她虽在后宫,却也一直暗暗关注着。
“陛下不愿打此仗吗?”她试探道。
李治缓缓道:“朕并非不愿,只是时机还不到。”
武媚娘奇道:“时机?”
李治看了她一眼,道:“朕可以断言,十年之内,高句丽便会内乱,到时候,才是攻打高句丽的最好机会。”
武媚娘微笑道:“就和陛下断言妾身腹中有子一样吗?”
李治摸了摸鼻子,道:“差不多吧。”
武媚娘沉思了一会,道:“陛下若是不想现在打,妾身倒是有一个法子。”
李治拉住她手,问:“什么法子?”
武媚娘笑道:“陛下可以宣李淳风觐见,让他配合陛下,以星相之说,预测高句丽分裂之事,群臣们应该就会相信了。”
李治皱了皱眉,没有说话。
虽说这个时期的封建迷信,确实能当工具使用,但用的多了,会让百姓们更加迷信,并非李治所乐见。
武媚娘见他表情,就知他不愿,便岔开话题,道:“陛下,那个百济细作抓到了吗?”
李治道:“已经抓到了,而且已经归附咱们了。”心中猛地一跳,一个念头涌入脑海。
“媚娘,你想见见她吗?”他笑着问。
武媚娘瞧他神情有异,道:“妾身正想见见她呢。”
李治点点头,朝王伏胜道:“召金燕觐见。”
不一会,王伏胜便带着金燕来到立政殿。
金燕已换上一身干净得体的衣服,也仔细梳妆过了。
她容貌本不差,不过有武皇后在此,大部分女子在这位皇后面前,都会显得容光失色了。
李治打量了她一会,问道:“金娘子,朕听说你是百济公主的女儿,此事可是真的?”
金燕昂着下巴,不卑不吭的道:“回皇帝陛下,我母亲正是百济的玉雅公主!”
李治道:“朕还听说,百济国是由扶余人统治马韩人,你母亲似乎有马韩人血统?”
金燕脸上露出一丝黯然神采,低下了头。
“母亲和我身上,都有马韩人血统。”
随即又抬起头,昂然道:“扶余人也没什么了不起,当初百济也不过是从高句丽迁移过来的一个小部落,需要仰仗马韩人鼻息。”
李治问道:“那他们是如何反客为主的呢?”
金燕想了想,道:“当时马韩有很多国家,百济只能算很小一个,名为伯济国。”
李治点头道:“朕知道,马韩有五十八个国家。”
金燕诧异道:“您怎么知道?”
李治道:“当然是从史书上看到的了。”
金燕道:“我们百济也有史书,名为‘书记’。”
李治笑道:“改日有机会,倒想瞧瞧你们记录的史书。”
金燕道:“母亲曾教过我书记,若非如此,我也不会知道扶余人的来历了。”
武媚娘忽然道:“你们的史书既是扶余人记载,那就未必真实了。”
金燕皱了皱眉,露出几分不服气的表情。
李治却知道武媚娘的没错,别说百济国,就算中原王朝,统治者一样会篡改历史。
远的不提,就说李世民,在李治印象中,他的很多行为便和历史不同。
再者,就算君王不改,史官记载历史时,也会加入个人情绪。
就连司马迁那样的人,在记载卫青、霍去病和李广时,也是两种态度。
“金娘子,你还是继续说吧。”
金燕点头道:“当时马韩共有五十八个国家,盟主是目支国,因他们带领其他国家,与中原王朝战争,结果战败,威信大减,盟主之位,便被百济国取代。”
武媚娘问:“当时的中原王朝,是哪个朝代?”
金燕迟疑道:“书记并未记载,我想可能是汉吧。”
李治对这段历史也不太了解,正琢磨着怎么印证时,一旁的武媚娘柔声道:
“陛下,何不把许敬宗喊过来,他对各朝历史颇为熟悉。”
许敬宗长期编著国史,朝堂之中,论起对各朝历史的了解,只怕无人能胜过他。
李治点头道:“也好,传许敬宗觐见。”
许敬宗正在礼部坐衙,听说皇帝召见,步履飞快的来到立政殿,奔行速度,绝不像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