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235节

  修建如此大佛,需要用到的钱财难以计量。

  武媚娘自从生下三个儿子后,对佛教越来越推崇,心想再修一佛,也许还能再得一子。

  “妹子,你回去后,让那群和尚派一个首领,入宫来见我,我亲自和他们说佛像的事,也免得他们叨扰母亲。”

  武如意变色道:“阿姊,你不会想帮他们修大佛吧。”

  武顺插嘴道:“修一座也没什么,我们武府能多次化险为夷,就是多亏了佛祖保佑呢。”

  武媚娘点点头,表示赞同。

  武如意见两位姊姊都发了话,也不好再说什么。

  又闲谈了一阵,宫人来报,太子来了。

  每次武如意过来,武媚娘都要让李弘过来,和自家妹妹都熟悉一些。

  李弘很快进入内殿,朝着两位姨母行礼。

  “弘儿见过大姨母,见过三姨母。”

  二女也赶忙起身,回了一礼。

  武顺望着李弘,笑呵呵道:“太子越来越有英武之气了。”

  武媚娘一边将李弘拉到身边坐下,一边笑道:“陛下最关心的就是弘儿的身体,非让他每日习练弓箭,想不长壮也难。”

  几人闲聊了一阵,又一起用了晚膳,武家姊妹告辞离开,李弘也终于返回东宫。

  他一回到丽政殿,就抓紧时间把今日的弓箭晚课做完,练完之后,又去写课业。

  当他正专心写着时,忽然听到跟前有人低声啜泣。

  抬头一看,却见周围几名内侍都低着头,也瞧不出是谁在哭。

  李弘只当听错了,继续低头写课业,不一会,又听到极低的啜泣声。

  他这次学聪明了,并不立刻抬头,而是仔细辨听声音方向,不一会,终于听清楚了,这才循着声音,抬头看去。

  “陈顺儿,是你在哭吗?”他问。

  那内侍浑身一颤,跪倒在地,磕头道:“太子殿下,臣该死!臣该死!”

  李弘赶忙道:“你别这样,快起来,我又没有怪你啊。”

  陈顺儿是东宫年纪最小的几名内侍之一,只有十三岁,也是李治特意挑选出来,让他跟随李弘。

  陈顺儿听到李弘的话,这才停了下来。

  李弘道:“你抬起头来。”

  陈顺儿慢慢抬起头,只见他双眼通红,眼眶中尽是泪水。

  李弘讶道:“是谁欺负你了吗?”

  陈顺儿低着头不语。

  李弘微笑道:“你快说吧,若是别人做得不对,我就帮你做主。”

  陈顺儿咬了咬牙,道:“太子殿下,我阿娘死了。”

  李弘吃了一惊,道:“是病死的吗?”

  陈顺儿恨声道:“不,是被逼死的,被一群和尚给逼死的。”

  李弘吃惊道:“和尚?”

  “是的,就是和尚,他们放子母钱,我阿爹还不起钱,他们就天天上门闹,阿娘被逼的没有法子,就跳河自尽了。”

  李弘怔怔道:“和尚不都是有德之人吗?怎会做出这种事?”

  另一名年长一些的内侍道:“殿下,和尚中有玄奘大师那样的有德高僧,也有很多恶和尚,他们放子母钱,可恶的很哩。”

  李弘道:“子母钱是什么?”

  年长内侍道:“就是借钱给你,每月还钱时,需要多还一些,借的越久,还的越多,以母钱生子钱,故而叫子母钱。”

  李弘看向陈顺儿,道:“那你家人可告了官府?”

  陈顺儿哽咽道:“告了,没用,他们说阿娘是自杀的,我们借了人家钱,欠债还钱,也是法理之内。”

  李弘呆了一呆,官府似乎说的也没错,那么这件事,到底是谁对谁错呢?

  李弘有点死脑筋,想不透的事就一个劲死想,晚上也没怎么睡好,次日顶着一双黑眼圈去的崇文馆。

  中午休息时,薛讷、李冲等人围在他身边,关心的询问他是不是没睡好。

  李弘道:“我昨儿个遇到件事,一直想不通,所以多想了一会。”

  李冲笑呵呵的道:“太子遇到何事了,说出来我们也给您参谋参谋?”

  李弘便将陈顺儿的事说了。

  几个小童毕竟见识不足,听完后,也都皱着眉头,思索着此事。

  一名小童问起子母钱是什么,李冲道:“这都不知道,就是借钱生利,母钱生子钱,越滚越多。”

  一群小童七嘴八舌的议论了一阵,也不过顽童相争罢了,并没有解答李弘心中的疑惑。

  李弘朝薛讷问道:“阿讷,你怎么不说话?”

  薛讷低着头,道:“我听你提到和尚,就想起那些西域教徒。”

  李弘愣道:“什么西域教徒?”

  薛讷嘀咕道:“就是祆教,母亲最近也不知怎么了,总是往祆祠跑,还给他们捐了好多钱。”

  李弘怔怔道:“我母亲也准备花钱,帮和尚们修一座大佛像呢。”

  两小童对视一眼,都叹了口气。

  下学之后,李弘快步朝着甘露殿飞奔,决定去找父亲帮自己解惑。

  来到甘露殿时,内侍们却告诉他,皇帝去了神龙殿,正在跟几名老将军商议军国大事。

  李弘不敢过去打扰父亲,便坐在甘露殿榻上,静静等着父亲回来。

第236章 帝后之间的赌约

  神龙殿内,烛火正旺。

  一张五尺长、四尺宽的舆图挂在墙壁之上。

  李治、李勣、程知节和尉迟恭四人,正围在舆图边,一起讨论着吐蕃最近局势。

  最近,前线密探不断的将消息回报长安,故而李治等人已经知道了吐蕃的混乱局势。

  可以说,长孙无忌的计划非常成功。

  如今吐蕃内忧外患,再僵持下去,很可能还会出现更多变故。

  禄东赞已经顾不过来了。

  昨日,密探又传回了苏定方的最新消息,得知苏定方成功穿越无人区后,李治长松一口气。

  眼下局面,对己方是最为有利的,然而该从哪一个方向作为突破口,需要探讨一番。

  李勣沉吟良久,说道:“陛下,老臣以为,眼下最好的选择,是按兵不动,等娘波和达波两部夺回苏毗,兵临逻些城。”

  “禄东赞若是回师救援,薛仁贵便可长驱直入,他若是不救援,逻些城被攻破,吐蕃人也将失去战心!”

  李治想了想,道:“那苏定方军呢?他可是请旨攻打大食人。”

  李勣道:“眼下应让大食与吐蕃继续消耗,苏定方只需埋伏在噶尔城与逻些城之间,无论谁获胜,都会挺进逻些城,届时再伏兵击之!”

  尉迟恭大声道:“何必如此麻烦,直接让苏定方按照原计划,攻下逻些城,局面也就定了。”

  李勣道:“若是苏定方奇袭逻些城,禄东赞部和钦陵部都回师救援,大食人也会追击而来,届时苏定方被围困逻些城,反而不妙。”

  尉迟恭道:“只要逻些城被破,吐蕃人绝不会回师。”

  李勣皱眉道:“既然有稳妥之策,何必冒不必要的风险?”

  尉迟恭道:“你提出的并非稳妥之策,若是苏毗部打下逻些城,而非我大唐打下,将来苏毗部可能成为新的威胁。”

  这话也并非没有道理。

  如果苏毗打下逻些城,威望上涨自不必说,他们自己也可能产生一种心理,这一战是靠他们取胜。

  将来等苏毗强大,难免不会背叛大唐,成为新的吐蕃。

  李勣摇头道:“眼下应该考虑的是消灭吐蕃,将来的事,将来再定计策。”

  李治见两人争执不下,目光看向程知节,道:“程老将军,您怎么看?”

  程知节道:“老臣以为还是李公的法子稳妥一些,先达成既定的战略方针,苏毗的问题,总不会比吐蕃更难。”

  李治听完后,点头道:“三位的意见,朕会好好考虑一番,你们退下吧。”

  三人拱手告退。

  李治独自坐在椅子上,久久不语,王及善来到他身边,低声道:“陛下,该如何回复苏将军?”

  李治侧头看了他一眼,道:“及善,你觉得三位老将军的意见怎么样?”

  王及善露出迟疑之色。

  李治笑道:“但讲无妨。”

  王及善道:“陛下,臣这些话可能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不过臣以为,李公年龄毕竟大了,一味追求稳健,少了些锐气,程公也是如此。”

  李治笑道:“那你是支持尉迟恭了?”

  “不。”王及善正色道:“尉迟老将军的法子,过于冒进,虽然有可能取得最好的结果,却也很容易葬送大好局面。”

  李治微微一笑,道:“你的意思朕明白了,让苏定方自己拿主意?”

  王及善笑道:“正是。”

  李治点点头,道:“传旨苏定方,朕还是那句话,朕既然选择他做主将,便允许他自己决定作战方略,朕绝不干涉他。”

  王及善拱手道:“臣领旨。”

  离开神龙殿后,李治径直回到甘露殿,刚到门口,便有内侍告知,太子在屋中等着自己。

  李治进入屋中,果然瞧见李弘坐在榻上,笑道:“弘儿,过来找我有什么事吗?”

首节 上一节 235/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