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222节
李弘小脸一白,道:“他们怎能做出如此残忍之事?”
于志宁感叹道:“太子,世间很多惨事,皆源于人的贪心,兼并田地的不仅有萧氏,一个人只要有权有势,都会利用手中权势,满足自己的贪念。”
李弘怔怔道:“所以父亲更改田制,是为了阻止类似的事发生吗?”
于志宁微笑道:“正是如此。”
一人忽然说道:“只可惜,也有些倒霉之人,因萧氏的贪婪,受到无佞之灾。”
李弘目光看向那人,原来是太子洗马苏良嗣。
“苏洗马,你说的倒霉之人是谁呀?”李弘奇道。
苏良嗣缓缓道:“臣听人说,最近有不少人怨声载道,皆因田制改革。”
李弘惊道:“这是为何?”
苏良嗣道:“太子殿下,您想啊,田制改革前,田产属于百姓,有些百姓遇到困境,会把田产卖出,从而解决困难,是不是?”
李弘点点脑袋。
苏良嗣道:“以前这些事虽然违法,但朝廷管的并不严格,很多人买卖田产,并非兼并。如今田制改革,田产交公,他们感到不公,自然生怨。”
李弘怔怔不语。
李勣瞥了苏良嗣一眼,淡淡道:“苏洗马,你这是对田制改革不满吗?”
苏良嗣微微一笑,道:“李公言重了,在下只是听您和太子议论,突然想起此事,就说了出来。”
便在这时,一名内侍来报,说:“太子殿下,雍王来了,说有事找您。”
李弘赶忙起身,道:“是四兄来了。”快步出了大殿。
李廉正站在阶下,见他出来,拱手行了一礼,道:“李廉拜见太子殿下。”
李弘笑嘻嘻的道:“自家兄弟,不必多礼,四兄找我有事吗?”
李廉道:“殿下,我听说东宫有不少好马,能不能去您的马厩瞧瞧?”
李弘道:“当然可以,四兄若是喜欢哪匹马,直接牵走便是。”
李廉拱手道:“多谢殿下。”
第223章 话事人是公主?
五月中旬,阴雨绵绵。
清晨时分,李治负手站在大帐门口,只见淅淅沥沥的雨点落在地上,在帐外行成一个个小水洼。
这里已是鄯州地界,也是李治出巡的最后一个地方。
等武媚娘回来之后,他便打算返回长安了。
这两个月的出巡,不仅考察了田制改革的效果,也让他看到了很多以前看不到的东西。
假如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鄯州百姓,别说发家致富了,就算他想去一趟长安城,也极为困难。
唐朝出行制度极为严格,要想出远门,需要找一个极好的理由,向里正申请公验。
里正再向县衙申请,层层上报,光走流程就要等上好几个月。
如果理由不充分,还会被驳回,又得重新申请。
有的人申请了一两年,依然无法离开所在州县。
就算申请成功,也会规定好出行时间,两个月或三个月之内,必须返回,否则就会因公验延期,被官府扣押。
正因如此,这个时期做商人也非常不容易,没点关系,光是公验这一关,就能把人卡死。
这是从隋朝继承而来的制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也非常残酷。
在隋唐以前,天下混乱了数百年,那个时期,别说安稳种田了,活下来便是一种奢求。
所以隋唐之后,为了地方稳定,防止有人聚众造反,才制定了严格的出行制度。
对经历过战火的百姓们来说,能安安稳稳就已经很满足了,这种对李治来说窒息的出行制度,他们也能安然接受。
至少武媚娘一路探访下来,百姓们似乎对现在的生活,都很满意。
李治感慨之余,也明白一个道理,人的幸福感,是需要一个参照物的。
这个时期的百姓,因体验过战争的残酷,以此为参照,只要安宁的生活,就会感到满意。
反之,若一个人的参照标准太高,纵然衣食无忧,出行自由,也会感到诸多不满。
正当他思考人生时,不远处,武媚娘在一群人簇拥下走了过来,张多海在一旁帮她撑着伞。
地面尽是淤泥水渍,武媚娘的裙摆尽是泥土,衣服上也有很多雨渍。
“媚娘,辛苦你了。”李治伸手拉住她的手。
武媚娘任由李治拉着自己进入帐内,笑道:“陛下,妾身这些日子寻访下来,倒觉得挺新鲜的,一点都不觉得累。”
李治拉着她到帐内坐下,朝她问:“今日可有收获?”
武媚娘脱下披风,递给张多海,笑道:“一半一半吧。”
李治奇道:“此话怎讲?”
武媚娘道:“根据妾身打探到的情况,鄯州土地兼并的情况不少,尤其是鄯州最西边,大部分田地,都被某个世族给买下了。”
“哦,是哪个世族?”
武媚娘微笑道:“是陛下很熟悉的一个姓氏。”
李治捏了捏她的手,道:“别卖关子,说!”
武媚娘道:“长孙家。”
李治心中一凛。
长孙无忌虽被削职为民,国公府也收回了,却并未抄家,依然有不少产业。
如今长孙无忌被罚守昭陵,长孙冲被贬到地方,也不知他们家族的产业,由谁打理。
“媚娘,长孙氏可配合田制改革?还是说,也和柳氏一样搞小动作?”
武媚娘道:“所以妾身才说一半一半,他们之前确实在兼并田地,但陛下推行田制改革的最初几天,长孙一族,就将田产全部还给鄯州百姓了。”
李治愣道:“归还?”
“是的。”
李治点了点头,道:“他们竟如此配合,如今长孙氏由谁当家,长孙冲吗?”
武媚娘道:“长孙无忌去昭陵之前,召集长孙一族开了次族会,将族长之位,传给了长孙诠。”
“那就难怪了。”李治先是点头,随意一愣,道:“等会,长孙诠不是在河北吗?怎么动作这么快?”
武媚娘凝望着他,道:“陛下,长孙诠已经将族务,都交托给他的妻子了。”
“那不就是新城吗?”李治讶道。
武媚娘笑道:“正是新城,便是她做主,将长孙氏各地的田产,全部还给百姓的。”
“长孙氏族人肯听她的?”
“陛下,长孙一族的人可不傻,虽然眼下吃点亏,但从长远来看,他们可是划算的很。”武媚娘似笑非笑的道。
李治稍一细想,便即明白了。
自长孙无忌被贬之后,长孙一族的地位不断下跌。
站得越高,摔得越疼。
长孙无忌以前位高权重,不知得罪了多少人,而且得罪的都是些大人物,其中包括不少宗室亲王。
如今长孙无忌垮台,长孙一族那些强大的对头,难道会放过他们?
这就跟当初杜氏垮台一样,因得罪的人太多,导致短短数月时间,杜氏便被除名世族。
长孙无忌的那些对头都位高权重,就连李治眼前的武媚娘,也是其中之一。
他们甚至不需要亲自出马,只需一句话、或者一个态度,自有人帮他们报复长孙一族。
长孙诠眼下也不过是个小县尉,自身难保,更保护不了族人。
他唯一能依靠的就是新城公主。
所以他将族务交给新城公主,是一步绝妙的棋。
新城公主身为皇帝最喜欢的妹妹,由她管理长孙一族事务,那些想报复长孙一族的人,就得掂量掂量。
可以说,正是因为新城公主的存在,再加上辛茂将等官员暗中保护,长孙一族才没有步杜氏后尘。
之前新城公主只是受丈夫所托,名义上负责管理族务,并未直接管理。
如今因田制改革,她亲自出面,这也对外宣告,长孙一族的事务,确由她管理,别人也只能打消幻想了。
李治不知道长孙诠这个决定,是否是长孙无忌指点。
对他来说,田制改革是否顺利,才是最重要的。
长孙一族既然肯听从新城公主的安排,他也懒得去多想他们的动机。
“罢了,既然他们肯让新城主事,也没什么不好。”李治摆了摆手。
武媚娘也不纠缠此事,轻轻道:“陛下,是不是该返回长安了?”
李治正要回话,门外忽然来了一名内侍,与王伏胜附耳说了几句话。
“伏胜,怎么了?”李治抬头问。
王伏胜快步过来,道:“陛下,灵州蝗灾的事查清楚了,是永徽二年的事,当时不止灵州蝗灾,关内道共有五州,都闹了蝗灾。”
李治道:“其他四州情况如何?”
王伏胜道:“在朝廷赈济下,都挺过了蝗灾。”
武媚娘讶道:“既是如此,为何灵州的赈济粮不够?”眸光一闪,道:“难道有人贪污了?”
王伏胜道:“回殿下,当时负责赈灾的是灵州司户参军事,名叫李文琮,后来进入户部,担任仓部郎中。后来陛下整饬户部时,此人被问罪革职,流放岭表。”
李治脑海中隐隐浮现出一张面孔,记得他当初询问长安仓情况时,召见过此人问对。
“如此来看,是此人贪污了?”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