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211节
二月初的朔望朝,李治便提出将科举招募的人数再次增加。
这已经形成常势,增加的人数也不多,群臣便没有阻止。
同时,李治再次调整了科举结构,原本是前两榜进士授官,最后一榜授吏,这次只有第一榜进士授官,后两榜授吏。
群臣此时也瞧出来,皇帝更倾向于让进士们从吏员做起,积累经验,将来再升品。
此时官吏的界限已经几乎不存在,所以其实影响并不大。
只是相当于把原来进士的起点,降低了些,更看重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比如那些善于高谈阔论,能够在科举中取得好名次的人,就无法再轻易获得高位。
那些老实本分,扎扎实实干实事的人,反而有可能后来居上,升迁至高品。
当然了,无论哪种情况,门荫入仕这条路,都受到严重挤压。
除科举之外,田制改革的议论也越来越广了。
官员们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告诉皇帝,不少人甚至还提到税制改革。
这也正常,田制和税制挂钩,田制修改之后,税制自然也要更改。
眼下的租庸调制,原本就过于复杂,不少官员很早就瞧出弊端,只是人微言轻,不敢上奏。
此时借着这股大势,借势上奏,希望能获得皇帝认同。
李治的计划是一步步来,每一步都踏实了,再进行下一步,免得造成局面混乱。
眼下最重要的,依然是将田制改革推广到民间,让百姓们都能够接受。
税制改革不必着急。
随着官员们不断上奏,越来越多的改制方法呈到李治面前。
各种千奇百怪的法子都有。
每份奏章都非常详细周全,显然是官员们耗费大量心力想出来的,都具有一定的操作性。
不过李治最中意的还是户部尚书卢承庆与户部侍郎杜正伦的联名上奏。
二人是户部官员,提出的建议非常接地气,在李治看来,他们对百姓的需求了解的很深刻,操作性最高。
他们的第一个建议,就让李治非常赞同。
均田制依然是均田制,不修改名目。
原因很简单,租田制中的“租”字,容易引起百姓们的抵触。
第二点,原本李治的想法是先没收所有田契,收归国有,再重新下发。
他们的建议是不没收田契,而是让百姓自己去官府,加盖一道印章。
有印章的田契,将受到官府保护,任何人都无法强行收购其田契。
以这一点作为宣传,鼓励百姓去官府盖章。
最后再告诫他们,盖章之后,田契不能再交易,违者严惩,同时告诉他们,这么做是为了保护他们田产不被人侵占。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卢承庆等人提议更改田制时,循序渐进,先从最容易的关中地区开始。
百姓都有从众心理,他们见关中所有百姓都改了田契,又没有大的问题,接受度就会大幅提高。
关中之后是河南、河东、山南、淮南诸道。
再接着是江南、剑南、陇右,最后是河北和岭南。
两日后的常朝,李治以此道奏章为基础,又与群臣商议了一些细节,终于通过了这份田制改革。
卢承庆等人见皇帝采用了自己的方案,都感到十分振奋,回到户部后,又开了一个小会。
此时户部整饬吏治的效果也出来了。
之前尸位素餐的官员大多被清除,现在的户部官员都是从各州县户曹、司户中择优扩充进来,皆是有能力、也想有一番作为之人。
如今诸事已经议定,只剩下执行了,每个人都打起精神,一丝不苟的推进这份田制改革。
李治从开年忙碌到现在,终于能长松了一口气。
下朝之后,他原本想在寝殿闭目休息一会,不知不觉却睡着了。
迷迷糊糊中,他感觉胸口有些沉重,睁眼一瞧,便看到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正笑吟吟的望着自己。
李治这才看清,原来是高安公主蜷缩着身子,趴在自己胸口上,仰着小脑袋,望着自己。
李治愣道:“高安,你这是在做什么?”
高安公主扭了扭小身子,笑道:“父亲,您觉得暖不缓和?”
李治不仅觉得暖和,甚至出了很多汗,高安公主就像个小火球一样贴在自己身上。
“呃,很暖和。”他无奈的说道:“高安,你赶紧起来吧。”
高安公主赶忙爬起来,又扶着李治坐起来,一副特别殷勤的模样。
“郑姨娘总说我像个小火炉,所以我刚才就躺在父亲身上,给父亲当火炉用。”她一脸讨好的道。
李治哭笑不得,摸了摸她脑袋,道:“那可多谢你了。”
高安公主抱着他手臂,道:“父亲,我能不能求您一件事?”
李治就知道她有事相求,道:“说吧。”
高安公主道:“您以前对我和阿姊说,等我们长大后,就能去见阿娘了,我们如今已经长大了,您能不能让我们见见阿娘?”
李治皱了皱眉,没有说话,
高安公主眼圈儿一红,摇着他手臂,道:“父亲,求求您了。”
李治沉默半晌,想到萧淑妃举报萧氏谋逆,也算立了功劳,自己当年也确实说过让她们见面的话。
“那好吧,明日朕准你们出宫,去见见你们生母。”
高安公主大喜,扑到李治怀里,哽咽道:“多谢父亲!”
第213章 大唐女子驴球队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
对游牧民族来说,最厌恶的是冬天,最喜欢的是春天。
蒙兀部是半游牧、半狩猎的族群,生活在大鲜卑山以西。
蒙兀部属于室韦的一支,又因最近越来越强盛,独立于室韦。
他们深知族群的强盛,由土地决定。
如今他们所拥有的一片小小土地,已逐渐饱和,要想族群更加强大,只能扩张领土。
然而南边是强大的契丹,北边则是更强大的室韦,东边还有野人一样的靺鞨,西边则是昔日霸主突厥。
蒙兀部根本看不到扩张的希望,因为周围邻居一个得罪不起,他们原本已经放弃了野心。
直到漠北草原的一场大战,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漠北草原的主人,铁勒人,不知因何缘故,反抗起强大的唐朝,被天可汗派兵消灭,已经西迁。
如今漠北草原只剩铁勒部的一些小部落,相当于一片无主之地。
漠北草原的生活环境,比蒙兀部现在的土地不知好了多少倍,大了多少倍。
如此天赐良机,蒙兀部首领自然不会放过,立刻派遣使节,带上大量礼物,前往燕然都护府,请求族群迁移至漠北,替大唐镇守漠北。
对蒙兀这种小部落来说,根本没机会前往长安,在他们眼中,燕然都护府、营州都督府,代表的就是大唐。
只可惜,唐人并未同意他的请求,让他极为沮丧。
后来他又听说,大唐不仅拒绝了他,连室韦、契丹、突厥等强大部落,也都拒绝了,这让他又看到了希望。
每隔几日,他就派遣一批使节,希望能用诚意打动大唐。
这天下午,他派出的使节团又回来了,带回的依然是坏消息。
“酋长,唐人根本见都不见我,我带的几名女人,他们也没有收,显然是不可能同意了!”
蒙兀酋长咬牙道:“可恶,他们为什么不答应,草原是属于所有人的,他们凭什么霸占?”
使节道:“他们好像在那里挖矿。”
蒙兀酋长哼道:“我们又不跟他们抢矿,他们挖就是,我们只要水草就行。”
使节道:“酋长,要不然直接迁移过去吧,漠北草原那么大,唐人未必发现的了我们。”
蒙兀酋长沉吟道:“还是再等等,我最近听到风声,唐朝的营州都督,似乎换了人,高句丽、靺鞨、百济准备对大唐动手。”
使节吃惊道:“他们敢对大唐动手?”
蒙兀酋长笑道:“有高句丽带头,他们有什么不敢?再说了,听说唐朝营州都督换了人,原来的苏定方走了,换了个老头子,听说原本是大唐的宰相,被天可汗贬到营州。”
使节惊喜道:“那不是有机可趁?”
蒙兀酋长哼道:“天可汗太不公了,有空置的草原却不肯分给我们,大家都憋着怒气,看着吧,只要营州打了败仗,东突厥、室韦也会有所行动。”
使节道:“您是说他们会攻入漠北?”
蒙兀酋长笑道:“很有可能,等室韦和突厥人走了,咱们就可以占他们的土地了!”
便在这时,一名蒙兀族人飞奔进帐,道:“酋长,南边传来消息,唐军与高句丽战于横山,高句丽大败而归。”
蒙兀酋长失声道:“什么?怎么这么快就打起来了?”
那族人道:“唐人主动出击,进入高句丽的土地,突袭了横山的高句丽军。”
蒙兀酋长沉声道:“靺鞨和百济呢?”
那族人道:“他们原本准备和高句丽在横山会合,得知高句丽战败后,便撤军了。”
蒙兀酋长叹道:“果然不能指望高句丽人打败唐人。”
使节道:“族长,咱们现在该怎么办?”
蒙兀酋长看了他一眼,没好气道:“还能怎么办,你过几日再去燕然都护府一趟,告诉唐人,我们愿意帮他们挖矿,看他们能不能同意我们迁徙!”
使节道:“只怕见不到唐人。”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