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206节

  于志宁将狄仁杰请入书房,命人上了茶,随后屏退下人,书房中只剩两人。

  于志宁亲自给狄仁杰斟了杯茶,道:“狄少卿,老夫先为萧恕之事,向你赔罪!”拱了拱手。

  狄仁杰弯腰拱手,道:“于相不必如此,下官承受不起。”

  于志宁凝视着他,道:“狄少卿,老夫想告诉你,老夫事先绝不清楚萧氏谋反之事。”

  “下官相信您。”狄仁杰道。

  于志宁感叹一声,道:“老夫一只脚迈入棺材的人,脑子也早就糊涂了,按理来说,不该管这闲事,狄少卿知道老夫为何要插手吗?”

  狄仁杰道:“下官正要请教。”

  于志宁缓缓道:“这件事,老夫原本不打算告诉任何人,然而事关重大,老夫若不说清楚,就怕有人在陛下耳边进谗言,说老夫与萧氏谋逆有什么关系。”

  狄仁杰默然不语。他知道于志宁说的是清流和李义府等人。

  于志宁缓缓道:“去年崔相病逝之前,将老夫喊了过去,让老夫照看着萧嗣业。”

  狄仁杰愣道:“崔相?”

  于志宁叹道:“当初长孙无忌弄权,我和老崔都是反对的,因为长孙无忌的缘故,陛下对世族印象很差,我们都指望萧嗣业能带了好头,扭转陛下的印象。”

  狄仁杰道:“原来是这样。”

  于志宁一拍桌子,怒道:“我受崔相所托,故而对萧嗣业关照一二,却没想到他竟带着萧氏造反!”

  狄仁杰忙道:“于相请息怒,此事萧尚书并未参与其中,正是他和萧庶人举报,金吾卫才能及时抓获谋逆之人。”

  于志宁皱眉道:“他是族长,怎会脱身事外,不会是萧氏弃卒保帅的苦肉计吧?”

  狄仁杰道:“下官早已审问清楚,萧尚书确实没有参与此事。”

  于志宁皱眉道:“会不会是串供?”

  狄仁杰笑道:“可以排除这种可能,因为萧氏是在去年陛下收拾顾氏、王氏后,开始暗中联络江南世族。”

  于志宁皱眉道:“那不正好吗?他就是在那之前,接任族长,显然就是他带着萧氏谋逆!”

  狄仁杰暗暗一笑。

  他这时已经瞧出来,于志宁表面是在追究萧嗣业的责任,其实他故意这样说,是为了试探狄仁杰对萧嗣业的看法。

  狄仁杰自然不会说破,继续解释。

  “顾氏、王氏勾结铁勒人,破坏漠北商道,萧尚书却一直支持漠北商道,跟他们划清界限。怎会因他们,生谋逆之心呢?”

  于志宁沉吟了一会,道:“倒也有些道理,不过他身为族长,无法约束族人,也难逃罪责。老夫准备上奏弹劾他,罢免他的兵部尚书之职,狄少卿以为如何?”

  狄仁杰道:“于相切莫如此,陛下听说了萧尚书的行为,对他颇多赞赏,似乎还有奖励之意。”

  于志宁叹道:“陛下仁厚,真是我等做臣子的福德,罢了,算他运气好罢。”

  狄仁杰拱手道:“于相,那狄某告辞了。”

  于志宁笑道:“老夫今日才算知道,狄少卿为何能得陛下信赖了,若不是下午有朝会,老夫一定要留你用晚膳!”

  狄仁杰笑道:“下官改日再来拜访。”

  离开于志宁府邸后,狄仁杰策马返回大理寺,刚进大理寺,便见李元芳沿着走廊快步而来。

  “狄少卿,有新情况!”

  “什么情况?”狄仁杰一边问,一边与李元芳并肩朝大理狱而行。

  李元芳笑道:“萧氏中有个胆小的家伙,大概是被关傻了,疯疯癫癫的,说出一件大事。”

  “什么大事?”

  “嘿,咱们之前不是以为萧氏去年才生出谋逆之心吗?”

  “不错。”

  “哼,这帮胆大妄为的家伙,其实永徽四年,就已经不老实了。”李元芳一字字道。

  “永徽四年?”狄仁杰重复了一遍,脱口道:“陈硕真?”

  “不错,那小子说,当初陈硕真谋逆前,萧氏曾暗中资助过章叔胤。”

  “章叔胤?”狄仁杰皱眉道。

  “就是陈硕真手下的丞相。”

  “这么说,陈硕真谋逆,是萧氏在背后主导?”狄仁杰脸色凝重。

  “那倒也不是,我仔细拷问过那小子,陈硕真造反后,萧氏便跟她断绝来往,也没有再资助他们。”

  狄仁杰皱了皱眉,不吭声了。

  李元芳笑道:“怎么样,是不是觉得萧氏的行为很奇怪?我昨晚想了一整夜,总算理清了头绪。”

  “哦?”

  “很简单,萧氏应该是知道陈硕真想谋反,所以推了一把,想利用他们来试探江南百姓的心思。”李元芳眼中闪动着精光。

  “若响应之人很多,声势浩大,他们就会响应陈硕真,重新扶持一个南朝,与我大唐对抗。”

  “若江南百姓人心思定,无人响应,他们自不会冒险,再去支持陈硕真。怎么样,狄少卿,我的猜测如何?”

  狄仁杰沉默了一会,不置可否,问道:“那个被你审问的萧氏之人,是怎么说的?”

  李元芳哼道:“他在族中地位太低,只知道有这么个事,却根本不知道原因。”

  狄仁杰没有做声。

  李元芳皱眉道:“狄少卿,你怎么不说话,待会上朝汇报此案时,到底要不要提此事?”

  狄仁杰缓缓道:“绝不能提。”

  “为什么?”李元芳不解道。

  狄仁杰正要回答,一名寺正从另一条走廊上走了过来,拱手道:“狄少卿,朝会马上要开始了,任寺卿请您过去一趟,商议一下案情。”

  狄仁杰朝李元芳道:“我待会再告诉你原因,你看好萧氏中人,别让任何人见他们。”

  语毕,跟着那寺正朝寺卿衙而去。

第208章 扩充折冲府?

  距离临时朝会,还有一个时辰。

  群臣都在准备着待会朝会田制的议论,刘仁轨却已经换上了官服,来到了承天门外。

  此时刚过午时,时辰尚早,承天门外一个人都没有。

  刘仁轨穿过承天门,沿着宫道一路向北。

  他知道皇帝一定会先见他,所以提前就先进宫了。

  果不其然,当他来到甘露门外时,恰好遇到一名出宫门的内侍。

  “刘相,您来的正好,陛下召您觐见呢。”那内侍笑着朝他见礼。

  刘仁轨还了半礼,拱手道:“有劳寺人带路。”

  不一会,刘仁轨跟着内侍来到甘露殿。

  外殿太冷了,李治把刘仁轨召入寝殿,先命人给刘仁轨斟了杯热茶,等他喝完,才缓缓开口。

  “刘卿,你应该知道朕为何召你觐见吧?”李治盘腿坐在榻上询问道。

  刘仁轨放下茶杯,道:“是因为臣上的那份奏章。”

  当群臣都在上奏讨论田制时,只有刘仁轨例外,他竟将自己前往河北的见闻说了一遍,提出应该在河北增设折冲府。

  这道奏章非常不合时宜,如果是别人上的奏章,李治根本不会理会。

  偏偏是刘仁轨的上奏,李治这才请他入宫,询问缘由。

  而且这次推广田制改革,李治最担心的地方,其实就是河北。

  全国十道州县,河北地区的百姓对朝堂戒心最深,虽然李治减免三年税收,是否改变了他们对朝廷的态度,还不清楚。

  李治缓缓道:“刘卿在奏章中提到你在河北的见闻,朕正要问上一句,不知刘卿可曾走访民间?”

  刘仁轨沉声道:“回陛下,老臣每到一州,都会微服一日,去过乡里,下过田舍。”

  李治点头道:“很好,那么说一说你的所见所闻吧。”

  刘仁轨知道李治想听什么,直言道:“陛下,虽然您给河北免税,但他们依然不信任朝廷,甚至觉得这三年免税,随时可能取消。”

  李治皱眉道:“是因为时间太短了吗?”

  刘仁轨摇头道:“并非如此,就算您一直免税下去,也不会有太大效果。”

  李治捏了捏膝盖,叹道:“朕不明白,难道给他们免税,他们就一点不感激?”

  刘仁轨道:“他们觉得朝廷免税,另有目的。”

  “什么目的?”

  刘仁轨摇头道:“臣也说不上来,不过他们对朝廷的不信任,已经刻到骨子里了。”

  李治叹了口气,道:“朕知道很难安抚河北,却也没想到这么艰难,你知道他们不信任朝廷的根源,在于何处吗?”

  刘仁轨道:“河北民风尚武尚义,他们不信任朝廷,还是因为朝廷不信任他们。”

  李治心中一动:“他们因何有这种想法?”

  刘仁轨深吸一口气,抬头凝望着李治。

  “陛下,您真的信任河北百姓吗?”如此质问一位君王,需要极大的勇气。

  刘仁轨其实从河北回来后,就一直想向皇帝问这个问题,直到这次皇帝想要修改田制,才终于做出决定。

  李治与他对视着,道:“当然。”

  刘仁轨暗松一口气,拱手道:“那臣最担心的问题便没有了,臣只剩下一个问题。”

  “讲。”

  刘仁轨道:“河北百姓虽埋首农务,但每个人心中却跟明镜一样,他们知道朝廷不愿在河北设立折冲府,是担心他们造反。”

  李治目光闪动道:“所以你才提议增设折冲府?”

  刘仁轨道:“是的,陛下要想更改田制,河北最难。要想让河北百姓相信朝廷,最直接的法子就是增设折冲府。其实河北有很多义士,报国无门,这不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吗?”

首节 上一节 206/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