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197节

  李义府看了他一眼,道:“袁兄能坦诚相告,总算还把李某当朋友。你放心,眼下我保不住你,但时机成熟,我会设法将你调回长安。”

  袁公瑜不再多言,拱了拱手,道:“一切仰仗李兄了。”

  转身走了几步后,袁公瑜忽然回过头,道:“李兄,有件事我要告诉你。”

  “请讲。”

  袁公瑜道:“许敬宗似乎对你非常不满,我曾找他谈心过一次,他说你心机深沉,让我小心你。”

  李义府眼中闪过一道冷光,道:“多谢相告,只怕这些话他不止对你一人说过吧。”

  袁公瑜道:“其他人我就不知道了,告辞。”快步离去。

  在李治无差别的一番迁调之后,拥武派分崩离析,再没有这个小集团。

  李义府也因袁公瑜的一番话,和许敬宗撕破脸皮,原本如胶似漆的两人,变得和仇人一样。

  李治此时也没耐心再去慢慢维持朝堂的平衡。

  时间有限,在这三年里,他不仅要解决吐蕃,也打算将几个重要的改革,尽快推进。

  第一个便是田制。

  唐朝的田制是均田制,这个制度与唐朝的府兵制,共同创就了大唐的强大。

  然而李治非常清楚,王朝走到后期,土地兼并难以避免。

  别的王朝土地兼并影响的是经济,唐朝不同,随着均田制瓦解,府兵制也会崩溃,故而安史之乱后,唐朝再也难以振作起来。

  其实在唐高宗的晚年,土地兼并就已经很严重了。

  唐高宗一死,武媚娘放飞自我,只顾着扩充男宠,贵戚横行,卫士被贵族官僚借为私家役使,导致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

  其实就算武媚娘晚年没有昏聩,府兵也注定会破坏。

  因为府兵制无法承担过于频繁的战事,也无法长线作战。

  府兵终究是农民,让他们一直打仗,迟早会心生怨愤,也影响农事。

  趁着眼下府兵还未崩坏,及早过渡为募兵制才是正理。

  府兵制与均田制挂钩,所以修改兵制之前,也必须修改田制。

  李治也不需要考虑太多,照抄后世答案,采用租田制。

  其实历朝历代的田制,都在追求同一个目标,让土地产出达到最大化,国家自然强大。

  在追求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执政者都会发现,只有把田给老百姓自己种,他们才会有最大的积极性。

  然而百姓毕竟是弱势群体,田地最终总会被强势的权贵兼并。

  权贵们通过收租的方法,剥削百姓,过着安逸的生活,直到王朝被推翻,他们也被翻身做主的百姓杀死,然后开启下一个王朝。

  换句话说,田制的最大敌人,就是土地兼并。

  把田给百姓们,好是好,可他们守不住,于是租田制得以诞生。

  以象征性价钱,将田地租给百姓,期限七十年。

  百姓可以耕种一辈子,田地又属于国家,百姓们无法出售,权贵们也难以抢夺。

  李治也不知道租田制会不会有毁坏的一天,不过至少比均田制要稳妥一些。

  先改田制,再改税制,最后改兵制,这就是李治原本打算慢慢推行的计划。

  如今不得不加快步伐。

  话虽如此,要推行第一步的租田制,肯定会遇到极大的阻碍。

  李治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百姓们能都有田耕种,可百姓们不知道他的想法,他们不会这样想。

  他们会觉得田耕的好好的,朝廷突然就要收走他们的土地,这没道理啊,岂能够干休?

  一个处理不好,也许会天下大乱。

  这天中午,李治将刘仁轨、卢承庆、阎立本、杜正伦、辛茂将、上官仪等大臣喊到甘露殿,想跟他们商议一下如何平稳的实施租田制。

  不料,他刚提出租田制,立刻遭到众臣反对。

第199章 李治的好帮手

  “陛下,均田制是祖制,且一直施行良好,不可轻改啊!”杜正伦劝道。

  卢承庆也跟着道:“府兵制以均田制为根本,倘若更改均田制,府兵制也会遭到破坏!”

  李治听到两人反对,沉默不语。

  卢承庆和杜正伦都是自己一手提拔,连他们都反对,群臣的反应可以预见。

  李治看了刘仁轨一眼,道:“刘卿,你怎么看?”

  刘仁轨思索了一会,道:“老臣明白陛下的初衷,是为了应对土地兼并,只是田制乃国家根本,需得谨慎。”

  他去过河北,深知土地兼并的严重性,所以言辞更温和一些,并未直接反对。

  卢承庆听到“土地兼并”几个字,脸色变得不自然起来。

  河北之事,范阳卢氏确实有参与,是南祖房所为,然而刘仁轨当初一个招呼不打,就把此事捅出来,让他非常不满。

  “陛下,朝廷一直严禁土地兼并,纵然有些许逾规行为,也会严厉打击,臣以为不能因为一件个例,就撬动国家基石。”卢承庆再次劝说道。

  李治目光转动,从其他大臣身上一扫而过,道:“都说说,你们都是怎么想的。”

  辛茂将略一沉吟,微笑道:“臣十分赞同陛下抑制土地兼并的决心,只是臣以为,此事牵扯太大,应缓缓图之,不可操之过急。”

  上官仪道:“陛下,倘若施行此政策,百姓未必明白您的苦心,需得先设法让百姓理解,才可施行。”

  众人之中,他是唯一仔细考虑过此事施行会面临的阻碍,而并非下意识反对。

  从每个人的话语中,李治也大概明白了他们的心态。

  卢承庆和杜正伦掌管着户部,故而最看重田制的稳定,思想较为保守,不愿意进行激烈改革。

  阎立本和辛茂将是温和派,并不强烈反对,但也觉得应该徐徐图之,不能操之过急。

  刘仁轨和上官仪应该也认识到了土地兼并的问题,心中有几分支持,只是担心一锤子砸下去,把国家砸乱了,所以也不敢完全支持。

  便在这时,李义府朗声道:“臣同意陛下的政策。要抑制土地兼并,非下重手不可,陛下圣明,臣相信眼下田制不会出现问题,然而将来又如何,就难以保证了。”

  意思就是,皇帝英明的情况下,均田制还可以维持。

  然而将来出现不肖子孙,或者大奸大恶之臣,把持朝政,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那国家危害就大了。

  李义府就是那种不管皇帝说什么,他先表示支持再说,然后再来想理由,怎么解释。

  他的这番表态,让李治很满意。

  朝堂之上,确实需要这样一个完全支持自己的人,很多政策才能得以推行。

  卢承庆急忙道:“陛下,要控制土地兼并,还可想其他策略,均田制关系重大,不可轻改啊!”

  李义府正要反驳,李治抬了抬手,道:“今日就议到此处,大家先散了吧。”

  他这次召集众人,本来就只是试探一下众人反应。

  倘若众人反应不大,那就再商议好细节,改日拿到朝堂上推行。

  如今反对声音很大,那就需要想一些法子,做些修改,另外也做一下大臣工作,才能更好的推进改革。

  最好的突破点还是土地兼并。

  从刚才的谈话来看,大臣们都知道土地兼并的危害,只是并不认为完全是均田制的原因。

  李治坐在龙椅上思索了片刻,道:“伏胜,让高有道、卢照邻……啊不,让郭正一、元万顷过来一趟。”

  这件事涉及到卢承庆,李治担心自己的部署泄露,便不打算用卢照邻了。

  不一会,元万顷二人一起来到正殿,向李治见礼。

  李治抬手道:“不必多礼,这几年,你二人替朕处理了不少政务,朕想向你们问一个问题。”

  两人齐声道:“臣等恭候陛下垂询。”

  李治道:“你们处理了近两年政务,我大唐十道三百五十六州的情况,你们可清楚?”

  郭正一道:“大致了然。”

  元万顷道:“臣也一样。”

  李治道:“那依你们之见,各道州县,哪个地区的土地兼并,最为严重?”

  两人都吃了一惊,对视一眼后,郭正一道:“陛下,如果只看最近,应该是河北地区。”

  李治道:“那从长远来看呢?”

  郭正一道:“当属江南地区。”

  李治继续追问道:“江南何处土地兼并最为严重?”

  郭正一迟疑了一下,道:“微臣也不能确定,不过从各地奏章来看,常州兰陵一带,最为严重。”

  常州的兰陵县,正是兰陵萧氏的聚居地。

  兰陵萧氏原本是东海郡兰陵人,后来萧氏一族,南迁到常州,建立侨郡兰陵郡,与北方同名,被称为南兰陵。

  开唐以后,江南世族相继凋零,只有萧氏凭着萧瑀降唐之功劳,在大唐为萧氏找到一片立身之地。

  换句话说,萧氏在关中都能有如此的影响力,在江南更不用提,只怕相当于土皇帝了。

  土地这种东西,永远是和家族势力挂钩,一个家族强大了,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兼并土地。

  南北朝时期,那些江南大世族瓜分了江南大部分土地,相当于裂土封王,土地上的百姓也成为他们私兵。

  这也正是南朝打不过北朝的原因。

  李治原本不想这么快收拾兰陵萧氏,然而为了改革大计,也只能先拿萧氏开刀了。

  “郭卿,元卿,你二人去一趟户部,看一下常州的户籍地册,朕想要知道,萧氏如今有多少土地。”

  两人领命去了。

  到了下午,两人来到甘露殿回报,李治在寝殿接见了二人,道:“辛苦你们了,情况如何?”

  两人脸色都非常凝重。

  郭正一道:“陛下,如果只从户部统计的户籍地册来看,萧氏全族也只有八千亩田,然而臣等仔细查看过常州的税收,发现常州人口一直在上升,税收却在逐年下降。”

首节 上一节 197/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