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155节
“元舅,您怎么说?”
长孙无忌是永徽律的制定者。
他当初选用间接诱供的方式,让房遗爱自行诬告,其实就是钻唐律漏洞。
永徽律之中,并未针对诱导犯罪的具体惩罚条例。
按理来说,只要他想辩解,别人根本拿他无可奈何。
然而,此事长孙无忌早已告诉皇帝。
此时辩不辩解,已不重要。
长孙无忌沉声道:“老臣认罪。”
李义府见局势明朗,缓步出列,拱手道:“陛下,既然长孙无忌承认陷害吴王,臣提议恢复吴王宗室身份,重新以亲王礼改葬。”
李治道:“准奏。”
许敬宗道:“老臣提议,将吴王流放的子女,全部赦免,挑选一人,承袭吴王爵位。”
李治看了李贞一眼,道:“准奏,可册封李恪长子李仁为吴王。”
李仁便是小吉。
他当初被越王李贞用一个替身换出,藏在皇宫,就是防止长孙无忌对李恪后人赶尽杀绝。
长孙无忌既已认罪,接下来就该讨论如何处置他了。
许敬宗拱手道:“陛下,赵国公毕竟劳苦功高,身份特殊,臣提议,由御史台、大理寺和刑部一起会审。”
这句话表面是帮长孙无忌说话,然而三司会审,是目前大唐权威性最高的审查方式。
审问结果出来后,就要公事公办,连皇帝也不好轻易推翻。
长孙无忌这些年来,做过的僭越之事,不在少数,倘若全部挖出来,只怕不仅是死罪,还要牵连族人。
长孙无忌终于抬起头,朝李治看了过来。
李治道:“既然赵国公已经认罪,就不必三司会审了,直接朝堂决议便可。不知诸位爱卿,以为该如何处置赵国公?”
于志宁慢慢起身,沙哑着声音道:“陛下,赵国公虽犯有大错,念在他历经三朝,对大唐有大功,便将他削职为民,永不录用便是。”
这话说的既是长孙无忌,也是他自己。
他担心自己将来也有一天,步上长孙无忌后尘,故而想保长孙无忌不死,给自己留一条退路。
李贞怒声道:“赵国公虽有功劳,然而吴王何其无辜,他是先帝子嗣,大唐亲王,为国家戍边多年,平白受冤而死,难道就白死了吗?”
崔敦礼跟着出列,颤巍巍跪倒在地。
“当年吴王之事,老臣也有不察之责,请陛下降罪。”
这句话,便把李治也装了进去。
当年处死李恪,李治最后也是同意的,同样有不察的过失。
听到他这句话,原本想要出列附和李贞的人,都不作声了。
李贞此时也进退两难。
他虽想帮李恪讨回公道,却也不愿打皇帝的脸,站在原地,皱眉不语。
李治忽然朝李勣看了一眼。
李勣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快步出列。
“陛下,赵国公是当朝国舅,确有大功在身,由您处置,稍有不慎,恐引天下人非议。老臣以为,不如将赵国公交由先帝处置。”
群臣听完后,都是一愣,心道:“先帝已死,如何交给先帝处置?难道是处死他,送他去见先帝?”
李治却知李勣并非此意,问道:“如何交由先帝处置?”
李勣道:“可按照于相的提议,将赵国公削职为民,然后罚他守昭陵,为先帝守灵,如此便可由先帝决断了。”
李治深吸一口气,道:“也好,为免天下人非议,就按照李卿之言处置吧。”
长孙无忌听到此处,俯首下拜。
“老臣多谢陛下恩典。”
朝会之后,长孙无忌正要前往吏部上交鱼符,王伏胜却拦住了他,说道:“长孙公,陛下要见您,请随我来吧。”
长孙无忌转头朝长孙冲、韩瑷等人说道:“你们先走吧,不必等老夫。”跟着王伏胜离去。
长孙无忌跟着王伏胜一路向东,很快来到东宫,丽正殿。
“长孙公,进去吧,陛下在殿内等您。”王伏胜轻声道。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推开殿门,走入殿中。
丽正殿的格局和甘露殿很像,只不过要小上一号,无论是殿阁大小,还是桌案椅子。
李治就坐在那张小一号的桌案后,凝望着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也凝望着他,缓缓道:“九郎,你能免老夫一死,又再见老夫一面,老夫很感激。是老夫没遵守约定,咎由自取。”
他此时卸去所有负担,再无拘束,态度也发生改变,恢复成废王立武之前,与李治说话的态度。
李治叹道:“朕何尝不明白,元舅是为子孙所累。”
长孙无忌缓缓道:“这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老夫不说,你也应该明白。”
李治点点头,知道他指的是武媚娘。
长孙无忌沉声道:“九郎,你登基之后,长进很大,锐意进取,却又不失沉稳,颇有先帝风范,老夫再没什么可担忧的了。只有一点,你定要注意身体!”
李治默然不语。
长孙无忌这句话虽没提到武媚娘,却依然剑指武媚娘。
他是担心自己死后,无人能制住她。
这一点李治又怎需他提醒,缓缓道:“朕记下了。”
长孙无忌微笑道:“那便好,李勣那番话,是你让他说的吧,你总算给舅舅找了个好去处,老夫可以安心陪伴先帝和你母亲了。”
李治道:“表兄身上的佛珠,我看到了,舅舅的意思我也明白,我会将他贬到江南道,担任一县令。”
长孙无忌感慨道:“他肚子那点东西,也就能治理一个县了,你安排的很好。”
李治道:“您书房里的那些书,我都会派人送到昭陵,并且会传旨守陵令,配合您编书。”
长孙无忌眼中闪过一道雾气,他沉默了良久,说道:“九郎,这可能是舅舅最后一次与你见面,让我再教你一次蹈舞吧。”
语毕,他后退几步,微微屈身,抬起双手,以很慢的动作摆动着身躯,跳的竟是秦王破阵曲。
这是李世民亲自编的舞蹈,也是他最喜欢的舞蹈,长孙无忌同样擅长此舞。
当年长孙无忌为了扶持李治上位,尽心教授他秦王破阵曲。
只可惜李治身体柔弱,并无舞蹈天份。
长孙无忌就一遍一遍的耐心教导,还创出这种慢舞,终于让李治学会。
虽然这对李治来说,只是一段记忆,然而望着苍老的长孙无忌跳此慢舞,他心中还是多了几分感慨。
长孙无忌一曲跳完,朝李治拱了拱手,转身大步离去。
李治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微微弯腰,拱手行了一个长礼。
第159章 各国来朝
长孙无忌被罚去守昭陵,大唐朝堂又进行了一次重新洗牌。
韩瑷和来济都被贬为外州刺史,长孙冲被贬到鄂州,担任一个中县县令。
褚遂良上表辞官致仕,李治也没有挽留,同意了他的辞表。
朝堂一下去了两位宰相,于志宁、崔敦礼两人参加此次朝会后,也抱病在家,称病不朝。
李治升刘仁轨为侍中,阎立本为中书令。
这也没办法,原来的中书令长孙无忌、来济都被任免,必须重新任命一名中书令,才能维持中书省运转。
两省六部官员之中,只有许敬宗、李义府、许圉师、阎立本四人资历足够,有资格升为中书令。
李义府刚刚罢相,不可能重新启用,许敬宗也不考虑,许圉师平平庸庸,故而阎立本最为合适。
另外,李治将辛茂将调到门下省,担任门下侍郎,同时拜为同中书门下三品。
辛茂将虽也是关陇集团人物,然其行事稳健,做事公正,朝会之上,也识大体,并未替长孙无忌求情。
所以李治将他拜为宰相,这也是为了稍稍安抚关陇集团。
朝堂去了一批官员后,自然也要补充新鲜血液。
李治从各地刺史、都督府之中,挑选了很多新的能臣,补充到朝堂之中。
这其中包括并州都督任雅相,他成为了新的大理寺卿。
另外还有一人,也被调入长安,担任中书舍人,让群臣议论纷纷。
此人原本只是上县一名县令,官职从六品上阶,一口气跃升为正五品上阶,还直接进入中枢。
不少人打听此人来历,得知此人叫张柬之,字孟将,襄阳人,曾得国子祭酒令狐德棻赞誉,认为是个奇才。
因张柬之有令狐德棻背书,其他官员对他也没有太排斥,毕竟还有一个狄仁杰在前面。
大唐朝堂的变化,自然也牵动着诸属国的目光,尤其是心存叛逆之心的羁縻州。
如今已是十二月中旬,各属国、羁縻州府,早已派遣使节团,来到大唐朝拜。
今年与去年不同,贺鲁被灭,大唐威震西域,再加上大食国的威胁,臣属大唐的西域小国,全部来到大唐,加强关系,从而获得庇护。
就连并不臣属大唐的吐火罗等国,也都来到大唐。
大食国已在波斯东线,集结兵力,蓄势待发,大有东侵之势。
这些小国都希望成为大唐属国,避免受到大食国攻击。
吐蕃攻打吐谷浑不利,便开始掉头,将目光盯上天竺、六诏等国,希望尽快强大实力,好应对大唐和大食的威胁。
故而,西方的六诏、天竺、骠国等,也因受到威胁,纷纷来大唐朝拜,希望获得庇佑。
无论何时,和平都是难能可贵的,战争永远在一旁虎视眈眈。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