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935节

  有些无奈地笑了笑,这的确是个好办法。

  朱元璋见儿子如此模样,心中涌现喜意,开口道:

  “现在詹事院也建了,朕打算让唐铎去做詹事,

  他做过兵部尚书,向来狠辣,你要与他多学一些。

  为太子,行王道施仁政,亦不可缺了霸道。”

  太子朱标躬身行礼:“多谢父皇!”

  如今太子麾下的詹事院与朝廷六部的官员大多都是“兼领”,

  可预防廷臣与宫官相构,而生奸谋,“离间骨肉”。

  如此一来,陛下与太子共用一些朝臣,

  能够减少大部分的矛盾,也能让父子二人更加亲密无间。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

  “标儿,唐铎去做了詹事,

  一些朝廷军务有关之事大可问他,他素来干练。

  朕以为,还要给标儿找一武将传授兵法。

  朕是马上皇帝,一路打下了天下,

  若是你也能学得一些军事,日后可以避免许多乱子。

  至少一些乱臣贼子会顾忌你的军事,从而不敢犯上作乱。”

  此言一出,太子朱标顿时面露苦笑:

  “父皇,儿臣如今已经三十有四,整日操劳政务,

  哪来的时间去研习兵法军事您就莫要为难儿臣了。

  若是有机会,儿臣会与舅舅研习兵法,

  这天下.还能有比舅舅更好的老师吗?”

  朱元璋想了想,没有搭理朱标,自顾自说道:

  “西南战场上,陆云逸又立大功,

  他现在是太子宾客,入詹事院合情合理,如何?”

  朱标满脸愕然,若是没记错,

  那陆云逸不过弱冠,刚刚二十,

  让他来当自己的老师?倒是有些荒唐。

  他连忙说道:“父亲,陆云逸年少,入詹事院倒是有些突兀。”

  詹事院所属大多是朝廷重臣,要么是京畿之地有学识的老先生,

  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进入其中,古怪万分。

  更重要的是,朱标觉得,

  军务一道他不必亲自操持,有都督府一众军候在即可,

  更何况,舅舅弟弟等人兵事强盛,仗怎么也轮不到自己来打。

  朱元璋将身体向后靠去,手指不停地敲打座椅扶手,面带笑容:

  “文英这次找了一个好女婿,年纪轻轻已经立下汗马功劳,

  但让朕有些难做,

  朕是不知该如何封赏,才打算将其塞进詹事院,

  如此再多赏他一些银钱,等到时文英来京,问起朕来,

  朕也说得过去,也省得他老絮叨。”

  大概是想起了义子即将进京,

  明皇朱元璋身上的戾气舒缓了许多,转而带上了几分柔和。

  他继续说道:“至于研习军事..京中武将众多,也用不着他,

  还是让他去大宁吧,正好大宁的城建好了。

  咱们大明重臣,光会打仗可不够,

  要上马用兵,下马安民。

  若是他再做得好,到时候再提拔也不晚。”

  至此,朱标算是看懂了父亲的安排,知道这是要重点栽培。

  如今朝廷,能打仗的将领不缺,

  但缺的是能镇守地方,忠于朝廷的将领,

  在朝廷看来,此等将领才值得培养,才能够登上高位,进入都督府!

  深吸了一口气,朱标微微躬身:

  “父皇明鉴,儿臣懂了。”

  话音落下,武英殿外突兀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

  二人循声看去,只见身披甲胄,

  手握长刀的武定侯郭英手拿一封文书,快步走了过来。

  他在下首静静站立,拱手抱拳行礼,沉声道:

  “启禀陛下,太子殿下,云南急报!”

  上首的朱元璋目光顷刻间变得锐利,

  与太子朱标对视一眼后,沉声开口:

  “呈上来。”

  一旁的红衣大太监,连忙走了下去,接过文书,而后快步递给陛下。

  朱元璋拿过文书,快速打开查看阅览,

  当看到一半时,他脸上的肃穆就已经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惊愕,以及一些不可置信。

  一旁的朱标见状眼睛眯了起来,发生了什么?

  他还从未见过父亲如此模样。

  朱元璋已经看完了奏疏,只觉得嘴唇干涩,

  定了定神,他又将眸子投了过去,快速阅览.

  慢慢地,他的嘴角勾起笑容,苍老的脸颊上多了几分红晕,

  “好好!!!”

  “天佑大明,天佑大明!!”

  他看向身旁站立的大太监,快速吩咐:

  “吉祥,去,叫那几个老头子起来,大明要变天了!”

  一旁的大太监身穿红袍,脸色微变,

  知道陛下所说的是谁,腰肢弯到了极点:

  “是,陛下。”

  说完后,他飞速地跑了出去,

  身形稳固,但速度飞快。

  上首的朱元璋又看了一遍奏疏,

  而后看向从身侧凑过来的朱标,哈哈一笑,将奏疏递了过去:

  “看,高老头已经做出定论,甘薯真的成了.”

  朱标迫不及待地接过文书,快速阅览,脸色也一点点变得古怪.

  [奏请甘薯引种疏]

  [臣云南农政院少卿高福生,谨拜表以闻陛下。

  值此麓川征伐之际,诸事纷杂,

  然军中忽现一物,似携扭转乾坤之能,

  令臣等不敢小觑,急向陛下奏明。

  前军斥候部将领陆云逸,素以机敏干练著称,

  大破麓川军后,惊见奇异薯类,呼之为甘薯。

  虽目下尚未及广种收获,然经多方细致勘查,旁征博引问询当地耆老,又结合臣院中精擅农事贤能之辈研判,

  臣可断定,甘薯潜力无穷,产量惊人,远超稻麦诸般常粮数倍有余。

  观其植株态势,蔓藤舒展矫健,叶色葱郁厚实,覆地即有蓬勃之象。

  所生块根,即便于原生水田之地,未施精细农务,单窝已见数枚,形态饱满壮硕。

  且甘薯适应性之强,超乎想象。

  无论红壤赤土、沙砾薄地,抑或山坳湿洼、坡岭旱塬,皆能顽强扎根,生发新茎,毫无娇弱难养之态。

  想我大明山河万里,不乏诸多往昔斥为贫瘠、难以垦种谷物之地。

  若甘薯得以遍植其间,仿若旱苗逢霖,荒芜可变膏腴,饥馁之虞可解大半。

  诚然,臣等亦留意到些许隐忧。

  甘薯类有大蒜伤地之象,地力易竭,后续恐难持续丰饶。

首节 上一节 935/20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夫人,我乃正经人家

下一篇:皇帝替身,这后宫真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