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224节
他说大明是幸运的,宋元二朝一文一武,
都在各自擅长之道走到了尽头,也让我等后人看到,
穷兵黩武不可取,众文寡武同样不可取,
所以如今大明又文又武,武运昌隆,文道昌盛。
至于你所说的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也提醒了我,
让我想起了一桩事,太子殿下与陛下共同在做的事。”
陆云逸眼睛猛地亮了起来,心中燃起了熊熊的八卦之火,
但理智告诉他,这事不能听,
与他怀中那份名册一般,不能见人,
至少以如今他的地位,听了会有祸事。
于是陆云逸连忙说道:
“大将军,如今战事正酣,要不命前军斥候部护送着大将军去往前军战场?”
蓝玉一愣,站在原地,双手叉腰,来回打量着陆云逸:
“你是东宫所属,又是此战功勋,日后要登上高位,你不想提前听一听朝堂政事?
我说的那事,整个朝堂知道之人不过双手之数,
我也是在与太子殿下饮酒时才知晓,
与你那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之言不谋而合,你不想听?”
此言一出,陆云逸浑身汗毛都竖了起来,恨不得立刻逃窜,
任何时候,知道得越多,死得越快,
他如今只是一个小蝼蚁,手下兵马不过两千,
不对,此刻可能只有一千五了。
“属下.属下想听,但不敢听。”
谁知蓝玉听了后,猛地一摆手,嗤笑一声:
“无妨,此事在洪武二十年已经取得成效,听听无妨。”
洪武二十年?
陆云逸在心中快速思索着洪武朝大事,但.似乎与之都没有关联。
蓝玉刚想要开口,陆云逸连忙说道:
“大将军,这里尸横遍野,到处火灰,对身子不好,咱们朝外走走。”
蓝玉起先还觉得此子关心他的身体,很是欣慰,
但随着周遭的军卒越来越少,慢慢安静下来,
他脸色变得古怪,瞪了一眼陆云逸,心中明悟。
刚刚营寨之中人多嘴杂,恐怕隔墙有耳。
蓝玉摇了摇头,缓声道:
“洪武二十年,朝廷下令编制鱼鳞图册,丈量大明土地,此事你可知晓?”
陆云逸眼中露出惊骇,他怎么忘了此事,居然是此事!!
他压制住心中激动,连忙说道:
“回大将军,此事属下知晓,当时盘踞在辽东的纳哈出归降,庆州便来了一些监生,准备丈量田亩,可不知为何迟迟未动。”
蓝玉十分满意,笑着点了点头:
“你可知这鱼鳞图册,太子殿下与陛下用了多少年才将此事定下?”
“属下不知.”
蓝玉面露感慨,浑身充斥着坦然,甚至还有一丝骄傲:
“整整二十年。
洪武元年,大明新立,
陛下命人整顿税制,发现这天下隐田隐户不计其数,
一县之地都是糊涂账,更何况一国。
而且,摆在陛下面前的还有一个大难题,
我在小时候,经常听到一段童谣,
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
此言自古流传,皇权不下乡乃天下常理。”
陆云逸嘴唇干涩,喉咙耸动,他已经知道鱼鳞图册的作用了,
这天底下最重要的就是数据,
天底下有多少人,有多少地,有多少民,有多少官,都是关乎大明命脉之事。
但在大明开国之初,朝廷对此一无所知。
明承元制,元承宋制,
但两朝对于土地百姓,那是一个比一个糊涂,大明立国之初自然也是一片糊涂。
蓝玉面容平静,娓娓道来:
“此事我也是听太子说才知道此事艰辛,
皇权不下乡,古已有之,
陛下与太子殿下都想要打破这一局面,
你也知道,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
那些地主乡绅盘踞地方成百上千年,掌握不知多少百姓身家性命,
朝廷想要妄动,稍有不慎就会激起民变,满盘皆输,
甚至地方官因为土地田产关乎赋税徭役,
那些地方官也会与地主乡绅沆瀣一气,对朝廷阳奉阴违,
官员不愿丈量田亩,百姓不愿如实相告,
所以这鱼鳞图册在立国之时就应推行之物,
一直到去年才堪堪铺开,用了二十年。
你知道是用的何种法子吗?”
蓝玉看向陆云逸,面带问询,嘴角勾起一丝笑意。
陆云逸呼吸一点点急促,犹豫了许久才试探着说道:
“时间?”
蓝玉展颜大笑,用力点了点头:
“没错,照本将看来,有很多法子能成事,大不少多杀一些人,
但陛下用了最简单,也是最笨的法子,
磨,凭借时间,生生磨成此事,
洪武十年太子监国治政时陛下就曾与之交代过,
元氏阍弱,威福下移,驯至于乱,
元朝无法掌控地方,这才导致了元朝灭亡。
所以陛下交代太子,假以时日,
就算陛下归天,太子也要将此事继续做,
十年不行就二十年,二十年不行就五十年直到做成此事,
现在听你所言,这就是一种光明磊落,堂堂正正。”
陆云逸脸色凝重到了极点,
鱼鳞图册是汇集天下房屋、山林、池塘、田地等数据之物,
能让朝廷真正地掌控地方人口土地之物,居然是这么来的?
“洪武元年陛下意识到此事无法推行之后,便在洪武二年有了动作,
想要完成此事,手下要有信得过的人,
所以陛下开社学,建在废旧寺院、祠堂等地,
拨出朝堂所用之地以及当地富户捐赠来维持。
还在各地兴建了诸多书堂,用来开民智,招清贫子弟读书。
并且贡生进入国子监进行培养,这些贡生多来自清贫家庭,通过地方社学选拔而来,
还在国子监开算学,经学等等,用来培养日后丈量土地之人。
后来在陛下百姓能识字的太少了,
能读书的至少也是当地或者前朝的官员,大族,而且当时科举还在,
如此开科取士,取的还是前朝的民,
所以洪武六年陛下停了科举,给百姓们一些时间,让大明的百姓读书识字。
洪武三年用至正年间的户帖推行里甲制,
每一百一十户编为一里,丁粮最多的十户担任里长,剩余一百户为甲首,
为了防止地方作乱,陛下先在湖州推行,而后一点点扩散至江南之地。
就这样.过了十年,经历诸多波折,
上一篇:三国:夫人,我乃正经人家
下一篇:皇帝替身,这后宫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