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洪武,从逆党做起 第223节
话音落下,陆云逸便将脑袋低垂,死死盯着地面,不敢再做言语。
而蓝玉的脚步也适时定住,站在那里,侧过身看向陆云逸,眼中精光毕露,只可惜陆云逸无法看到。
“这是你心中所想?”
“回禀大将军,正是如此,
属下熟读史书,发现历朝历代在开国之时的风气军伍风格会广为流传,
宋元都在开国时的战事上有些取巧,这也导致了宋元在后续战事中的一些缺陷,
这一直延续到两朝灭亡,属下称之为路径依赖。”
蓝玉面露疑惑,眉头微皱:“细细说来。”
陆云逸顿了顿,说道:“大将军,属下心中所想有些多,不如书写下来,呈送给大将军。”
蓝玉看了看周遭有条不紊处理战场的军卒,面露不耐烦:
“快说,年纪轻轻怎么总是学那文绉绉的读书人。”
见此,陆云逸也就不再客气,轻声道:
“宋朝开国时,对外,
面对北方辽、西夏等强敌的威胁,采取了以防御为主的军事战略。
这主要是由于宋朝在建立之初,军事力量相对较弱,
且北方屏障幽云十六州的丧失,使得宋朝在军事上处于不利地位。
对内,重视朝廷禁军的建设,以加强朝廷对军队的控制,这也使得宋朝的精锐大多在京城附近盘踞。
施行“重文轻武”之策,以文官统军,防止武将专权。
这是宋朝在立国之时就定下的方略,
这一方略一直延续到宋朝崩灭也未曾改变,因为人们习惯用熟悉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长期实行防御战略和重文轻武之政,
宋朝的军队逐渐失去了进攻能力,战斗力下降。
同时,冗官、冗兵等问题日益严重,加剧了财政负担,使得宋朝在面对外敌入侵时难以有效应对。
如宋金战争中,尽管南宋初期有一些成功的防御战例,
但整体上南宋军队难以组织起有效的进攻,就算有也是荒唐收场,
宋朝的官员们更倾向于防御,这是他们立国之本,也是亡国之因。”
蓝玉眉头愈发紧皱,过了许久才重重点了点头:
“你说得没错,宋朝每逢叛乱都行招抚,编入厢军,
最后竟然出现了百姓在大灾之年为了活命,
主动造反请求编入厢军一事,
这或许就是你所说的,总是用熟悉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蓝玉侧头看向陆云逸,眼睛一点点亮了起来:
“本将先前还说你是战阵厮杀之将,
但现在看来,是本将看走眼了,你的兵略统筹能力同样不差,继续说。”
得到夸奖,陆云逸长出了一口气,在这朝堂高位之人面前班门弄斧,让他紧张万分。
“元朝开国时,
对外,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基础,采取了积极的扩张方略。
蒙古军队高度依赖其骑兵优势,这种优势直接来源于蒙古人游牧的生活方式。
他们擅长骑马作战,利用马匹的快速移动能力进行奇袭和骚扰,
使得蒙古军队在战场上具有极高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其中,蒙古军队在追击乃蛮王子屈出律的过程中,
趁势西征灭掉西辽,打开了通往西方之路,这便是其多变的机动性与灵活性。
而为了持续征战,元朝军队以蒙古骑兵为主力,
注重骑兵训练和骑兵装备,对于步卒则关注较少。
对内则采用‘千户制’与‘怯薛军制’,蒙古百姓划分为若干千户,
由各级‘那颜’进行管理,形成了高度集中的军事组织形式。
这种制度不仅提高了蒙古军队的动员能力和战斗力,
还加强了蒙古大汗对军队的控制力。
在消灭克烈部王罕的战斗中,蒙古军队就是依靠千户制进行组织进兵,以组织力击溃了克烈部。
可正因为立国时定下的基调,元朝至死都被‘骑兵’‘千户制’‘怯薛军制’所桎梏,至死也主张用武力来解决矛盾。
后期在与各地义军交战中,蒙古军队遇到了拥有坚固城防和精锐步兵的对手,
就是我大明前身,红巾军。
在这些地区,蒙古骑兵的机动性和快速移动能力难以发挥优势,
导致蒙古军队在这些地区的战事行动受到挫折。
也因为元主张主动出击,重骑兵,轻步兵,
在我大明北进之际,他们无法做到有效防守,
先后丢了山东、河南、又丢了大都。”
蓝玉面露回忆,轻轻点了点头:
“你说得没错,在我等北上灭元之际,
他们曾多次派出大部骑兵来试图将我等击溃,用的还是元朝立国之时的法子。”
说到这,蓝玉脸上露出深思,
想到了陆云逸刚刚所说的堂堂正正,这也让他的眉头越皱越深,低头沉默不语。
过了许久,蓝玉才缓缓抬起头,看向陆云逸:
“你是觉得,若是用鬼蜮伎俩赢了草原,会让后世之人产生依赖?”
陆云逸脸色凝重,这个问题他也是被乌萨尔汗点醒,才想明白。
“大将军,我大明北伐灭元,终结乱世,建大一统王朝,得国至正,
这是天大的遗泽,后世大明军民都会享此福泽,
就算有谋逆之人反叛,大明百姓都不会答应。
而陛下自北征之始便告诉世人,大明要堂堂正正地灭元,一年不行就打十年,十年不行就二十年,
如今是洪武二十一年,北元覆灭,行得是堂堂正正,这也是后世福泽。
所以.属下觉得,若是在这一过程中多一些波折,难免后世效仿,形成依赖。
此举功在当代,罪在千秋!”
第108章 大明变法三十年
“功在当代,罪在千秋。”
声音在蓝玉脑海中不停回荡,让他的脸色凝重到了极点,
对于这一位处在大明边陲之地的小将陆云逸,心中的重视也愈发提升。
先前他认为陆云逸是如常遇春大将军那般的战阵厮杀之将,战阵兵法无双。
但听到这一番话,却是变成了如徐达大将军那般高瞻远瞩的统筹之将。
至少,在蓝玉不到二十的年纪时,还看不到此等事。
他看向陆云逸,嘴角出现一丝玩味,似笑非笑地发问:
“这些,也是你父亲所传授?”
陆云逸脸色一僵,连连点头:“回大将军,正是。”
“正是个屁。”蓝玉忽然笑了起来,
“他一个文人,如何能懂军伍之事?
本将已经说过你多少次了,年纪轻轻不要心事重重,
锋芒毕露不是什么坏事,能让旁人对你放松警惕。”
“属下知晓了。”如以往那般,陆云逸点头称是,
可看他规规矩矩的模样,蓝玉欲言又止,叹了口气:
“你先前所说乃警世之言,
若你是读书人,定要被京中那些人奉为典范,
可你是军伍之人,此言就是妖言惑众。”
陆云逸默然,大明新立,文武之争虽然刚刚开始,但已有愈演愈烈之趋势,
党同伐异之举,时常发生。
“大将军,此乃属下一家之言,只是小道,还上不得台面。”
蓝玉听后,似是想起了什么,面露不屑:
“本将倒是觉得,比京中那些读书人整日圣人云云,
要好得多,也脚踏实地,不是什么空话。
至于你先前所说,
大概之意太子殿下也曾说过,
上一篇:三国:夫人,我乃正经人家
下一篇:皇帝替身,这后宫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