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朕就是万历帝

朕就是万历帝 第882节

  “漠南?我也不知道。我听那位老伙计说,京师有条铁路直接北上到承德城,然后一条调头向东北,一条向西北。西北那条到了玉龙城(二连浩特)后,又一分为二。

  一条继续向北,直抵草原的和宁。一路调头向西,沿着前元的什么木里驿道,一直通到金山那边,也就是轮台的北边,叫什么科多多。”

  “科布多。”王逢猛补充了一句。

  “对,是科布多。”

  王逢猛淡淡一笑,“我在那里打过仗。瓦剌诸部主力就是在那一带被歼灭的。”

  刘把头敬仰地看着他,想不到还是位英雄啊。

  沈万象继续问:“漠南,哦,就是口外的铁路修得很快吗?”

  “快。我那位山西老伙计经常去口外。听他说,修得那叫一个快。那里地广人稀,又是什么高原,没有太多的崎岖沟壑。

  听说兵部在那里派了六个铁道工程团,差不多两万多人,分段施工,咔咔地修,比在中原修要快得多。”

  “那是快。中原这边地形复杂,还要顾忌农田、水渠、坟茔、房屋,还要过河架桥,还要不能离城镇太远,要绕路。

  漠南那边,除了环境恶劣,人居住不爽利,其它的不需要顾忌什么,沿着故道一直往前修就是。”

  刘把头向往地说道:“我们是盼着铁路修到甘肃,修到昆崚来。我们这些跑商队马帮的,最清楚交通便利意味着什么。

  我那位山西老伙计,五天前还在天津办货,坐上火车在京师和郑州转了两趟火车,第五天就到了西安。

  我的个乖乖啊,好几千里路啊,老古人说的日行千里的神行太保也没有这么厉害!”

  “你们看!”刘把头指着直道南边十几里外的地方,大家顺着他的手指,目光越过金光灿灿的麦田,看向远方。

  哪里怎么了?

第894章 一路东行到西安

  在远处,在随风飘荡,起伏不定的金色麦海的另一边,有密密麻麻的几排防护林。

  刘把头指着那几排防护林说。

  “修直道时,那里被一并被种下防护林,用的就是这暗渠的水。很多人都说是浪费,那边再过去就是荒地戈壁。

  但是我说啊,那里是给修铁路准备的!”

  沈万象很惊讶地问道:“刘把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刘把头嘿嘿一笑,“甘肃那边的直道比昆崚这边修得早,也有十来米宽。昆崚这边加防护林,修暗渠,甘肃马上就学了样,在直道两边种防护林,也跟着修暗渠。

  除此之外,还在防护林的另一边,离着十几里地,也这般多种了好几排防护林。有人说这是备用林;有人说是加固防沙防风效果;也有人说是劳民伤财,白白浪费。

  后来我才听一位朋友说,那是提前规划,留出来修铁路的。

  结果昆崚这边又反过来学甘肃,在那边多种了几排防护林,不就是留出来修铁路吗?”

  众人不由笑了起来,“刘把头好眼力。”

  一行人结伴而行,有刘把头这个老江湖相伴,走到哪里都能给大家讲出一段典故来。

  姑墨城(阿克苏)北边有一条河谷,蜿蜒深入天山山区,走小路可以去到真珠河的源头,再沿着河流蜿蜒而下,可以直抵真珠河谷。

  龟兹城(库车)北边,隔着天山就是伊宁城,只是这里山高险峻,沟深林密,人迹罕至。只有少数猎人和赶山人知道翻越山岳,穿行南北的小路。

  铁门关位于两山之间,旁边有一条小河,再旁边有一处盆地,绿树成荫,房屋连片。相比两边的光秃秃砂石山峦,这一片绿洲显得格外重要。

  过往路人可以在这里歇息。

  刘把头介绍,铁门关是龟兹进入土鲁番盆地的要道,过去就是高昌郡的焉耆县。

  从焉耆县城再走三百多里就是高昌郡郡治西州县(吐鲁番)。

  策马站在高高的赤焰山上,看着谷地里的西州城。在城外北边靠近山峦的地方,可以看到四根烟囱竖立在山峦阴影之中。

  刘把头指着那些烟囱说道:“朝廷在西州城开设了棉纺厂和毛纺厂,还有罐头厂,只是可惜啊.”

  “刘把头,可惜什么?”

  “西州跟昆崚其它地方一样,都缺水。它只有附近天山上融雪流下的泉水,汇集成的两条河流。

  水量不大,原本通过坎儿井暗渠用于浇灌农田,现在还要分出部分用于工厂,根本不够用,所以这三个厂子的规模不大,聊胜于无。”

  沈万象点点头,“还是要通铁路。只有通了铁路,昆崚这块广袤的土地才能盘活。”

  王用汲和王逢猛转头看着他,好奇地问:“千鹤,怎么盘活?”

  “昆崚缺水,终年少雨,全靠天山和昆仑山上的积雪融化。所以高效用水,还能发展其农业。这里地域广袤,日照充足。

  可以大量种植棉花、大豆、小麦、玉米、土豆,以及苹果葡萄等果树,发展经济作物。按照经济学分类,可以向其它地区提供农牧资源。

  但关键问题是交通。

  本地缺水,就算有工厂,也很难上规模,必须转运到水源极其丰富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在那里进行工业生产。

  只有这样,昆崚布政司这丰富的农牧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完成工业增值,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再通过转移支付,从东部补偿回来。

  如此发展,才能均衡.所以话又说回来,关键还在交通。”

  王用汲赞许地连连点头,“朝廷除了修通京汉武香和津浦宁沪这两条南北大动脉外,就是在倾尽全力,修建威郑、海郑和郑西,再到西高这条东西走向的铁路。

  刘把头,敢问一句,甘肃和西安以西的铁路,有没有在开始修了?”

  听到问话,刘把头连忙点头:“有在修。凤翔郡,天水郡,还有武威郡、张掖郡,都有铁道兵入驻。兰州城北,也看到有人在修桥。

  但是修得最红火的还是凤翔和天水两郡。”

  “这就对了。”

  刘把头看着沈万象、王用汲指着西州城意气风发地指指点点,虽然只知道他们说的是大事,但是到底有多大,却不知道。

  但他知道,这两人肯定是位大人物。

  一行人过高昌郡西州城、伊吾城,经过数百里的无人区。

  这里说是无人区,但是直道上修建有五个驿站,有坚固的石砌房屋,可以抵御风沙;有深井,提供充足的水源。

  每个驿站方圆一两里,都种上了耐旱的胡杨树,以及沙棘、花棒等各种耐旱植被。绿郁葱葱,充满生机,成为茫茫黄沙里无比珍贵的绿洲。

  刘把头感叹道:“我们这位徐制台,从做甘肃藩台开始,十几年在西北主要做两件事,修渠挖塘,种草植树。

  有人还戏称他为种树总督。

  可是我们老百姓感触最深,要不是有这位种树徐督,陕甘就不会变成这个模样,就连这历朝历代不知吞噬多少人的数百里沙碛无人区,都有了五个绿洲。”

  “孺东公功在千秋,流芳青史啊!”

  王逢猛也忍不住用无比敬佩的语气说:“徐督治理西北十几年,皇上赞他为治理西北的国朝第一人。”

  他们说的是接替徐渭出任陕甘总督的徐贞明。

  刘把头眯着眼睛、眺望遥远的祁连山,悠然地说:“徐制台出任陕甘总督,按例是驻扎西安。可是徐制台上疏皇上,坚持留驻兰州。

  他说西北干旱苦瘠之地,在河西,在宁夏,在陕北。兰州地处三地交汇,可以兼顾三地治理。

  徐督上疏有言,臣才识浅薄,得皇恩出督陕甘,不敢逞经纬之功,只求有生之年,为陕甘多添几处绿郁生机之地。

  当时吾等听读书先生念及此文,无不感动涕下。

  天幸苍生,天佑大明,有圣天子垂拱,励精图治、爱恤民命,有圣君才有良相贤臣,才有这旷古烁今的太平盛世。”

  万历十年深秋,沈万象一行人来到兰州城。

  先到陕甘总督府投书,请求拜见陕甘总督徐贞明。

  可惜徐贞明去了西宁郡鄯城县(西宁)。

  青海地区分出青海湖以东的湟中地区,设立西宁郡,归于甘肃布政司,其余的以古格山脉(唐古拉山)为界,北边的为青海宣政司,南边为乌斯藏宣政司,万历七年后改名为象雄宣政司。

  未能见到这位名臣,沈万象三人十分遗憾,但前路还得继续走,趁着大雪封路之前,一行人继续东行。

  刘把头商队的终点站是西安,于是继续结伴而行

  从兰州城出来,穿过兰州郡,进入到陕西天水郡的定西县。

  一路上可以看到铁道工程团在紧张地施工,赶在大雪之前完成预期任务。

  看着井然有序、热火朝天的工地,刘把头感叹:“大明到处到处生机勃勃,都在搞建设。农牧工厂,欣欣向荣。搞得现在大明最金贵的是人。”

  “人?”

  “对。修铁路要人,建工厂要人,工厂建好了需要更多的工人,还有打下的疆域,需要移民填镇。

  我听人说,陕甘各偏僻山区,陕南秦岭、汉中、陇西、陇南,还有陕西、湖广、河南交界的勋阳郡,那里的山民,全被官府动员下来。

  要么分地种田,要么进工厂挣钱。

  现在山区人烟稀少,野物就多了。野猪、豺狼虎豹,越来越多,时常出没。以前在路上往来,最大的威胁是山贼盗匪。

  现在山贼盗匪绝迹了,拦路劫道的成了这些野兽。时常有野兽伤人事情发生。

  各地的警卫军和守备团,经常出动,围猎这些野兽。

  关于围猎这些野兽,还有件趣闻。”

  有了刘把头,旅途从此不再寂寞。一路上他有说不完的故事。

  “刘把头,什么趣闻?”

  “前两年,祁连山野狼成群,警卫军和守备骑兵团大力围猎,连同狐狸等野物也杀死了不少。

  后来西北农科所叫停了,说野狼狐狸杀绝了,祁连山山下草原就该野兔泛滥成灾。这些野兔多了,要跟羊群牛马抢夺牧草。

  于是就叫留一部分野狼狐狸,帮着吃掉野兔”

  “哈哈,想不到还有这样的事。”

  过了天水郡就是凤翔郡,这里建设更加热火。刚过清水县,可以看到铁道兵在开始铺设铁轨。

  “速度真快。我们开春时离开西安时,铁轨还只是在咸阳铺设,一下子铺到这里来了。看样子用不了三五年就能修通到高昌啊。”

  大明铁道兵修筑铁路,路基、火车站等固定设施可以分段施工,但是铁轨铺设,必须通过铁路先把钢轨运过来,再利用龙门车在现有的铁轨上进行铺设,所以需要一段段向前铺设。

  王逢猛看出端倪,“咦,这铁路不是按照驿站直道走的吗?”

  刘把头竖了个大拇指,“王军爷英明。直道是从清水县向东北走陇州,再走汧阳县,进凤翔城。

  但铁路是沿着渭河边上走,清水县直接进凤翔郡,直通宝鸡,再过郿县、兴平、咸阳进西安城南,跟那个郑西铁路连上。”

  “怎么沿着渭河走呢?”

  “不知道,说是测绘队勘测出来的路线,怎么好修怎么走呗。”

首节 上一节 882/886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也是皇叔

下一篇: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