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13节

  陈景恪仔细翻阅了一下,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大家都认为,管人才是重中之重。

  并且引经据典,证明管理好人心有多重要。

  甚至他们还引用了大同世界里的话,来证明这一点。

  让陈景恪哭笑不得。

  “不出意料,变革之所以不顺利,不仅仅在于人,更在于思想的落后。”

  “老思想是无法推动新政策的。”

  朱雄英将策论扔在桌子上,抱怨道:“你为何不在大同世界里,将这一点指出来呢?”

  陈景恪解释道:“大同世界是框架,不可能面面俱到。”

  “况且我也有提过这一点啊,只是没有具体说而已。”

  “不过现在也不晚,将这个话题抛出去,让世人一起来讨论。”

  “也算是吹吹风了。”

  朱雄英说道:“这事儿你和方孝孺说去,我现在只想赶紧和内阁学士们达成一致意见。”

  于是陈景恪召集内阁学士和行走们上了一课,直接摆明了态度:

  “管人与管事要并重,甚至管事还要重于管人。”

  裴有为想要反驳,可还没开口就发现,周围没有一个人说话,大家都拿着笔一通狂写。

  他顿时反应过来,这并不是真正的上课,更类似于强制通知。

  将皇家的想法,以及朝廷即将要做的事情,讲给大家听。

  不管你同不同意,都必须按照这个方法执行。

  有不同意见可以私下反馈,公开质疑就是反对,反对就意味着被边缘化。

  想通这一点,他再没了开口的打算,提起笔开始做笔记。

  这让不少等着看笑话的人心中很是失望。

  陈景恪可不管他们在想什么,自顾自的说道:

  “历朝历代,官僚都是围绕管人来建设的。”

  “只要百姓不造反,就是大功一件。”

  “至于事儿……官僚需要管的事儿只有一件,就是收税。”

  “也不能说没有管事儿的机构,治水算是朝廷设置的少数管事的衙门。”

  “至于将作监之类的,算不上什么衙门,他们只是为皇家和权贵提供服务的特殊部门而已。”

  “强调一下,我这里说的管事,是面向全民的衙门,而不是为少数特权阶级服务的机构。”

  这一点有点深,众人也是思考了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

  陈景恪所谓的管事的衙门,应该类似于金钞局这样,面向全民的处理具体事务的衙门。

  工部、将作监等机构虽然也是负责做事的,但更多是为朝廷服务的,并不直接面向百姓。

  仔细算起来,好像还真就只有收税和治水,是面向全民的处理具体事务的衙门。

  有反应快的,已经将这番话和变革联系了起来。

  朝廷变革,给衙门加了很多担子,这些担子几乎都是让衙门去做具体的事儿。

  衙门人手不够的短板就暴露了。

  虽然朝廷设置机构分担了一部分任务,可首先职权不明确,其次人手还是不够。

  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思想依然没有转变过来。

  习惯性的去管人,而不是去管事儿。

  看来新皇这次的变革,就是冲着这一块来的。

  而且大概率会增设一些新机构,负责具体的事务。

  想到了这些,众人的心情都轻松了不少。

  这是好事儿啊。

  要说精减官吏,这事儿确实不好办,会得罪人挨骂。

  可增设官职就不一样了。

  能得到普遍的支持和赞美,他们的工作也好做的多。

  当然,能坐在这个位置上,他们考虑的更多。

  并不会一味的支持朝廷增设官位,要考虑朝廷的财政是否能承担得起,要考虑新增的职务是否有必要等等。

  大明这艘船不管是好是坏,都磕磕绊绊走了三十年。

  大家都不希望它沉了。

  至少目前的官吏,都还是很积极,很有抱负理想的。

  都希望这艘船变得更好,走的更远。

  尤其是华夏文明这个概念提出后,大家的追求又多了一个。

  为文明做贡献。

  华夏不灭吾辈名不灭,这才是真正的流芳百世。

  所以,他们支持变革,却不会盲目。

第491章 有为无为

  重人轻事,政治制度、官僚体系都是围绕治理人来建立的。

  不只是古代中国,全世界的古代政治集团,基本都是如此。

  区别是,思想体系比较完整先进的集体,认为把人管理好,所在的集体才能健康有序。

  古代中国就属于这种情况。

  思想体系落后,甚至没有发展出成体系的思想的族群,单纯是不知道怎么去做事。

  只能通过简单粗暴的管理人,来构建群体制度。

  大多数政治群体,都是这种情况。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政府,则基本都是围绕事儿建立的。

  政府机构的职能也非常的具体,就是专门管某一件事儿。

  俗话说的各管一摊,就是这种情况的体现。

  也因此,现代政府非常庞大,机构人员众多。

  但优点是能实现精细化管理。

  这也是工业化能够实现的前置条件之一。

  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做起来非常难。

  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大多数国家依然没能实现这个转变。

  这一点都不夸张,‘现代化’不是设立几个机构,委派几个官员就能实现的。

  而是整个思想体系,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大转变。

  前面说过,任何体制都需要思想做为驱动力。

  没有伟大的思想,就不存在伟大的体制。

  大多数国家,并没有完成思想构建,只是模仿别人建立了一套体制。

  实际上他们的内核依然是老一套。

  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本土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也有先发国家的封锁打压。

  有句话很残酷但也很现实:生存与发展本就是一种奢侈,只是处在其中的人浑然不觉而已。

  说陈景恪之前的种种变革,都是在打基础,其实一点都不夸张。

  因为之前所有的变革,从始至终都没有触及本质。

  都是在传统思想下,对已有的制度进行修补完善。

  换个皇帝,很容易就能把他所做的一切废除,重新恢复成原来的样子。

  他之所以要兜这么大的圈子,其实是在培养信心。

  培养大家对变革的信心,更是在培养大家对他本人的信心。

  同时也通过一次次体制变革,对传统势力做脱敏训练。

  今天只改变零点一,大家会觉得有改变但不多,可以接受。

  明天再改变零点二,大家也觉得还好。

  等过上十几年再回头去看,才陡然发现世界已经变了模样。

  这是在不进行流血革命的情况下,陈景恪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

  目前来看还算成功。

  所以他才顺势推出了大同思想,就是要尝试完成思想上的大转折。

  他只弄出了一个框架,而没有面面俱到。

  一方面是自己的能力确实有限,另一方面是给其他学派留下生存空间。

  这样就能减少阻力。

  他从来没有想过,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完成那个人的功绩。

  但他要给世人树立一个标准,一个很高很高,无限接近于那个人的思想的标准。

首节 上一节 813/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