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95节

  “我希望将来这句话会变成,洛下书院是某某某曾就读的书院。”

  一番话说的一众学子,既是伤感又是激动。

  不过总体上来说,他们还是高兴居多。

  这次他们约等于走了举荐门路,直接获得了官身。

  放在以前要参加科举,他们大多数人是没机会的。

  事实上,这批学生算是天赋不高的那种,否则也不会被挑走。

  程一民多重视这些学生啊,视之为理科的种子。

  在没有成材之前,怎么可能轻易让人挑选走。

  但每个人的天赋都不相同,理科越深对天赋的要求就越高。

  很多时候,天才灵光一闪,就能顶得上无数普通人几十年研究。

  洛下书院目前的情况就很类似。

  一开始还不明显,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天赋差异表现的就愈加明显。

  别的不说,就一个简单的坐标系、统计,就能难住许多人。

  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清楚该分流了。

  理科天赋好的正常升级,去学习研究更高深的学问。

  天赋一般的,看他自己的选择,可以转去学别的,也可以继续深造。

  虽然难有多大的成就,但起码能当一名合格的老师。

  那种天赋很差年龄又大的,就只能转去学别的。

  当然,洛下书院不是单纯的理科书院,也是有别的学问可以学的。

  本学院没有合适的学问,还能去李善长组建的法学院,方孝孺组建的伊洛书院。

  总之,总有一条路适合他们。

  白英挑走的十六名学生,大多都是天赋一般年龄又大的那种。

  再继续留他们深造,属于浪费学校资源,也浪费他们的生命。

  让他们进入社会去实践,反而是更好的道路。

  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能跟着白英学到多少东西,能有多大成就,那就看他们的悟性和造化了。

  总而言之吧,对于书院来说,做到了问心无愧。

  对于学生们来说,这是个最好的结果,也能对家里有个交代。

  他们自然很高兴。

  送走白英和学生们,陈景恪看着满脸不舍的程一民,笑道:

  “好了好了,知道你和学子们感情深,舍不得他们走。”

  “可古人说的好,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学生们也大了翅膀硬了,该让他们飞了。”

  程一民很是唏嘘,说道:“不知不觉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从中年变成白发苍苍。”

  陈景恪说道:“打住……您老人家确实有白发了,但还不到白发苍苍的年龄。”

  “别的不敢说,再活个一二十年是没问题的。”

  还不到六十岁呢,好好的给我当牛做……咳,好好的教书育人。

  程一民也只是感慨一下,并没有真的打算退休之类的。

  好不容易找到志同道合者,在算学届也是大宗师级别的人物了。

  未来编撰算学史,他是无法越过的人。

  现在他正干劲儿十足,怎么可能会退。

  之所以这么感慨,是因为这是洛下书院创办以来,第一次送走学生。

  是的,洛下书院创办至今已经九年多,除了因故退学的。

  这是第一次正儿八经送走学生。

  原因并不复杂。

  招收的学生年龄都不大,普遍十一二岁,最小的才六七岁。

  后续他们每年都会招一两百人,也都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在这里学个十年八年是很正常的。

  之所以专门招小孩,是因为理科最重基础,需要从小培养。

  而且不得不承认的是,小孩子的学习能力,是要超过成年人的。

  尤其是十来岁到二十来岁,是思维最活跃,也是最容易迸发灵感的时期。

  再过一些年,身体方面,持续衰老会影响思维。

  经验方面,则会被之前学过的条条框框给束缚住,难以突破旧有的知识框架。

  所以洛下书院的正式学子,只有小孩子。

  成年人想加入,除非是那种极有天赋之人,不过这种人太少了。

  而且成年了还愿意加入洛下书院学习,基本都是衣食无忧,又真正喜欢理科的那种。

  说的难听点,就是吃饱撑了没事儿干的那种人。

  这种人也不存在毕业的想法,恨不得一辈子都在书院里一起学习研究。

  所以,这十六名学生,确实算是第一批正式送走的。

  而且大家都能预感到,这十六人的离开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学生离开。

  陈景恪习惯了学生流转,且他来书院的时间确实不多,感触不算多深。

  程一民不同,将家搬到了书院,每天吃住都和孩子们一起。

  亲眼看着他们长大,感情是不一样的。

  再加上年龄大了,最是受不得离别。

  想到孩子们即将离开,他自然不舒服。

  不过他也不是那种矫情人,发了几句牢骚,陈景恪安抚几句就恢复正常了。

  转而谈起了正事:“部分学生年龄大了,受限于天份学业上也难有大的作为。”

  “强留在书院就是害了他们,也该给他们一个交代了。”

  “你想好怎么安排他们了吗?”

  陈景恪正色道:“书院安排出路,这不能成为规矩和常态,否则很容易就形成党派祸国殃民。”

  “不过现在正值用人之际,前几批学生确实不能轻易放走。”

  “需要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发挥他们的才学,造福国家和百姓。”

  程一民摆摆手说道:“这些套话就别和我说了,直接说怎么安排吧。”

  陈景恪顿了一下,尴尬的道:“习惯了……接下来几年出师的学子,会有三个去处。”

  “朝廷的技术官员、蒸汽机研究院、封国国学书院。”

  这个封国国学,指的是封国的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央朝廷的机构,封国自然不能用这个名字,就改为了国学。

  程一民眉头紧皱:“封国也要人?”

  陈景恪颔首解释道:“现在在民间普及数理知识是不现实的。”

  “为了促进理科的发展,只能先从有钱有势的人家着手。”

  “各封国的国学里面,基本都是富贵人家的孩子,教他们效果会更好。”

  “且这些权贵子弟,未来大多都会成为官僚,让他们学习理科也有助于将来全面普及。”

  “更何况,谢缙绅在南洋数次写信问我要人,他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程一民也不得不承认,陈景恪说的就是现实。

  想学习理科,就必须要进行大量实验,普通人家哪能负担的起。

  和穷文富武是一个道理。

  至于让朝廷承担……朝廷也同样负担不起这么大的开销。

  所以目前在民间推广数理知识,更多是科普性的。

  直接告诉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不会告诉他们原理。

  仅仅只是科普的话,写本专门的教材谁都能教,用不着经过专业培训的学生。

  前面已经说过,这些学生都是种子。

  天赋最好的那一批,留下继续深造研究更高深的数理知识。

  剩下的,大多都会去合适的地方任教,培养更多的数理人才。

  各封国的国学,汇聚了大量权贵子弟,无疑是最合适的地方。

  事实上,这也是前世西方科技的发展路数。

  最早就是贵族们消遣攀比的玩具。

  那会儿的科技还很落后,在应用方面几乎为零。

  就算有了发现,也很难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说白了,无法转化成利益。

  举个例子,你提取出了氧气,然后呢?

首节 上一节 795/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