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31节
“嘶。”方孝孺倒吸一口凉气,道:“你们……想过后果吗?”
陈景恪说道:“所以要做好万全准备。”
“军方的调动已经开始,确保不会发生动乱。”
“只要乱不起来,儒生的反抗就毫无用处。”
方孝孺下意识的问道:“打压儒家之后呢……”
话才说一半,他陡然醒悟过来,不敢置信的道:
“太上皇竟然如此相信你?”
显然,他也想到了用大同世界替代儒家。
可正因为明白,才更加觉得不可思议。
倒不是他觉得大同世界有问题,而是这部书还未发表,没有任何的基础。
没有人知道,它到底能不能兜住底。
万一兜不住呢?恐怕会引起巨大的动荡。
这是历朝历代的君主,都不愿意见到的。
你见过哪个得国的君主,希望国家产生动荡的?
都是通过各种手段,力求让国家安稳。
朱元璋虽然雷厉风行,可他的目的也是让国家稳固。
现在这般激进,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极度信任陈景恪。
相信他的大同世界能兜底。
这种信任,太不可思议了。
陈景恪也在暗暗观察方孝孺,见他的注意力,一直在大同世界上,心中暗喜。
很好,一点都没有关心孔家和儒家,显然在内心里他已经彻底摆脱了儒家标签。
是个不错的盟友。
事实上方孝孺对孔家确实不怎么感冒,他最早就是要求恢复周礼。
周礼的创造者是谁?
周公啊。
甚至儒家最早赞颂的圣人,一直是周公。
这就好比,基教是耶稣创造的,但他们信仰的神灵是上帝。
儒家也是如此,孔子创造了儒家,他们歌颂的圣人是周公。
直到唐宋时期,孔子在儒家的地位才超过周公。
作为矢志复兴周礼的方孝孺,最尊崇的自然是周公。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就反孔子。
他并不反孔子,还很尊重孔子,只是对孔家不感冒而已。
说白了,孔子是孔子,孔家是孔家。
他向来分的很清楚。
后来他开创唯物学,正式自立门户,对孔家就更无所谓了。
朝廷要灭孔家,他一点意见都没有。
打压取代儒学,他也一样没有意见,时代发展的趋势而已。
唯物历史学早就揭示了这一切。
陈景恪也正是因为明白他的想法,才让他来接替解缙掌管大明周报。
但猜测归猜测,此时亲耳听到方孝孺的保证,他还是很高兴的。
于是说道:“太上皇不只是要对官僚体系大换血,思想界也是一样。”
“不只是我的大同世界,你的唯物学一样是受益者。”
方孝孺摇摇头,说道:“你的辩证法思想让我明白了,单纯的唯物论其实有失偏颇。”
“现在我正在想办法对这方面进行完善。”
“在完善之前,是无法承担引导华夏文明重任的。”
“若不用儒家,只有你的大同世界才有希望接过这个重任。”
“所以……”
说到这里,他郑重的道:“我这里你放心,会全力配合你们。”
“但我希望,你们对儒家只是打压而不是彻底消灭。”
陈景恪露出笑容,说道:“怎么可能,儒家引导华夏思想上千年,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骨子里。”
“更何况,我的大同世界,就是基于儒家思想推陈出新得来。”
“真彻底消灭儒家,大同思想也同样无法存在了。”
第456章 上钩
陈景恪明确告诉方孝孺,这次的目标实为孔家和理学。
对于儒家,只是打压逼迫他们自我革新。
这让方孝孺彻底放下了心中的顾虑。
虽然他叛出儒家自立门户,可内心里对儒家依然有很深的感情。
其二,儒家思想继承周公思想,统治华夏两千年,已经和华夏融为一体。
真彻底废了那华夏还是华夏吗?
所以他并不希望儒家被彻底废除。
至于孔家和理学……
作为一个崇尚周礼,一度要求全面恢复周礼的人表示,这俩是什么玩意儿。
在得到陈景恪的保证后,他再无后顾之忧,加入了计划之中。
他加入进来的原因也并不复杂。
既不是打击孔家,也不是针对理学。
而是坐在这个位置上,有助于推广他的学说。
其二,为了大同世界。
他觉得这样的思想,就应该推行天下,取代保守的理学。
况且,这部书是陈景恪所著不假,可他也全程参与了后续的修缮,并提出了不少建议。
陈景恪还在某些他有重大贡献的篇幅里,将他的名字并列写在了作者栏。
所以,于公于私他都希望大同世界发表。
老朱那边得到消息后,立即下旨擢其为翰林院学士、大明周报总编撰。
这个任命不出意外的,遭到了以理学为首的读书人的反对。
他们从学问、人品等等方面,对方孝孺进行抨击,言必称‘儒家叛徒’。
方孝孺天天和人互喷,什么难听话没听过,直接无视了他们的言论。
反手就给老朱递上了一份名单,全都是翰林院、大明周报理学派的中坚力量。
要求将这些人全都替换了。
原因非常简单,能力不足无法胜任工作。
老朱二话不说直接批准。
紧接着,方孝孺提交了一份名单,希望用这些人填充空缺。
名单上的人有一半来自于唯物派,剩下的一部分来自法家,一部分来自计官。
这可以说是明目张胆的用人以私了。
老朱却直接批复,准。
不过老朱也塞了一些人,去大明日报担任要职。
重点是审核部门。
虽然这次是他们用计算计理学派,可那篇文章能出现在报纸上,本身就暴露了很多问题。
老朱岂能不将这个漏洞给堵住。
编辑部门比较复杂不太好掌控,审核部门就简单了。
报纸定版后,必须经过他们审核,通过了才能刊印发行。
只要将这个部门掌握在手里,就不怕报纸出问题。
算上解缙卸任时被踢出局的官吏,这下大明周报几乎没有理学派的人了。
翰林院内本就各派能人汇聚,理学派虽然势大却远不能一手遮天。
现在失去了大批中坚力量,更是逐渐失去了对这个部门的掌控力。
这些说来话长,实际上都是在短短几天内发生的。
朱元璋只是几道旨意,就让翰林院换了个模样。
再次向世人证明,大明的天依然是他洪武大帝。
等这些事情忙完,正好到了新年。
这个新年过的稍微有些冷清,就连朝廷都没有大肆庆祝。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