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28节
等事情有了头绪,朱雄英见时机差不多,就主动将话题扯到了河西走廊上面。
把陈景恪在城门楼上的话转述了一遍。
陈景恪又补充道:“西域是我们走出去的陆上通道,只有掌握了这里,才能掌握对外的主动权。”
“河西走廊是西域的桥头堡,想要经略西域就必须掌握此地。”
“而且河西也是重要的产粮基地,能就近为西域大军提供后勤保障。”
“张掖的删丹山最适合养马,最早冠军侯霍去病在这里设置军马场。”
“唐朝时期也是最重要的养马地,据记载巅峰时期,同时在这里饲养了七万匹马。”
“唐末之后中原失去了对这里的统治,马场也被废弃。”
“如果重设军马场,每年至少能为朝廷提供超过万匹战马。”
“对大明的马政是个极大的补充,也能缓解百姓的压力。”
“拿下这里,远比派遣大军深入草原,更符合大明的长远利益。”
朱元璋说道:“咱不是不知道河西的重要性,只是这里汉人太少了,无法维持长久驻军。”
“当年让冯胜撤军,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朱雄英插话道:“今日不同往日,这几年朝廷陆续往那边迁徙人口。”
“据我所知,嘉峪关以内已经有了超过五千户人口,足以支撑一支军队常驻。”
“而且为了应对河套和陕北高原荒漠化,我们即将对那里的人口分布进行调整。”
“可以将一部分人迁徙到河西去。”
“前两年可能还需要朝廷支援一部分粮草。”
“等那些人扎根,河西将再次繁荣起来。”
“到那时我们应该也完成休养生息了,正好出兵西域。”
朱元璋思考许久,依然没有做出决定,而是问朱标道:
“你如何看?”
朱标说道:“接下来几年朝廷以休养生息为主,不会发动大规模战争,有能力支撑对河西走廊的开发。”
“但前提是,军队必须要保证百姓的安全,不能被北元袭扰。”
朱雄英说道:“此事简单,堡垒计划先在河西施行。北元敢来,牙都给他们硌掉。”
朱标点头道:“那我没有什么意见了。”
朱元璋这才点头,说道:“好,就这么办了,咱这就……嗯,标儿你看着办吧。”
朱标也没有推辞,当即说道:“好,我这就将魏国公他们找来商议,制定全盘计划。”
接着几人就河西战略进行了讨论,完善了许多细节。
顺便还聊到了西域战略该如何施行。
陈景恪提出了一个建议:“将西域战略全权交给晋王实施,朝廷只要给予支持就可以了。”
朱标也非常支持,说道:“三弟想在碎叶川建立自己的封国,想必他会很乐于接受这个任务。”
朱元璋自然更不会有意见了,甚至对陈景恪的建议,他还十二分的满意。
没有因为立场关系,就随意猜忌打压别的宗亲。
事实上陈景恪让朱棡去西域,还真有自己的小心思。
那边宗教氛围浓厚,用暴力手段是最简单的解决办法。
但又不能彻底将那里摧毁,否则重建会很麻烦。
朱棡是最适合执行这个计划的人选。
一来他塞王的身份,不用害怕背黑锅,敢于下手。
二来能力确实很出众,能掌握好那个平衡。
之后大家又追溯了一番汉唐时期,经略西域的往事。
朱元璋等人说的基本都是班超,西域都护府,安西军,屯田之类的。
陈景恪则重点提到了一个人:
“博望侯张骞,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华夏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他不只是看,还身体力行的去做。”
“若没有他的开拓,华夏不知要何时才会将目光放在那里。”
“以他的功绩,完全有资格在史书里独享一篇传记。”
“只可惜,他的行为与儒家思想不符,功绩被掩盖了。”
朱雄英立即说道:“那就给他加上,大明单独为其列传。”
朱标也没有反对,说道:“为他写一篇传记,倒也不是不行,还能激励大明子民勇敢的走出去。”
这时朱元璋若有所思的道:“咱本来还在想,应该给赵秩什么样的封号,不如就封他个博望侯吧。”
第295章 建文?嘉文?
接下来,朱标利用年前的最后时间,召集徐达和五军都督府的众将领开会。
众将很好奇朝廷为何会临时更改计划,但却并没有反对此事。
深入草原去寻找早有准备的也速迭儿,并非明智之举,大概率是无功而返。
打河西走廊就太简单了,而且战略意义更大。
在众将的齐心协力下,很快就制定了全套的河西战略计划。
包括如何打,打下来如何治理,如何建立碉堡群等等。
经略河西仅靠军方是无法做到的,必须要行政系统配合才行。
在计划制定完成之后,朱标又找来了水部郎中白英,询问了陕西那边的情况。
白英这两年并没有出去修河,而是在培训人才,顺便搞搞调研工作。
比如对历代治水经验进行了总结。
比如制定了隋唐运河复通方案。
陕北高原和河套地区的植树造林计划,自然也在其中。
为此他还深入当地,实地考察,针对性的做出了计划。
而想要恢复植被,首先就必须对当地人口分布做出调整。
如何调整人口,自然也要听他这个专家的建议。
白英显然早就制定好了全盘计划,此时听朱标问起,没有丝毫为难犹豫,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
某某地虽然植被还不错,但人口密度太大,存在过度开垦情况。
应该将一部分迁走。
某某地情况良好,可以迁徙一部分人口过去。
这里植被被砍伐一空,需要人为干预才能恢复。
那里还有一些稀疏的植被,且有不错的降雨。
可以将人迁走封山育林,用不了几年就能恢复。
能节省朝廷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听到如此详细的计划,朱标也不禁振奋起来。
自从听说温寒变以来,陕北和河套就是朝廷最大的心病。
那里一旦出问题,整个国家的战略都会受到影响。
别的不说,黄河泥沙剧增,接下来几百年朝廷都要投入无数资源去治河。
虽然现在陕北的情况并没有彻底恶化,可想要修复也很难。
甚至可以说,人类主动修复自然环境,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之事。
能不能做成?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别到时候陕北没恢复,大明给弄亡国了。
现在看了白英的详细计划,他终于有了一些信心。
虽然很难,但至少有了一个可行的计划,让人看到了一些成功的希望。
朱标重点关注的是人口分布调整计划,在拿到详细的数据之后,就再次召见了户部尚书邱广安。
“参照这个计划,从陕西迁徙一万户去河西。”
听到这个命令,邱广安心中一激灵。
朝廷要对河西动手了?不是说开春要打北元吗?
是三路出击,还是晋王的战略目标做了调整?
只是一瞬间,他就得出了结论,是后一个答案。
如果是三路出击,朝廷应该提前调集军队。
现在毫无动静,就只能是临近的晋王改变了作战目标。
但现在军政分离,军事作战不是他能置喙的。
所以他装作疑惑的道:“河西有一半在蒙古王公手里,迁徙如此多的百姓,恐不好安置啊。”
朱标倒是没有瞒他,说道:“开春晋王就会出兵夺回河西,在六月份之前必须将第一批三千户迁徙过去。”
“在年底之前,将剩余七千户全部安置好。”
“提前准备好种子、农具、耕牛和口粮,不要屈待了百姓。”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