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87节

  陈景恪继续说道:“但是,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在最重要的军制上出现如此大的漏洞,是极为不应该的。”

  “之后历朝历代也在摸索完善这个制度,其中以唐朝的府兵制最为知名。”

  “但府兵制也可以看做是征兵制的变种——征募良家子从军,并分配土地。”

  “它的优点是建立了完善的轮休制度,从军三年可以休息两年,大致是这个样子。”

  “它的缺点也是终身制,没有退役这个概念。”

  “不过府兵一旦参军就可以获得四五百亩良田,士兵是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的。”

  “而且府兵是征募,不是强制。”

  “愿意接受这个交易的就来参军,不愿意接受这个交易的就别来。”

  “百姓参军前就已经有了心理准备,再加上军功爵制的激励。”

  “府兵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往往能以少胜多。”

  “只是后来随着大唐疆域的扩张,从长安到西域一来一往光路上就要耗费一年时间。”

  “轮休就变得非常麻烦,于是就从三年一休变成五年一休,后来干脆就不休了。”

  “得不到休息的士兵,逐渐开始厌战。”

  “而且随着土地兼并,朝廷手中也拿不出多余的土地分给士兵,府兵制就崩溃了。”

  “到了唐玄宗时期,唐朝主要采用的也是募兵制。”

  “而且他们的募兵制几乎走了东汉的老路,没有预备役,兵源不合格。”

  “没有完善的轮休和退役制度,几乎是终身制服役。”

  “唐朝君主的思想和东汉君主是一样的,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么做是否合适。”

  “在他们看来,我给你发军饷了,你就得终身服役。”

  “他们的思想,还停留在拿钱买命的阶段。”

  “君主都做此想,下面的将军和士兵就更加的现实了。”

  众人都陷入了沉思,以前他们还没觉得,此时听陈景恪这么一分析才明白,其中的问题是多么严重。

  都不需要懂什么大道理,只要将自己带入普通士兵,就知道后果有多严重了。

  陈景恪没有在继续往下说,例子说这么多已经足够了。

  况且再说就要说宋朝了,这个朝代实在没啥可说的。

  元朝就更没啥可说的了。

  至于大明……现在说的就是当前存在的问题。

  良久,朱元璋才开口说道:“天德,你怎么看?”

  作为军方第一人,他自然要发表意见的。

  徐达开口说道:“景恪的意思我大致听懂了。”

  “按照他的说法,一个完整的兵役制度,应该包含预备役、轮换、退役等方面。”

  “从光武帝之后的兵役制度,在这三点上都存在疏漏。”

  “要么没有完整的预备役制度,导致兵源素质低下。”

  “要么轮换制度不合理,导致部分将士长期得不到修整,产生厌战情绪。”

  “要么就是没有退役制度,士兵终身服役。”

  “但不论哪个地方有疏漏,最终都会导致军队军纪败坏,战斗力低下的恶果。”

  众人也不禁点头,经他这么一梳理,事情就变得好理解了许多。

  陈景恪说道:“魏国公总结的很好,大致就是如此。”

  徐达继续说道:“当前我大明的军制,在这三方面都有问题。”

  “没有预备役制度,兵源素质较差。”

  “这一点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其实现在已经显现出来了。”

  “最近两年征兵变得很困难,新兵需要更长时间训练才能上战场。”

  “不过五军都督府已经拿出了完整的预备役方案,只不过还未实施。”

  “轮换制度也确实不完善,前几年大明四处征战,士兵得不到休息尚能理解。”

  “现在战事稍歇,我们有必要将此事提上日程。”

  “最好能拿出完整的轮换方案,让将士们有喘息的机会。”

  众人再次点头,大家都能看得出来,接下来几年大明会进入战略收缩阶段。

  确实是轮休的最好时机。

  “第三点退役制度,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

  “很多人就是不适合当兵,还有些人当了几十年兵。”

  “将他们强行留在军队,对他们本人没有好处,对朝廷也是一种负担。”

  “让他们离开军队,回归正常生活,才是对大家都好。”

  众人再次点头,军中的滑头有多让人头疼,在没有人比他们更清楚了。

  这种人,越早弄出军队越好。

  “但我们必须要制定完善的制度,什么样的兵需要退役,退役后如何安置,都需要考虑到。”

  “否则,让这些人流入民间,后果会很严重。”

第272章 团队力量

  听完徐达的分析,陈景恪暗暗点头。

  能做到军方第一人的,果然不是那种只会打仗不懂政治的人。

  朱元璋看了看众人,说道:“天德的分析很透彻也很全面,诸位可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众人都摇摇头,让他们补充意见,那不是强人所难吗。

  术业有专攻,让他们讨论打仗问题,他们一个比一个有想法。

  可制定国家政策,是真的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了。

  陈景恪将一切看在眼里,心中不禁叹息。

  这就是朱元璋团队的短板,出身是真的限制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这里不是歧视出身,而是说系统的教育很重要。

  数一数之前大一统王朝的创业团队,核心班底基本都是世代公卿的权贵构成。

  刘邦的团队里面,也有大量出身六国贵族公卿的成员,比如张良就是韩国贵族之后。

  刘秀的团队就更不用提了,就是豪族世家组成的。

  晋朝司马氏、隋唐杨李、宋朝赵家,都是世家大族出身。

  他们的团队核心,也同样都是高门大户出身。

  这些人家学渊源,从小接受系统培养,对治理国家有着全面的了解。

  新朝建立之后,他们能迅速的制定一套可行的制度。

  明朝的开国团队,那是真正草根出身。

  徐达、常遇春、冯胜、傅有德这些人有天赋吗?

  肯定是有的,还都是人中翘楚。

  可他们大多都是成年之后,才有机会参加学习。

  而且学的还都是行军打仗方面的知识,对国家制度方面属实无能为力。

  文官集团倒是有不少这方面的人才,比如明初的基本制度就是李善长制定的。

  但李善长失之于狭隘,无法正视自己的错误。

  这种人是无法长期执掌国家的。

  更何况,他也只是读过书,同样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官僚教育。

  朱元璋将担子交给了胡惟庸,期望他能做出一番成绩。

  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

  从此朱元璋对文官集团彻底失去了信任。

  他信任的人没有这方面的能力,有这方面能力的人他不敢相信。

  问题就尬住了。

  到了这个时候,他只能靠自己。

  人不是万能的,靠朱元璋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的。

  其实还有一类人可以依靠,那就是继承人。

  一代人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两代人三代人去解决。

  刘邦留下了很多制度漏洞,文景二帝帮他修补完善了。

  刘秀的不足,有明章二帝给他兜底。

  李渊有李世民李治接续政策。

  就算是宋朝,赵大赵二之后也有真宗仁宗英宗三个帝王,给他们擦屁股。

  朱元璋呢?

  更让人无奈的来了,他的继承人方面也出了问题。

  倾心培养的朱标英年早逝,朱允炆主打一个叛逆。

首节 上一节 387/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