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44节

  至于改成啥并不重要,叫啥名字不是叫呢。

  叫楚国也好,还省了许多麻烦。

  于是,朱桢还在云南打仗的情况下,他的封国就这样建立了,连名字都取好了。

  接下来群臣就商议了一下如何建立楚国。

  对于大明君臣来说,这还是第一次。

  朝鲜王国不同,它本身就深受华夏文化影响,百姓都是现成的。

  朝廷打下来,建立新秩序就行了。

  吕宋……楚国这边,除了一块地,全都是蛮夷。

  有些流落南洋的大明百姓,数量也非常少。

  而且有一说一,能流落到南洋的,没有几个是安分守己的。

  靠这群人来建设一个国家,那是真的有点想多了。

  所以,楚国等于是从零开始。

  官吏的任命和培训、迁徙百姓、建立安置点……

  农具、种子、耕牛等等,全都要从大明运送过去。

  这将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

  不过这些可以稍后慢慢想办法,当务之急有两个。

  其一,派人过去接管楚国土地,不能一直让使节团代管啊。

  其二,火速召楚王回朝。

  毕竟这是他的封国,不能完全不考虑他的意见。

  退朝之后,陈景恪跟在朱雄英身后,俩人慢悠悠的往乾清宫走。

  朱雄英乐呵呵的道:“啧,百官当廷吵架,可真是太热闹了啊。”

  陈景恪也笑道:“是啊,也就是现在陛下脾气有所收敛,换以前……不敢想。”

  朱雄英说道:“换以前他们也不敢这么干啊。”

  “不过我也算看出来了,百官是会得寸进尺的。”

  “以前皇爷爷性情严厉,他们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大气儿都不敢喘。”

  “现在只是稍微有所转变,他们就敢当廷吵架。”

  “这还只是礼仪上的小事情,涉及到别的事情,恐怕会跟严重。”

  “难怪历朝历代,但凡是‘仁君’当政,财富兼并就会加剧。”

  陈景恪惊讶的道:“这么点小变化,竟然就能让你有这么大的感悟?”

  “知道什么叫天才吗。”朱雄英拍了拍自己的胸膛,得意的道:

  “这就是。”

  陈景恪:“……”

  行,知道你脸皮厚了。

  两人一路说说笑笑,都有意避开了分封楚王的事情。

  这个事儿朱雄英还真不好说什么。

  支持?

  有可能被曲解成容不下藩王。

  咋,将藩王封到海外,你就这么开心?

  别人误会都好说,朱元璋误会就难受了。

  反对?

  别开玩笑了,他怎么可能反对。

  有一说一,将藩王弄出去,他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说。

  反正海外分封诸王已成定局,他没必要落那个口舌。

  等楚国建好,此事为所有人所接受并成为定例,他就可以谈了。

  不过他们不谈,有人却想找他们谈。

  俩人刚到乾清宫,就被朱元璋给叫了过去。

  “你们俩看了一上午的戏,说说有什么感想?”

  朱雄英多机灵啊,直接就将方才那一番,百官会得寸进尺的感触说了一下。

  “所以,作为君主要保持威严,如此方能震慑百官。”

  朱元璋大为高兴:“哈哈……乖孙果然聪明,像咱……以后你一定能当个好皇帝。”

  然后他又问陈景恪道:“你有啥想法……别给咱整那些虚的,咱问的是楚国之事。”

  陈景恪心道,你也知道你宝贝孙子故意岔开话题啊。

  “陛下你是知道我的,在外域为亲王封国的策略,就是我提出来的。”

  “楚王对蛮夷之事,有着丰富的经验,将他封过去再合适不过。”

  “现在咱们该考虑的是,如何将楚国建好。”

  朱元璋点点头,陈景恪确实从不隐藏自己的想法。

  他就是反对在大明内部分封诸藩。

  所以,问他的意见等于没问。

  不过他的本意也不是这个,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国家,大明也没经验。

  他希望陈景恪帮他出出主意。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他的意思,但这事儿他也没经验啊。

  想了想,就只能从别的地方着手:

  “我建议,多派一些官吏过去。”

  “其一,将楚国之前的风土人情,全部都记录下来,作为资料进行保存。”

  “以后这些资料,可以作为我们研究人文社科的重要依据。”

  “其二,将建立楚国的过程详细记录下来,以后再建立别的封国,就有例可循了。”

  “其三,这也是磨砺官吏的过程,等楚国建成,这些官吏也锻炼出来了,可以直接授官。”

  “其四……”

  虽然他没有说具体的策略,却也在大方向上提了不少建议。

  有些朱元璋能理解,比如记录建国全过程积累经验,磨砺官员等等。

  但将土人的风土人情记录下来,他有点无法理解。

  这玩意儿有什么好记录的?

  还作为以后研究人文社科的重要资料。

  区区蛮夷,有什么好研究的。

  我华夏几千年文明史,还不够你研究的?

  但正因为无法理解,他反而认为这一条更加重要。

  这也是经验了,陈景恪的建议,越是他无法理解的,在以后往往会起到重要作用。

  以至于他都产生了一个想法。

  陈景恪提的建议不是没用,而是他看的太远我们无法理解。

  只要没有害处,照做就可以了。

  不就是记录土人的风土人情吗,那就记呗。

  就是派遣几个官吏的事情,不值什么的。

  下午,照例给徐妙锦上了一节课,一天的班就混完了。

  下班之后回到家中,屁股还没坐稳,就有人送来拜帖。

  本来他很少私下见客的,但看到拜帖以及拜访人的姓名,就产生了兴趣。

  “岑信通、许柴佬,他们两个来拜访我做什么?”

  “拿的还是杜同礼的名帖,他们是怎么认识的?”

第247章 传说中的大人物

  时间线往回拉。

  大明使节团攻打吕宋的时候,岑信通和许柴佬可没闲着。

  他们利用事先组建好的情报渠道,为大军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

  为了防止各部落联合起来反抗,他们还利用对各部落的了解,释放种种消息。

  什么你们部落被攻打,是因为某某部落出卖。

  什么某某部落和你们有仇,为了报仇他们已经向大明投诚,准备一起来打你们。

  如果只是口头谣言,或许还不会有这么大的作用。

  关键是,他们确实抓了很多土人青壮编入先锋营。

  说是先锋,其实就是炮灰。

首节 上一节 344/1027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刷的视频成了古人的百科全书!

下一篇: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