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战场捡属性开创诸天大明 第288节
“归东宫。”张百户大声道。
带着百名金吾卫向着东宫方向走去。
“都下来吧!府中护卫依旧按照大宁的规矩值守,不可懈怠。”
林福转身,对着后面马车上陆续下来的仆从高声吩咐道。
“是!”众多仆从恭敬回应,声音回应的整齐。
此次从大宁前往应天,有金吾卫护送,林福便只留下二十个仆从看守大宁府,将其余一百多个仆从全都带到了应天。
他心里清楚,往后多半要在应天长久居住了,大宁城的府邸恐怕很少有机会回去了。
哪怕是战场结束之后,自己少爷应该也会过来的。
皇宫之内,文渊阁!
作为当今皇帝批阅奏折所在,整个殿内都笼罩着一种庄重肃穆之气。
朱元璋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在主位的龙椅上,哪怕没有开口,都透出了一种不怒自威。
一旁,朱标笔直的站着,目光则是看着殿内。
而大殿中心。
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子身着华丽的皇子袍服,袍服上绣着精致的蛟龙图案,正恭敬地跪在地上,向朱元璋和朱标行礼:“儿臣拜见父皇,拜见大哥。”
“起来吧。”朱元璋微微抬手,声音低沉而威严,在大殿内回荡。
“谢父皇。”
这个皇子缓缓站起身来,双手不自觉的攥紧,脸上带着一丝紧张,眼中则是透出了难言的敬畏,小心翼翼地看着朱元璋。
在这位父皇面前,他从心底里充满了畏惧。
“十七弟无需拘谨。”
“今日父皇传你前来,是想听听你的想法。”
朱标微微一笑,脸上带着长兄的关怀与仁厚,语气温和地说道。
十七弟!
没错,他正是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朱权,未来的宁王。
“不知父皇有何吩咐,儿臣定当全力以赴,万死不辞。”
朱权恭敬地说道,身体微微前倾,表现的极为恭顺,不敢有任何不敬。
“咱想问你,是现在就去大宁就藩,还是等北伐之后再去?”
朱元璋目光紧紧盯着朱权,语气平静,让人难以捉摸他的想法。
从他的态度中,能明显感受到朱标与其他子嗣在他心中有着截然不同的分量。
什么是朱重八的亲生儿子,什么是朱元璋的血脉传承子嗣。
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的!
闻言。
朱权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犹豫,带着紧张,忐忑的问道:“敢问父皇,现在去和北伐之后去,有什么不同吗?”
朱元璋眉头微微一皱,脸上流露出一丝不悦。
一旁的朱标见状,立刻笑着上前一步,温和的解释道:“十七弟,如今我大明正处于北伐北元的关键时期,大宁府地处大明边境,战略位置极为重要,未来会与北疆异族频繁交锋,甚至可能爆发大规模战争。”
“因此,父皇有意让你去北疆军中观摩,亲身感受战场,或许能有所收获,增长见识。”
听到这番话,朱权恍然大悟,眼睛微微一亮,连忙说道:“如此,儿臣明白了。”
“儿臣愿意先行前往北疆战场,历练观摩一番。”
“只不过……只不过……”
朱权有些犹豫,眼神中透露出担忧,说话吞吞吐吐,忐忑的看着朱元璋。
“有话就直说,别磨磨叽叽的!”
“咱的儿子可不能这么畏畏缩缩。”
朱元璋眉头紧皱,声音提高了几分,没好气的训斥道。
“父皇曾定下旨意,藩王就藩后,不得私下相见。”
“据儿臣所知,此番四哥在北伐中担任将领,所以……儿臣担心贸然前去,会违反父皇所定。”
朱权忐忑不安地回答,声音越来越小,身体也微微颤抖。
朱元璋哪怕只是一点动怒,他就害怕到了极点,这是发自心底深处的畏惧。
“咱让你去北疆,不是让你直接就藩。”
“在没就藩之前,你还算不上真正的藩王。”
“再者,这次是咱让你去的,咱和你大哥都没意见,难道还有人敢弹劾你不成?”
朱元璋没好气地数落着朱权,眼中还带着一种恨铁不成钢。
除了自己的标儿,其他的怎么都这么畏畏缩缩?
如果其他人看到了,只怕也会吃味。
“如此,儿臣明白了。”
朱权躬身行礼,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
面对父皇,他始终难以放松,甚至心底有着深深的阴影。
“十七弟,孤给你一天时间准备。”
“你去宫中与你母妃好好告别,明日就启程。”
朱标微笑着说道,眼中满是关切。
相比于朱元璋对儿子们的严厉,朱标则是尽显长兄的温和仁厚。
“臣弟谢大哥。”朱权恭敬的向朱标行礼,随后又看向朱元璋,小心翼翼地问道:“父皇,儿臣可以去见母妃了吗?”
“去吧。”朱元璋一挥手,示意朱权退下,也懒得多说什么了。
“谢父皇。”朱权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行礼后快步离开了文渊阁。
虽说贵为皇子,但他在十二岁就已经出宫了,没有旨意,根本没有机会入宫看望母亲。
“你觉得老十七能承担起北疆大宁的重任吗?”
“相比于北平府!大宁府和辽东府才是未来北疆的战略要地。”
“咱以后可是打算让他节制一个卫所的兵力。”
看着朱权离去的背影,朱元璋陷入沉思,脸上带着几分担忧,手指不自觉的敲击着龙椅扶手,带着沉思之色。
“爹,老十七如今还年轻,需要好好磨砺。”
“而且大宁有朱应在,您的想法是让老十七节制大宁兵权,至于辽东兵权,还需要一位都指挥使来掌管。”
“北疆的布局,您不是早就定好了吗?”
朱标笑着说道,话语中别有深意。
这意味着,未来北疆的大宁府和辽东府将设立一个都卫所,而朱应很可能就是都指挥使的人选。
“朱应,确实出色,但他还太过年轻,需要更多的历练。”
“至少,咱得见他一面,不然心里不踏实。”
朱元璋沉声道,语气里透出了谨慎与思考。
“爹说得对。”
“不过,我大明正需要年轻有能力的战将统兵。”
“虽然儿臣未曾见过朱应,但对他的能力深信不疑。”
“未来即便他真的晋升为都指挥使,儿臣相信他也能胜任。”
朱标笑着回应,语气中充满了对朱应的认可和看重。
“你啊,这么多年,咱还是第一次见你对一个臣子如此上心。”
朱元璋无奈地摇了摇头,老脸上也露出淡淡的笑意,他深知儿子一旦认定的事情,就很难改变。
“难道爹您对朱应不上心吗?”朱标笑着反问,眼中带着一丝狡黠。
“怎么不上心?”
“这朱应,着实让咱大吃一惊。”
“北元耗费无数财力物力修筑了十座边城,这些边城相互拱卫,驰援,还部署了重兵。”
“按常理,我大明即便出动三十万大军,也需要半年时间才能攻破,毕竟元军兵力雄厚。”
“但朱应勇猛无畏,所到之处,无城可挡,硬是将战局提前了数月,不到三个月就下了北元的十座坚城,这般勇猛,前所未见!”
朱元璋感慨万分,老脸上也浮现出赞赏的神色,尽管北疆战事远在万里之外,但战报不断呈送到他面前。
让他很快就知道了战况战果。
几乎每过一段时间就有为朱应请功的军报。
有李景隆的。
也有作为大将军的郭英的。
“我大明向来擅长攻城掠地,北元想用坚城阻挡我大明兵锋,简直是痴心妄想。”
“只不过……”
朱标神色凝重,脸上浮现出一丝忧虑,眉头微皱:“此番北疆送来战报,北元已经调集了十万铁骑,这是元帝的底牌,他们似乎准备以骑兵正面迎战我大明军队。”
“草原广袤,正是骑兵的主场,有这十万铁骑的存在,我军这一战可不好打。”
听到这话。
朱元璋神情也变得严肃,点了点头,陷入了沉思。这些战报他自然都看过,心中也清楚这一战的艰难。
哪怕是他,如若在战场上,似乎也没有应对之法。
上一篇:我有点不对劲
下一篇:圣子六岁,左手奶瓶,右手镇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