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大明:从战场捡属性开创诸天大明

大明:从战场捡属性开创诸天大明 第225节

  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心中的思念与痛苦,无需言语,彼此都能深切感受到。

  ……

  东宫大殿内!

  所谓的家宴已然开场。

  殿内的布置透着皇家的奢华。

  朱标的几个侧妃,还有一众儿女皆汇聚于此。

  其中,最为得宠的吕氏坐在了左边原本是属于太子妃的位置,眼中也是带着几分无言的得意。

  她生了三个儿子,朱允炆身为长子,坐在了她的身旁。

  另外两个儿子则是坐在她的右边。

  朱允熥也坐在不远处,只是他的神情却显得十分黯然,他微微低着头,眼睛看着地面,双手不自觉地摆弄着衣角,似是被这热闹的氛围所遗忘。

  至于他的两个姐姐也是沉默无言。

  还有三个朱标的儿女,在历史的长河中并未留下他们的名字。

  毕竟,在那残酷的靖难一役后,朱棣为了稳固皇权,手段狠辣至极,将朱标的子嗣几乎斩尽杀绝。

  在这看似光鲜亮丽的皇族之中,亲情在权力的面前,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

  一旦触及到那至高无上的天下之权,所谓的血脉亲情,便会被无情地抛却,只剩下对权柄的无尽追逐。

  相比于皇宫内的家宴,东宫大殿内的气氛却透着一种诡异的平静。

  四个嫔妃各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有的身旁围绕着自己的亲生儿女,眼神中满是慈爱,有的则领了昔日太子妃的儿女,神色间略显尴尬。

  吕氏身旁,朱允炆三兄弟时不时低声交谈几句,声音虽小,却在这寂静的大殿内显得格外清晰。

  朱允熥坐在一旁,偶尔抬起头,眼神中闪过一丝落寞,随即又低下头去。

  众人虽都在动筷进食,但整个大殿内,除了餐具碰撞的声音,竟无一人开口说话,那寂静的氛围,仿佛让人置身于冰窖之中,寒意阵阵。

  “母妃。”吕氏身边,朱允炆的弟弟朱允熞抬起头,一脸天真地看着吕氏,眼中满是疑惑:“父君何时才从宫中归来啊?”

  他的声音清脆,打破了这长久的寂静。

  “为何我们不能去宫中用宴啊?”朱允熞又接着问道,脸上写满了不解。

  听到这话,吕氏脸上露出一丝温柔的笑容,她轻轻伸出手,抚摸着朱允熞的头。

  “宫中的宴席规矩太多,”吕氏轻声说道,缓缓解释:“所以我们不去,在你父君的宫中则少了许多规矩。”

  “哦。”朱允熞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脸上的疑惑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抹天真的笑容。

  但一旁的朱允炆却若有所思,他微微皱起眉头,眼中透露出一丝渴望,他微微抬头,望向宫殿的大门,似乎在期待着朱标的归来,又似乎在憧憬着那未知的宫中宴会,或者说是对嫡子,世子的憧憬。

  安抚了自己的儿子后,吕氏的余光不经意间扫过左边的朱允熥,又看了看朱允熥的两个姐姐,她的眼神中,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厌恶。

  “嫡庶之分!”吕氏在心中暗自咬牙切齿:“该死的嫡庶之分。”

  “如果不是这嫡庶之分,我就可以随太子一起入宫赴家宴了,如果不是这该死的嫡庶之分,我或许已经成了太子妃,允炆早就已经成了世子。”

  吕氏紧紧握着手,极力平复着心底的不甘不满:“终有一日,我一定要成为太子妃,让允炆堂堂正正地成为嫡世子。”

  此时的吕氏,表面上依旧风轻云淡,脸上挂着温柔的笑容,但她的内心,却如同汹涌的波涛,久久无法平静。

  或许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殿内其他嫔妃听到吕氏二子所问,皆是大气都不敢出,她们微微低下头,眼神中透着一丝畏惧。

  吕氏在东宫已然大权在握,无人敢违抗她的意志。

  她们只能默默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小心翼翼地动着筷子,生怕一个不小心,便会触怒了吕氏。

  时间悄然流逝!

  大宁府,会州城!

  五万整编的元降卒已入驻会州城境内的军营。

  军营的四周,高高的围墙矗立,上面插着大明的军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围墙下,巡逻的士兵脚步整齐,眼神警惕。

  校场之上,五万身着大明军服的降军整齐排列,他们的军服虽崭新,但却未配备战甲兵器。

  在他们之中,凡是小旗之上的职位,皆由大明边军调拨而来。军官全员皆是大宁边军将士。

  原本朝廷的命令是总旗之上为边军调拨,但经过朱应深思熟虑后,他上奏兵部,言辞恳切地提出小旗作为军中基层军官,至关重要,理当完全掌握在大明之手。

  这份奏章,朱应写得条理清晰,论据充分。

  经过朱应上奏后,得到了太子朱标亲自批阅,准予施行。

  自小旗之上,五万降卒全部军官皆由大宁边军将士中有功之士担任。

  如今,这一支整编军队已经被朱应亲自训练了八个月。

  在这八个月里,朱应每日早早便来到校场,与士兵们一同训练。

  经过这八个月的艰苦训练,这一支降军已初步形成了战力,并且也完成了大明军制上的磨合。

  点将台上,朱应身着一身大明军服,并未身着战甲,一头长发束在脑后,显得格外精神。

  当朱应扫视着校场上的军队一眼后,随后,猛地一挥手,大声喝道:“出操!”

  声音如同炸雷,在整个校场回荡。

  “将军有令。”

  朱应身后众多亲卫齐声高呼,声音整齐划一:“出操。”

  下一刻!

  “杀,杀,杀!”

  五万大军同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喊杀声。

  那声音汇聚在一起,如同滔天雷鸣,响彻天际。

  随后,大军以极为规整严密的姿态,环绕着校场开始跑步。

  他们的步伐整齐一致,每一步落下,整个校场都在震动。

  自朱应成为大宁指挥使,掌军之后,他结合原本大宁边军的练兵之法,又融入了自己后世所知的先进练兵理念。

  一则,着重训练士兵的体力,通过长跑、负重等训练方式,让士兵们拥有强健的体魄。

  二则,强化训练搏杀技巧,教授士兵们各种近身格斗的招式,使其在战场上能够克敌制胜。

  三则,注重培养军人气质,从站姿、坐姿到行军礼,每一个细节都严格要求,让士兵们从内而外散发出军人的威严。

  八个月的训练,成效显著。

  朱应麾下的大宁边军最先施行朱应的训练之法,之后便是这整编降卒。

  随着朱应新型训练之法在大宁普及,如今朱应麾下的军队气质已然焕然一新。

  如若说以前有些兵卒还带着一种兵痞的样子,走路弓腰驼背,毫无纪律可言,如今每一个都是身姿笔挺,眼神坚定,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军人。

  看着校场上出操跑步的兵卒,朱应微微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眼神中都透着欣慰与自豪。

  这,都是朱应一手训练出来的啊!

  “将军。”

  刘磊快步走到朱应身边,一脸激动,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我大宁边军还有这一支降军在将军的训练下,战力大涨啊。”

  “就现在的战力与曾经相比,那提高了不知多少。”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朱应神色严肃,定定的看着校场,缓缓说道:“边军是最容易接触战事的,如今我所定训练之法虽然劳苦,但也的确是提升了自身体魄。”

  “不过……”朱应话音停顿。

  “不过什么?”刘磊一脸疑惑地看着朱应。

  “朝廷说要调任这会州卫指挥使,已经八个多月了,为何还不调来?”

  朱应无奈地摇了摇头。

  原本,朱应自己只需节制麾下大宁边军即可,这一支降军的操练以及军务都无需他过多关注。

  可事与愿违,在年关过后不到一个月,五万整编好的降军就已经迁移到了会州。

  但指挥使未曾到任,还有朝廷调拨的一些将领也未到。

  因为这些原因,朱应也是被迫节制了这一支降卒,负责操练,负责整编战力。

  八个月的时间里,朱应每个月都上奏兵部一次,为的就是催促指挥使的调任。

  可每次奏折的批阅回来,兵部的回答都是当今皇上与太子还在斟酌何人为指挥使,所以一直拖到了现在。

  “将军。”刘磊一脸笑容:“你以卫指挥使之身节制十万大军,这可是都指挥使之权,别人都求之不得,将军却是嫌弃起来了。”

  “如若说这个都指挥使位置,那自然没话说。”朱应微微摇头,无奈地说道:“可我就是一个卫指挥使,还要多付出一倍的精力来操练另一个卫,实在是浪费时间。”

  “或许。”刘磊若有所思地说道,露出一副旁观者清的模样:“皇上与太子是想要将军通过执掌十万大军来磨炼自身,未来,将会给将军更大的权位。”

  一听这话,朱应心中一动,眼中闪过一丝思索之色。仔细想来,似乎真的是如此。

  “罢了。”朱应轻轻叹了口气:“就这样吧。”

  就在这时,肖汉快步登上了点将台。

  “将军。”肖汉恭敬地禀告道:“营门口有一批人来了,手持朝廷旨意,还有指挥使印信,新任会州指挥使来了。”

  “终于来了。”朱应闻言,露出一丝欣喜的笑容,终于要解脱了。

  “请这个新任指挥使入军营。”

  朱应当即下令。

  “是。”肖汉立刻转身,快步退了下去。

  不一会儿,只见一众身着战甲的将领在亲卫的拱卫下走来。

  为首的将领身姿挺拔,虽然年轻,但也有着一股久经沙场的威严。

  当他们来到校场之上。

首节 上一节 225/264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有点不对劲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