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长生,从升级祖宅开始

长生,从升级祖宅开始 第124节

  启华县的人都气懵了,从临安县到素原县,再到东湖县。

  你们是不是脑子有病?

  那么多地方不去,偏偏要围着秋谷城绕一整圈,最后绕到我们启华县来?

  属骡子的是吧,只会转圈?

  可是再怎么气,也没用。

  该请的人,还是要请的。

  宋家庄民兵的到来,毫无悬念。

  流匪们也气的不行,把中年男人骂了个狗血淋头。

  就说该去远离秋谷城的地方吧,你偏偏说什么启华县富庶,来这绝不吃亏。

  现在倒好,宋家又派了人来。

  他们连续奔波多日,却没抢到什么东西,一个个饿的两眼发黑。

  中年男人被敲破脑袋,浑身都是脚印,哪敢吭声。

  汤运良和阮三,都盯着他呢。

  眼神如此凶狠,好似敢多说半句废话,都会带人冲过来把他宰了。

  中年男人心里苦的很,只能把所有的委屈,连同牙齿打碎了往肚子里咽。

  他现在愈发后悔,刘忠义死的时候,自己干嘛要冒这个头。

  以为日后带着一群流匪,多少也算个人物了。

  现在看来,屁都算不上!

  待流匪被“赶走”,汤运良笑呵呵的拍了拍身边几名启华县人的肩膀。

  “以后有事,就来宋家庄找我们,都是自己人了,莫要客气。”

  启华县的人也不傻,当然能看出其中有蹊跷,更猜测这会不会是一场阴谋。

  但没人敢说出来。

  就算有阴谋,流匪也是真的。

  谁敢自作聪明,谁就是自讨苦吃。

  如此,秋谷城管辖的四县,全部落入宋家的手里。

  最起码在名义上,是这样。

  三大箱田契地契,摆在宋家宅院里,看的人欢喜。

  宋念云都忍不住道:“还从未见过这么多田契地契呢。”

  宋念守则笑了声,转头对宋启山道:“爹,下一步就该进城了,您去还是我去?”

  宋启山道:“你去吧。”

  宋念守应了声,转身便走。

  谢玉婉好奇问道:“阿守这个时候进城,做什么去?”

  宋念云掩嘴轻笑,道:“怕是要给爹捞个官职吧,娘,您以后可就是官夫人了。”

  谢玉婉啊了一声,夫君要当官了?

  当初看到贺周知考中进士,她也曾想过,夫君学识渊博,未必不去考科举呢。

  万一考中了,家里不更有底气?

  随着时间流逝,这个念头越来越淡。

  到今日,做不做官在谢玉婉看来,已经不重要。

  能安安稳稳的活下去,就算万幸了。

  秋谷城中,林青川已经等候多时。

  见到宋念守来,他便知宋家要做的事情,已经成了。

  不禁感慨道:“明日过后,宋家可就不再是从前的宋家了。”

  周边四县的事情,秋谷城这些官老爷一清二楚。

  哪怕看出了宋启山的打算,他们也没想多管。

  只觉得一个农户出身,即便真趁机拿捏了四县又如何,还不是要听官府的?

  唯有林青川明白,宋家图谋甚大。

  四县都被掌握了,下一步,恐怕就是秋谷城了。

  虽看出这一点,但林青川并没有要打压的意思。

  他是个聪明人,知道无论知府还是守备,心机和城府都不足以在乱世中立足。

  林家想在未来分一杯羹,和宋家合作才是最好的选择。

  何况儿子林雨之,和宋家的宋念云,将来很大概率要成一对。

  早晚都是自己人,该帮谁,一目了然。

  这两天较忙,稍微晚了些,义父们可不要怪我啊!

第104章 瞬息万变

  秋谷城原先的都司和守备,都死在了京都。

  剩下两个千夫长均已投诚知府周廉安,其中之一更被周廉安奏请兵部,提拔为了守备。

  如此一来,整个秋谷城,几乎都是这位知府大人说了算。

  在林青川的帮助下,宋念守又塞了银子,最后带回了一张聘命文书。

  并未像宋念云说的那般,让谢玉婉当上官夫人。

  而是聘了宋念守,作为四县总制司丞。

  这是一个不常见的半实衔,通常只会给那些不入九品十八阶官职,又需要一定权力的“编外人员”。

  其实还有个更适合的巡检使,有巡视,监察,捕盗的权限,是正儿八经的九品官。

  不过宋家无人考取功名,就算周廉安想给,也实在给不成。

  好在四县总制司丞的职权,通常由官府拟定。

  说是半实衔,实则操作空间很大。

  拿了聘命文书回到家,一家子都来看新奇。

  倒不在乎能不能当官,单纯觉得有趣。

  有了这张文书,那几个县的乡保头衔就显得不重要了。

  按照林青川的说法,现在没人愿意去县城当官,都怕被流民军半夜抓起来砍了脑袋。

  宋念守身为四县总制司丞,在无县太爷坐镇的前提下,可谓只手遮天。

  临安县的小钱庄,听说了此事后,掌柜的连夜把产业还了回来。

  至于银子,直接折价一成。

  上万两银子,折到了一千两,还得赔着笑脸说:“时局不好,若手头紧,银子缓些日子再给也无妨。”

  宋家虽非富可敌国,但该给的一定要给。

  银讫两清,产业重新回到了宋家手里,再不用担心让人夺了去。

  谢玉婉不禁感慨,难怪那些人拼了命的考功名,有个官职,确实好的很。

  宋启山却道:“你只见贼吃肉,没见贼挨打。那些半夜让人潜入府邸砍了脑袋的,可都不是平民百姓。”

  这样一说,谢玉婉无法反驳。

  如此,宋家除了宋老爷外,又多了位宋司丞。

  无论素原县,东湖县,还是启华县的人,都不禁哀叹一声。

  他们见过太多不仗义的官员,人前一套,背后一套。

  明明说好的事,转脸就给翻篇了。

  那些田契地契,怕是很难要回来了。

  之后几年里,流民军到处都是,也有数次从秋谷城附近经过。

  好在都是小规模,人数几百,最多上千。

  有宋家庄的民兵在,倒也无人敢乱来。

  加上宋家对民兵有特殊照顾,粮食优先供应,地位相当的高。

  其他几个县的壮丁,都忍不住想加入。

  年年大旱,许多村庄都颗粒无收。

  加入宋家庄的民兵,还能混口饭吃,少吃两口,便能给家里带点。

  否则的话,只能逃荒去了。

  让人惊奇的是,那么多田地收不到粮食,唯有宋家庄的田地,虽说也减产,却勉强够吃的。

  一方面是庄里提前挖了许多大池塘,专门用来蓄水。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宋家庄偶尔会得老天爷青睐,下几场雨。

  许多人都说,宋家庄是块福地,难怪宋家能起势呢。

  就连秋谷城知府周廉安,都忍不住跑来看了一眼,却看不出什么名堂。

  宋念守成为四县总制司丞的第二年,梁国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距离秋谷城四百里左右的安阳城,这里是梁国奉州首府,数一数二的大城。

  知府谭挚信,从周边征召了上万人。

首节 上一节 124/24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从山雀开始七十二变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