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62节

  但这并不妨碍赵宋士大夫喜欢附庸古雅,借古代今。

  不过,元嘉草草也好,赵宋文华也罢。

  在建安二十四年的这个冬天,这处被后人“背诵并默写全文”的名胜。

  其实不过是一座平平无奇的山丘。

  外加一座更加平平无奇的邸阁粮城罢了。

  这正是孙权南下武陵前,选择此地屯兵的重要原因。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不过,来到此地后,眼见湘水清,江水浊。

  从未见识过北方“泾渭分明”的江南土著孙仲谋,不免驻足观望,继而诗兴大发。

第52章 厉兵秣马

  为什么山鸟聚集水草中?

  为什么鱼网挂在树梢上?

  鸟失其巢,网失其势。

  这是何等的悲哀啊!

  我该怎么跟湘夫人你诉说……

  念及“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一句。

  孙权的豪情壮志已然澎湃到了极点,正欲继续喷薄。

  可一回头。

  身旁只有木然肃立的朱然、潘璋二将。

  外加一个年纪轻轻的族侄,孙桓而已。

  朱、潘二将虽然勇烈,却是不怎么读书的糙猛之人。

  孙桓倒是读书的。

  但到底年轻,未必能体会到诗歌真义。

  他们懂个屁的“思公子兮未敢言”!

  跟这些糙人说话。

  不能绕圈子。

  不能赋比兴。

  必须明明白白地告诉他们:

  孤思的是江陵,是南郡,是荆州!

  是江汉百万青壮!

  是十万带甲之士!

  一念及此,孙权顿时诗兴全无,干脆询问起军情。

  这下三将终于来了精神。

  这个说兵精粮足,士气可用。

  那个说趁敌不备,一战可定。

  还有说关羽兵少,其势难展。

  来来去去,都是早有定论的说法。

  直到,有人将一封“都护征虏将军孙皎”从武陵传回来军报呈上。

  孙权才目光一亮,继而当场捧腹大笑起来

  身边诸将不免好奇。

  却见孙权指着山下的湘清江浊,大湖淼淼,意气风发道:

  “不出一月,如此壮秀河山,必为孤所有!”

  ……

  自张裔来华容后,麋威感觉自己就像在放假。

  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

  不过有一说一。

  张裔来之前,他既要练兵备战,又要修路补城。

  还得带兵南北巡逻。

  累得跟头老牛似的。

  而张裔来之后,起码修补、建造之类的繁琐事务,都不用他亲自操心了。

  他只需要专心巡逻即可。

  更让他惊喜的是。

  那些他先前瞧不起的古早版连弩,张裔居然打算改进!

  这时候麋威才记起,原来张裔在赴任益州郡太守之前。

  曾经担任刘备的“司金中郎将”。

  职责是督造农器和战具。

  这些年刘备南征北伐,内耕外战,兵农器械大都是张裔帮忙督造的。

  居然是个同时兼备管理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当然,张裔此举并非心血来潮。

  而是有现实需求的。

  起因是麋威二次巡逻归来后,心里还是感觉不踏实。

  于是找张裔帮忙查漏补缺。

  张裔当时直言不讳道:

  “华容小城,什么都缺。”

  “但最缺者有二。”

  “一是干练的吏员。”

  “二是堪用的战兵。”

  简而言之就是缺人。

  这一点麋威深以为然。

  别看他手下号称一千三百兵。

  其实真正能用来正面作战的,还是最初那五屯从江陵带领的正卒。

  这点兵力,用来防御长达百里的粮道已经捉襟见肘。

  可粮道今天是一百里,明天还会是吗?

  大军南下作战,战线是不是越来越长?

  中途敌人会不会派兵骚扰?

  会不会绕后来偷袭华容城?

  战争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

  随着战事往后推进,兵力需求只会越来越多。

  五屯兵根本不顶用。

  但话说回来。

  缺少兵员和吏员,并非只是麋威这边的特殊情况。

  整个荆州关羽军团,包括刘备在益州,都是这样。

  甚至更宏观一点,汉末三国这一段历史时期,本就普遍性地存在人力缺口的难题。

  这当中的缘由,展开来讲的话能专门写一部学术著作。

  但对于麋威当下而言,问题的起因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怎么解决问题。

  张裔给出两个建议。

  首先,针对吏员缺口,可以大力提拔任用本地大姓的子弟。

  比如说那位范县长的族人。

  对方肯定乐意的。

  这么做,当然会存在将来范氏尾大不掉的后患。

  但后患后患,有后来才能有此患。

  在当下却不妨事从权急。

  其次,针对兵员缺口。

  既然不存在大变活人的可能性。

  那就只能将仅有的人力资源开发到极致。

  比如说,辅兵、县兵固然不适合外出野战。

  但据城而守,开弩射矢,还是不难做到的

  那么按照这个思路。

首节 上一节 62/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乔尚在,夫人请自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