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288节
毕竟夏侯霸是当下太子妃张氏的从舅,还是要有些特殊待遇的。
麋威亲自调拨军资去叶县,犒赏三军,各有嘉奖。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
并没有因为一场防御胜利而生出趁势反推到许昌的念头。
孙权的教训还历历在目呢。
这场仗,本质上只是一场总体防御战的收尾部分。
是为下一阶段与曹魏的战略相持作铺垫的。
比起生擒夏侯霸,麋威更关心颍阳到底是不是敌军的重要屯粮据点。
如果是,到底有没有偷袭得手的机会?
为了这个机会,自己又需要投入多少兵力,点谁为将,还是亲自上阵?
以及万一失败,代价能不能承受?
会不会导致方城的防御体系崩溃?
一想到这方方面面的影响,麋威就愁的夜不能寐。
不同于早年间守江陵的时候。
那时候他只需要守好一座城,守到关羽归来就算他个人的胜利。
往后的事,自然有关羽、关平、廖化这些大腿们去考虑。
而现在。
随着关羽老去,自己又成为了一方大牧,主掌一方。
却不能再只着眼于于一城一地一时的得失。
而该去谋全局,谋长远。
当然了,说一千道一万,还得等前线斥候、细作将确切的情报传回,才能决断。
不然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趁着魏军彻底被赶出南阳的间歇,麋威一边抓紧推行“二田”新制,一边大搞“汉室忠良”的正名活动。
尤其是后者,关乎他今后能不能在荆州彻底站稳脚跟,继而西侵豫州,北望司隶,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麋使君”。
自然是要多上心有多上心的。
不过,至少在第二件事上,有人比麋威更上心。
“杨公想要使用蜀中的雕版技术,刻印檄文?”
杨俊斗一大早就跑来找麋威。
手中还拿着一本纸质的《扬子法言》。
杨俊激动得胡子发抖:“听闻使君能够日制十万纸,旬月即可刻书万套?”
夸张了,夸张了!
麋威暗暗吐槽某些吹牛不打草稿的军士。
照直道:“雕版印书确实比手抄更适合大量制书,而且只要版子弄好,就不容易出错。”
“但这雕版本身很是考验工匠的手艺,旬月万书有些过了。”
“不过杨公若只是印发一篇檄文,倒是不难。”
“我军中有不少从蜀中带来的巧匠,去年攻取昆阳城时就曾用过此术大量刻印降书,手艺都已熟练。”
“杨公若需要,我回头调一批工匠来宛城。”
“只是杨公。”麋威好奇地看着对方。
“为何要使用雕版?莫不是也打算效仿去年昆阳之战,海量传檄于郡县?”
杨俊先是感谢一声。
然后解释:
“确实打算效仿使君故智,却不仅仅在郡县。”
“我意,当将檄文尽量、尽快传至海内州郡,天下皆知。”
“若实在做不到,至少要传到司、兖、豫、荆、扬这五州。”
麋威闻言顿时来了兴致:
“为何要‘尽快’?”
杨俊道:
“不瞒使君,按照敌国的九品官人之法,今年各州郡中正官,大多要重新定议士人乡品。”
“当此之际,若我朝能大肆为昔日大儒、名士正名,便是不足以笼络中原士心,也足以扰乱本年的清议定品,继而彻底扰乱敌国朝堂!”
啪!
麋威拍案而起,目光瞪圆。
杨俊这一招,可太损了!
所谓九品官人之法,或者说九品中正制。
本质上,就个卷“评语”的选拔制度。
不同于卷“名望”的两汉察举制,也不同于卷“考试”的后世科举制。
曹魏的官员们想要升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应州郡中正官的评语。
可谓一评定高下,一评分清浊。
但中正官也不能毫无根据,全凭个人喜好地乱评。
这会导致自身失去公信力,继而失去中正官的职权。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定品主要有两个依据。
首先是家世,也即家庭出身和背景。
这里面既包括父祖的仕宦经历,也包括受学的师门。
甚至连父祖的师承,官长、故吏等等,也都会综合考虑进去。
其次则是对个人品德才能的总体评价,称之为行状。
在当下,曹魏的九品官人之法虽然尚未堕落到只看家世不看行状的地步。
但家世依旧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而杨俊这一手损招,就是冲着“家世”去的。
毕竟这次大平反的名单中,有不少人都在曹魏出仕,家势显赫,地位还不低。
比如荀彧出身的颍川荀氏。
比如崔琰出身的清河崔氏。
更别说孔融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其故旧多得难以估量。
曹操当年虽然杀了这些人,却不可能将他们连根拔起。
非但不能尽除,还得反过来好好安抚,免得这些人联合起来对抗自己。
曹丕称帝之后一改其父之风,多加退让,正是如此。
可曹丕再怎么退让,再怎么优容,却还是有一条底线不能容忍。
那就是维护汉室正朔,反曹尊刘!
这个事,一旦较真起来,就足以给许多在朝的、在野的魏人“家世”蒙上一层阴影。
继而又给今年整个曹魏朝堂蒙上一层阴影!
这一刻,麋威怦然心动。
对杨俊颇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不过,思虑片刻之后,他还是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我记得中正官有‘三年一清定’的说法。”
“而曹丕是在建安二十五年篡位,并在同年开始改制。”
“距今不过五年,那照理说,不该明年才重定乡品吗?”
杨俊闻得此言,却反问:
“三年一清定……使君是听谁说的?”
麋威面色顿时一窘。
自己怕不是又犯了穿越者常见的错误:搞错了时代。
好在他身居高位日久,脸皮够厚,直接略过对方这一问。
道:“一般相隔几年才会重新定品?”
杨俊道:
“并无定制,短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却要看官员是否有较多出缺。”
“实际上九品之法虽是黄初……建安二十五年创制,但早在魏室篡汉之前,曹孟德便已经有此先例。陈长文(陈群)等人不过是将其改为常例,推而广之。”
麋威顿时恍然。
果然新事物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都有一个从草台班子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总之,既然杨俊认为此事大有可为,麋威没道理不支持。
正好他还在等候颍阳方向的情报。
便干脆亲自监督雕版的制作,以求尽快落实传檄于天下的目标。
如此又忙碌了数日,颍阳方向尚未有确切的信息。
上一篇:大乔尚在,夫人请自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