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265节

  “卿可知广成关乃洛阳南屏?”

  徐庶:“洛阳八关,天下皆知。”

  听到这句像是废话一般的言语,曹丕非但不恼,反而露出一丝明悟:

  “卿的意思是,关羽麋威同样知道广成关守军不可轻动,所以会在这个方向疏于防备,更注重方便西边的许昌。”

  “如此,却正好反其道而行,让曹子廉大声于东,而让夏侯仲权速击于西?”

  徐庶立即拜道:

  “臣愚钝,只有这等粗浅的声东击西之计了,还望陛下勿怪!”

  “哈哈哈哈哈哈……”

  继刚刚司马懿进言之后,曹丕第二次失态大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卿既知敌,又量力而行,可谓明智!”

  其后当场拍板,以夏侯霸为前部,出广成关南下,奔袭昆阳、叶县,以试探方城虚实。

  而此刻满堂公卿,早已经通过方才廷辩看清天子心意。

  什么用人不疑,什么洛阳安危,什么私德公心,反而都不足为道了。

  ……

  片刻后,徐庶跟随人流离开宫城。

  刚刚要登车回家,身后忽然有人喊住了他。

  一回头。

  正是联袂而来的陈群和司马懿。

第215章 事出反常

  “元直往日不鸣,不料今日竟学楚庄一鸣惊人啊!”

  陈群似笑非笑走来。

  司马懿落后半步,笑容就明显得多。

  指着徐庶心口道:

  “我看这方寸之地,藏着六韬三略呢!”

  徐庶心弦又是一颤。

  但经历刚刚的大场面,此时就从容得多了。

  顺着司马懿所指,自嘲起来:

  “六韬三略是没有的,六神大乱倒是真的。”

  “陈公!司马公!我徐庶什么能耐,旁人不知,二公还能不知?”

  “今日若非卷入刘子扬和董公仁之争,哪有我说话的份?”

  陈群和司马懿对视一眼。

  上前握着徐庶的手,道:

  “元直啊,此间只有你我三人,司马仲达是个慎密的人,我也不喜欢背后嚼舌根。”

  “你跟我说句实话,你果真有在搜集曹子廉骄纵不法的证据?”

  我啥时候说过曹洪骄纵不法了?

  徐庶心中冷笑,面上却故作忐忑:

  “不瞒二公,此事我实在为难。”

  “查吧,到底是有功的大将,陛下的亲族,我若为此白于陛下,是否有离间天家的嫌疑?”

  “不查吧,都中早有传闻,而我为陛下特进的御史中丞,若不作为,岂非辜负陛下厚爱?”

  “这真是查亦不是,不查亦不是,难啊!”

  司马懿闻声上前对陈群道:

  “令君就别再为难元直了。”

  “曹子廉之事涉及天家,谁不希望避嫌?”

  “司马公知我!”徐庶顿时露出感激神色。

  “不过元直。”司马懿语气一转。

  “若真到了大义分明之时,如你我这些深得圣眷之人,切莫辜负朝廷才是!”

  徐庶连连俯首称是。

  而司马懿则趁机看了陈群一眼,见后者暗暗点头,才道:

  “说起来,钟廷尉不日将在家中设宴,款待都中名士。元直与他为同郡人,可有得到邀请?”

  廷尉钟繇要在家中大宴名士?

  作为勉强够到曹魏核心决策层的边缘人士,徐庶瞬间意识到这件事不简单。

  钟繇何许人也?

  曹操担任魏王的时候,钟繇就是他的相国。

  若非四年前被魏讽之乱牵连,君臣有所猜嫌,此时高低是个三公。

  说不定还要录尚书事的。

  当下时过境迁,钟繇颇得曹丕青睐。

  恰逢贾诩去世,太尉之位刚好空了出来。

  而钟繇作为九卿之一的廷尉,距离那个位置也就一步之遥……

  想到此处,徐庶再次直指心口自嘲:

  “此方寸之韬略,恐不为未来的太尉公所知,故未得宴请!”

  司马懿莞尔,轻拍徐庶手背,道:

  “那我便自作主张,替未来的太尉公引荐元直,如何?”

  徐庶笑道:“固所愿也!有劳!”

  ……

  姜维登上昆阳城的望楼时,王平正在全神贯注地练字。

  他瞥了一眼对方所用的“字帖”。

  竟是先前射入城中的劝降信之一。

  因为用的是便宜量大的麋氏纸,如今城中随处可见。

  他不由想起自己少时在竹简上练字、读书的痛苦经历。

  简牍笨重。

  制造的时候要烤青,保存要不时晾晒。

  都很麻烦。

  就这,还得是有一定家资的人才能享受的待遇。

  姜维忽然想,先前麋威故意射信入城,不会是乘机向敌国推广“麋氏纸”吧?

  毕竟这次能劝降昆阳,真正起作用的是最后释放回去的那批老弱。

  这时王平终于听到姜维的脚步声,搁笔抬头。

  姜维打趣道:

  “子均好雅量,大敌当前,运笔如常,真乃大将之风。”

  王平赧然一笑,道:

  “哪里哪里。不过是麋昭汉总提醒我为将者可以不做文章,但不可不读书。”

  “他常说大将军年过六旬,每日行军之余仍手不释卷,以此勉励我等。”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人不读书,猪狗不如……好像是这样说的吧?”

  姜维闻言嘴角一抽。

  却懒得纠正了。

  虽然粗俗,到底不失其要旨。

  从这个角度来说,“麋氏纸”和纸书的推广,至少在汉军内部,还是卓有成效的。

  稍稍发散了一下思绪,姜维想起还有要事,肃容道:

  “有细作在郏县发现魏军大规模调度的动作。”

  “或有五千到一万步骑的规模”

  闻得军情,王平也是脸色一肃。

  缓缓踱步至栏杆前,蹙眉道:

  “广成关?”

  姜维颔首:“唯有夏侯霸所部,才有这个规模的兵马。”

  王平点点头,但很快又摇头。

  “这不合理。”

  “他不该动。”

  姜维:“但他确实动了。”

  王平:“……有诈?”

  姜维:“事出反常,必有诈“

首节 上一节 265/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乔尚在,夫人请自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