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262节
徐邈冷笑:
“若你国果真少收一成田租,来日仓廪不实,如何与圣朝争天下?”
“此国之大利也,非市井商贾之小算。”
“一户少收一分,那千家万户的总算便要损失亿巨!”
“贤长问得好!”麋威不慌不忙。
“实不相瞒,其实此策我朝大将军(关羽)先前也有类似的疑虑。”
“但我跟大将军说,这道账,不是这么算的。”
“假使天下之民有一百户,两国各五十。我少收一分租,那加总起来,就是五十分的利差。”
“尊长方才所言,是这个意思吧?”
见徐邈下意识点头,麋威接着道:
“可问题在于,那一百户人,不是死物。”
“生人,有手有脚,会思考,会走路。会计较利益得失。”
“若能在我国少交一分租,为什么非要留在你国?”
“若军事上我不敌你,屯户农夫们没有选择,倒也罢了。”
“但现在不是有选择了吗?”
“人皆逐利。”
“我让一分利,若能多得十户,便足以弥补损失。”
“而你虽多收一分利,但损失十户,总算又有何益?”
“而愿意逐利的又何止十户?”
“天下又何止百户?”
“假若天下之民九成投我,你纵然能收到九分田租,又何以充实仓廪?”
说到这,麋威遥指对方身后的昆阳城,道: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苟不得人,必不济事也!”
徐邈随之望去。
此时昆阳城头上,早已挤满了观望的士民。
当中不少都是昨日才刚刚归城的面孔。
徐邈暗自一叹。
对方这次的“信”,他确实招架不住了。
他其实昨日想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才选择今日会面。
徐邈:“我尚有一问。”
麋威:“请!”
徐邈:“既然我今日已经知晓这个道理,回头上书朝廷让利于民,你国何以相争?继续让下去吗?”
麋威失笑道:
“曹氏向来崇尚申、韩之法,尊长岂不闻韩非子所著的扁鹊故事?”
“昔年扁鹊为蔡桓公诊疾,曾言道: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剂)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自建安元年曹氏在许昌募民屯田之日算起,至今将有三十年。”
“这么多年过去了,地方上的利益,庙堂上的利益,各处的蝇营狗苟,早已根深蒂固,岂是你一言想改就改的?”
“怕不是改来改去,最后又是一个徒有其表的‘九品官人之法’?”
“故此,你国虽未病入骨髓,怕也要大施针石,猛服火齐(剂),然后大伤元气之后,方有望治好顽疾。”
“反观我朝。”
“自陛下定益州算起,尚不满十年,便是有一二疾,也能以汤熨缓缓调理,不伤根本。”
“这便是轻舟好调头,简车易转弯的道理!”
徐邈再次一叹。
他早在建安十年便入丞相府任职,至今十八年,如何不晓得麋威所言的“根深蒂固”?
此事自古皆然。
或许有朝一日,刘备治下也会有“根深蒂固”。
但至少在这一年,这一刻。
曹魏难以推行的制度。
在季汉,未必有多难。
更别说这背后,还有一场接一场军事胜利作为支撑。
想到这,徐邈彻底放弃了无谓的念想,终于道出来意:
“我欲自昆阳撤军,不知足下能否再一次展现贵国的贤德?”
麋威:“可。”
“但有一个条件。”
“城中士民若有愿意留下者,不可强迁。”
徐邈没怎么想就同意了。
实际上,他反而担心那些起了异心的人跟他离开,然后将敌国的“贤德”一路传播到许昌。
虽说这是早晚的事。
但最好别出现在他任内。
他已经打定主意。
待此间事了,便以守城失利为由头,自请归隐,然后静观天下形势变化。
他终究是个民屯主吏,非守将。虽有过失,却不损名声。
将来总有东山再起之日。
若天命在魏,以自己这些年积攒的名望,未必不能起复。
若天命有变……那今日这场会面,便是伏笔。
双方心意既定,各有所得。
接下来商谈细节,再无阻碍。
三日后,麋威主动让开道路,礼送徐邈等人出城。
队伍一个时辰便集合完毕。
当日天色未黑便悉数渡过了汝水北岸。
效率如此之高,除了离开的人归心似箭之外。
主要还是因为人少
事后双方一盘点。
城中军民,出身颍川大姓者,七成走,三成留。
而自襄城一带临时征发而来的屯田客,竟有高达八成选择投汉。
当然,说是八成。
其实也就不到两千人而已。
在大军逐渐云集颍川,人数直逼十万这个量级的当下,可谓毫不起眼。
徐邈事后所上的请辞奏表,更未在公卿满地走的洛阳引起足够重视,轻易便通过了。
不过,在一片人潮涌涌,诸事纷纷之中。
仍有一人注意到了这一则非同寻常的请辞。
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可怕真相。
正是刚刚跟随大军抵达许昌的侍中领军师,辛毗。
第213章 多事之秋
黄初四年的这个秋天。
对于洛阳的公卿们而言,堪称多事之秋。
先是夏末连场大雨,引发伊、洛溢流,房屋损毁,民人多死。
尚未来得及缓一口气,南阳战局忽而急转直下。
宛城多次告急,夏侯尚、徐晃战败、投降之类的传言不绝于耳。
期间还夹杂着任城王曹彰和太尉贾诩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薨逝。
等洛阳宫好不容易下定决心,以拱卫京都的精锐中军南下救援。
结果宛洛之间的方城通道,又被一个叫麋威的敌将给占了去。
坏消息接二连三。
令人应接不暇。
以至于期间死了一个江夏太守文聘,辞了一个典农中郎将徐邈,都显得有点无足轻重了。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在七月末的朔日大朝会上,正在前线行军师事的侍中辛毗,忽然遥递奏表。
请求不必等待大军集结完毕,而应尽快发兵抢占昆阳、叶县,以尽快打开方城通道。
上一篇:大乔尚在,夫人请自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