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217节

  麋威不由想起自己上一位书佐潘秘。

  潘秘记性好,很多时候口述就能记住。

  而诸葛乔明显没这记忆力。

  却也因此做事格外勤奋认真。

  思忖间,见诸葛乔记完后,一脸欲言又止,便道:

  “你想问什么?”

  诸葛乔立即道:

  “大人说将军所论的‘长策’关乎国计,不管成败当尽力一试。”

  “若永昌郡无法稳定上贡黄蘗,今后当从何处获取?”

  意思是你认为用黄蘗一定会成功?

  麋威不知道对方这信心从何而来。

  就连他自己,虽然开了“作弊”,也不敢保证一定成功。

  倒是对方这个问题他早有考虑,道:

  “正要你为我写第二封信。”

  “告诉张伯歧,汉嘉、越巂二地多山,垦田不易,却适合种植黄蘗。可让他得空尝试移植……说不定能为二郡山民谋求一条长久的营生。”

  诸葛乔再次提笔刷刷地记下。

  心中已经对麋威智慧佩服不已。

  感觉对方就像一个永远挖不尽的宝库,每天都有新惊喜。

  上一个让他有这种感觉的,还是父亲(嗣父)诸葛亮。

  当然,在他看来,两人还是有区别的。

  父亲虽然充满智慧,但凡事喜欢亲力亲为,事事过问细节,务求不出差错。

  而眼前这位麋昭汉,虽然也会亲力亲为,但却很少过问细节。

  大致做了规划之后,便会放手让信得过的人去做。

  细究之下,大概是比起父亲,麋昭汉更加信任自己选中的人?

  偏偏对方每次选中的人,还都表现不俗,从无例外

  这大概便是天生的识人之明了吧?

  这么一想,麋昭汉居然同时具备了陛下和父亲的优点?

  “说起来,马季常快入蜀了吧?”

  就在诸葛乔胡思乱想之际,麋威冷不丁问了一声。

  诸葛乔一个激灵,赶紧道:

  “公车令亲自去迎接,大约月中便可达到。”

  麋威闻言心中暗叹道:

  等马良回到了中枢,按照老刘的规划,下一个外放的二千石就是自己了。

  虽然他从不高估自己。

  但相处久了,他早就知道老刘有意将自己往诸葛亮的接班人去培养。

  那为了将来提拔的需要,肯定要按照惯例外转一任甚至两任的。

  正如诸葛亮曾经替刘备治理荆南,而马良当了快三年武陵太守一样。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

  这句话已经是历代的共识了。

  就是不知自己会去往何处?

  当个郡太守还是一方守臣?

  稍稍思量,他对诸葛乔道:

  “替我安排酒席,等马季常入蜀后,我要亲自替他接风。”

  ……

  冬月中,襄阳已经起了朔风。

  大将军长史杨仪捧着军报急匆匆进入将军府,满脸冻得通红。

  一进屋,关羽正在诵读《左氏》。

  杨仪早就习惯,无须关羽吩咐便直接简述:

  “孙仲谋迁诸葛子瑜为江夏太守,屯兵鄂县。”

  “诸葛子瑜要遣密使送信,言最早腊月,最晚不超过明年二月,扬州必有大战。希望将军能按照两家约定,并力北伐。”

  关羽听到“北伐”二字,终于放下书简。

  捋了捋花白的须髯,凝目道:

  “自陛下尽得关西之后,我便去信告诉孙氏,今后万事当以关中为先。”

  “如今益州尚未妥当,我如何能急于北伐!”

  “真以为关某立功心切,竟分不清轻重吗?”

  杨仪闻言,也放下手中竹简,上前两步,低声道:

  “请恕下吏直言。”

  “虽然朝廷大计以关中为先,但将军在荆州,未必不能有所进取!”

第175章 义阳三关

  关羽眯目地看着杨仪。

  后者心中一紧,忙道:

  “众所周知,北骑壮悍,驰马若飞,南人欲与之抗衡,唯依仗江河舟师。”

  “自赤壁一战后,孙氏数次北伐,多发于春夏丰水时节,此为天时地利。”

  杨仪见关羽面色稍缓,接着道:

  “今将军据襄樊而争宛洛,虽仍有水利可借,却终要以步骑决胜。”

  “至于益、凉二州,不论过秦岭还是跨陇山,欲取关中,非得依仗骑士不可。”

  “而战马要贴秋膘,却正好与丰水的时节错开的。”

  “就天时而言,我朝与江东本就不全然同利!”

  关羽听到这,才移开目光,看向窗外。

  沉吟数息,道:

  “威公的意思是,难得孙氏此番违逆其时北伐,机不可失?”

  “下吏正是此意!”

  杨仪辅佐两载,已经熟知关羽脾性,知他心动,继续陈述:

  “朝廷以关中为先,此大略不可改也。”

  “但具体到襄樊,来日要配合益、凉大军入关,无非两种手段。”

  “一是自南乡溯丹水北上武关,以此牵制一路魏军。”

  “如今潘承明(潘濬)在南乡经营两载,已得人心,将军何不趁此机会发兵北上,全取丹水河谷?”

  关羽略一思索,点头道:

  “若只是配合潘承明取南乡,一路偏师足矣,可。”

  杨仪心下一喜,接着道

  “二是将军自领大军北向宛城,近制南阳,远慑洛颖,使其不得全力西援关中。”

  “但将军欲全力向北,断不可留身后之患也!”

  关羽挑眉:

  “何患之有?”

  杨仪道:

  “南阳之地,中部平坦,四面皆山。”

  “但不同于关中、蜀中四塞险要,只要将几处关隘堵上便无忧。”

  “南阳东南西北皆有通道,我可往,寇亦可往,防不胜防。”

  关羽听得连连颔首。

  自建安六年跟随刘备南投刘表,他已经在荆州生活了二十年有余。

  早就熟悉周边地形关隘。

  诚如杨仪所言,南阳盆地四通八达。

  但这个“盆子”四周孔道过多,处处漏风。

  从防守方的角度来说,并非好事。

  尤其是南阳东北方叶县方城一线,缺口颇大,足以让骑兵往来畅行。

  所以先秦时,楚国特意在这里修筑墙垒,是为方城关。

  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为什么诸葛亮说荆州上将向宛、洛?

  因为一旦关羽攻下南阳宛城,站稳了脚跟。

首节 上一节 217/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乔尚在,夫人请自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