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152节

  ……

  离开宴厅后,麋威正要打听诸葛亮等人去向,却见到黄权早已在等着他。

  “别声张,别回头,到别室再谈。”

  麋威眨眨眼当做回应。

  黄权二话不说往前带路。

  不多时,两人转到一处远离宴厅的军帐内。

  丞相诸葛亮,尚书令刘巴,督关中讨逆将军吴懿,翊军将军赵云,偏将陈式,偏将冯习……包括刚刚从州治中转为蜀郡太守的杨洪,一众伴驾而来的重要臣属和中军将领,早已齐聚一堂。

  所有人,无一例外,面色凝重。

  麋威心中一咯噔。

  出大事了!

第123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

  “师善既来,想来陛下已经有所猜测。”

  诸葛亮对麋威点点头,便看向左右。

  “此事宜早不宜迟,我等需尽快辨明军情,提请陛下圣断!”

  麋威听得一头雾水,转头请教黄权。

  黄权低声快速解释:

  “李正方早前送来军报,说他设计引诱越嶲高定北上汉嘉郡严道。而他则亲率郡卒自武阳沿江顺流下南安,西转沫水至旄牛,再与汉嘉太守黄元一南一北夹击高定部,将其覆灭!”

  麋威稍稍回忆一下地理。

  大致上,李严是从后世眉山市彭山区附近顺着岷江南下,到达此时还没有乐山大佛的乐山附近。

  然后转大渡河西行至汉源县一带。

  再与黄元一南一北,将高定一部堵死在川西的山沟沟里。

  最后将其覆灭。

  单看这军报的描述,堪称一次教科书般的诱敌深入然后关门打狗。

  于是更不解道:“问题出在哪?”

  黄权:“问题出在随后而来的两份军报。”

  “一份是李严补充的军报,说山道盘绕复杂,难以追击溃敌。且汉嘉从事张嶷有意纵容寇类,致使漏网之鱼流窜到蜀郡。”

  “但他认为残贼败寇不足为祸,请陛下不必担心。”

  麋威听到李严这么指责张嶷就感觉有些不对味了。

  “那第二份呢?”

  “第二份正是张嶷送来的。”黄权蹙眉道。

  “他说汉嘉太守黄元根本不敢出城迎敌,高定所部三千贼直接绕过郡城,毫发无损地进入了蜀郡南部……此时说不定已经在寇掠临邛县了!”

  麋威听到目瞪口呆。

  果然出大问题了!

  这是分为两个层面的。

  一是,假如张嶷所报是真。

  那眼下就有三千贼众进入蜀郡腹地,且距离成都只有两日脚程。

  这相当于诱敌诱到自家客厅里了。

  再考虑到皇帝刘备此时并不在都城坚厚城墙保护之内,而在城郊野地里,身边还有羌族的头面人物……这问题细究下去,要多严重有多严重!

  搞不好会断送数年国运的!

  而另一方面,因为两人所报的内容是截然相反的。

  所以甭管事情真相如何。

  必有一方虚报军情,推诿责任。

  放在眼下,这就是欺君大罪。

  真要严肃论处,分分钟要夷三族的!

  此时诸葛亮这边,众将已经吵得面红耳赤。

  有人认为李严素来知兵,且一直忠肯办事,为王事出力甚多,不至于欺上瞒下。

  有人则认为李严虽然知兵,但架不住黄元是个庸将,所谓南北夹击根本没夹成。

  说来说去,倒是没人提及张嶷本人如何。

  唯独麋威深知这位未来的南中守护神,绝对不是个推诿责任,欺上瞒下的小人。

  所以对李严所报的真实性越发怀疑起来。

  这倒不是他对李严有什么先入为主的偏见。

  而是说,假如李严所报才是真的,那就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李严不撒谎。

  黄元不平庸。

  张嶷不顾大局。

  这三个条件,单出现一个,他都愿意信的。

  毕竟史书总有曲笔之处,更有春秋笔法之说。

  出现两个,考虑到李严还不是后来的李严,张嶷还不是后来的张嶷,黄元……这个就算了。

  总之就是人总有一个成长变化的过程,那一狠心,也不是不能信。

  但要三件小概率事件同时发生……麋威感觉自己还不如相信高定是突然暴毙,导致手下离散。

  毕竟这时代南方未得到充分开发,所谓山越瘴气之地。

  确实不太适合长期居住生活。

  所以思来想去,他越发感觉张嶷所报才更接近事情的真相。

  这时他目光正好转到诸葛亮身上。

  不料后者的目光也同时转了过来。

  四目相对,诸葛亮忽然开口道:

  “师善曾向陛下举荐张伯歧,你以为此人如何?”

  此言一出,众人也纷纷看向麋威。

  主要是能讨论的都已经讨论过,正好听一听新来的意见。

  麋威下意识便要声援张嶷。

  然而转念一想。

  自己心中那些理由根本不足为外人道。

  那无凭无据,自己作为张嶷的举主,单纯的声援,说不定会起反作用。

  于是稍稍思量,道:

  “我以为此事该料敌从宽,不管真假,总要遣一队人马南下,以探清敌情。”

  “若高定大军没有入蜀,那正好去清剿残寇。”

  “若贼寇果然猖獗,则更应速速发兵击之!”

  “至于李、张二人谁是谁非,此时反倒是次要,可等敌情明晰后再请陛下圣断!”

  “师善此为老成之言!”蜀郡太守杨洪当场赞许。

  其余几个文臣也各自颔首。

  “若发兵,谁为将,带多少兵?”

  问话的是翊军将军赵云。

  这位来自常山真定的老将,不但体格雄壮,身上更有一股燕赵豪侠之气。

  哪怕上了年纪,站在一群武将中依旧有种冠绝三军的威势。

  而随着他此问一出,身边众将人人挺腹抬头。

  俨然都想有所表现,偏偏又不敢越过赵云争先。

  “子初,你以为如何?”

  诸葛亮却先看向了尚书令刘巴。

  刘巴道:

  “天子刚刚登极,万民瞩目,又有羌使在旁,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当此之际,若因贼寇临近都城而有所动摇,不但会被羌人所轻,更会动摇陛下和朝廷的威信。”

  刘巴微微一顿,接着道:

  “故此,须发兵却不宜大征发,须遣将却不宜遣大将!”

  此言一出,不少将领对其怒目而视。

  然而刘巴木然冷淡如初,根本不在乎。

  “我亦是此论!”

  既是将领又是谋臣的黄权立即声援刘巴。

  “此时若发大军南下,瞎子都能猜到必有祸事。那方才陛下和丞相在宴厅中那番言语,便成了狡饰大言。往后再想取信于羌人就难了!”

  “同理,有名号的大将也不宜南下。”

首节 上一节 152/3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乔尚在,夫人请自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