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汉上公,替关羽守荆州开始 第134节
只是不理解对方从哪里一下子找来那么多丧服。
但很快就恍然自悟:
“彼辈自襄樊而来,获悉为天子发丧的王命稍晚于我等,估计是刚刚才除下丧服!”
当即不疑有他,领命而去。
而孟达想到今夜还有一场大戏,需要养精蓄锐,便将侍女打发走。
转而在房中静坐养神。
……
时近黄昏,天色已黑。
孟达出门去更衣。
刚刚行至庭院中,大门外就传来箫笳之声。
孟达莫名想起自己那队被寇封所夺的鼓吹,心道这麋威的排场还挺大。
不知道他底细的,怕还以为是个万石三公呢。
当即冷笑数声,接着去更衣。
再回到庭中时,鼓吹之声更清晰了。
却不是公卿出行那种庄重威严的调调。
反而婉转哀切。
闻之令人心戚。
孟达不免迟疑驻足。
而很快,一道清晰的唱腔便从门外传来:
“蒿里谁家地?”
“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
“人命不得少踟蹰!”
孟达脸色瞬间铁青。
这是一首给人送葬的挽歌!
大晚上的,谁家不识趣往本将门前送葬!
然而,随着哀乐声越来越响亮,最终确凿无疑地停在自家门前。
孟达猛然惊悟。
继而手脚冰凉。
作为前凉州刺史之子,孟达当然是读过不少书的。
一下子就想到了前汉文皇帝隐诛薄昭的典故。
且说,薄昭为文帝之舅,因杀害朝廷使者犯下大罪。
文帝不忍公开诛戮,便让公卿与之饮酒,暗示其自行了断。
然而薄昭不肯就范,于是文帝又让群臣穿丧服到其家哭丧,终于逼迫薄昭自尽。
这便是“隐诛”。
莫非……那麋威今夜要效仿前代故事,隐诛我孟达?!
孟达一时又惊又怒。
却不敢声张,只能蹑手蹑脚走到大门后,贴着门缝往外窥探。
这一看,心头顿时拔凉一片。
原来此时自家大门外,已被围得水泄不通。
人人孝衣丧服,就连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也身处其中,别无二致。
甚至连太守申耽也来了!
第108章 此地须有一道
就在门后某人惊慌失措之时。
麋威一步踏上门前台阶,对烛火下的众人扬声道:
“孟公子度,卿相之器,将帅之才。”
“前度匪患起于山野,孟公为保一方,舍身捐命,不幸身染恶疾,天不假年!”
“悠悠苍天,何薄于忠臣义士耶?”
“威虽不才,奉王命行郡于上庸,若不能彰显义士之节,何以上报君恩,下抚黎庶?”
“故此,今夜为孟公发丧,翌日扶棺入蜀,上禀君王,必使子嗣有所抚恤,不令义士骨寒!”
旋即转过身,对着紧闭的大门哭拜道:
“呜呼哀哉,孟公千古!”
他一带头,身后将士部属纷纷跟从,也是人人呜呼,个个千古。
除了太守申耽有些疑惑,邓贤李辅僵硬怪异。
围观的士民全都有样学样。
一时间,门外鼓吹悲切,哭声震天。
一套哭丧流程,整整做足一夜。
到了平旦时分,人群渐渐散去。
那扇紧闭的大门终于开启。
一个蓬头垢面,赤膊跣足的中年人蹒跚而出。
手里还捧着一个陶瓮。
麋威扭头看了申耽一眼,见后者微微颔首,心下了然。
便对出门之人道:“足下是谁,孟公尸骨何在?”
中年人闻言浑身一颤,闷声道:
“孟公死前说愿生归故土扶风郡。”
“然故土远在关中,尸首外运不便,特命仆替其火化……便是这一瓮骨灰了。”
中年人特意将陶瓮举到众人面前。
“哼哼。”
申耽看都不看,只冷声嗤笑。
邓贤和李辅表情更加怪异,反正不见半点丧舅丧主的悲伤。
唯独麋威面色不改,肃穆如故:
“既是孟公遗愿,不敢不从。却不知足下姓甚名谁,与孟公有何来往?”
中年人身体又一颤,切齿道:
“仆乃孟公宾客,曾受大恩。”
“贱名不足挂齿,诸公可称一声‘蓬蒿翁’。”
申耽闻言再度冷笑。
而邓贤李辅这次干脆抬袖掩面,不忍直视。
倒是潘氏兄弟确认此人正是孟达后,双双怒目看来。
全场之中,姿态最放松的只剩关氏兄妹了。
关兴一副看戏的表情。
关季姬则挑拣一些民众留下的祭品,边看边吃。
麋威默视数息,扭头对申耽道:
“此间事了,该办公事了。”
……
片刻后,一行人转到郡府。
太守申耽立即让人奉上计薄副本,供麋威查阅。
麋威却通通丢给潘氏兄弟去查账,自己只管与申耽谈笑风生。
后者起初还有几分紧张。
但见麋威神情和睦,门外还跪着那所谓“蓬蒿翁”。
于是渐渐放下戒心,应答如流。
如是半日,潘氏兄弟查核完毕,跟麋威耳语一番。
申耽见麋威忽然沉默,不由再度紧张:
“可是哪里有疏漏?”
麋威摇头:“并无疏漏,只是有些疑惑。”
“荆州数郡,单看大王所据之地,以南郡人口最多,襄阳次之,江夏又次,南乡更次。”
“其余武陵、零陵、宜都,皆为不毛之地,为最次。”
“我本以为上庸虽不如襄阳,但毕竟承平近两年,应有恢复。”
“何故如今编户之民还是这般稀少,竟还不如南边的不毛之地?”
听到是这个问题,申耽立即答道:
上一篇:大乔尚在,夫人请自重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