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135节

  至圣世家遭逢大厄,即便是被共功了,长安城中的儒者为了向先圣诉苦、向先圣表愧、向先圣祈佑,在白日里,还是穷极手段向先圣奉上香火。

  及至更夜,此地仍然灯火通明,香烟缭绕,负责防止走水的京兆尹官吏为之移开了两扇朱红大门。

  抬首间,丈高的圣人石刻便显露在老巨子、墨子墨的眼中。

  标准的揖礼,似乎在见过所有前来的贤者,仅一眼,墨子墨便为之露怯,驻足在门外而不能再进。

  老巨子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稳步进入祀中,在正中站定,向着圣人石刻还礼,而后直起身,伫立在原地,迎望着圣人那深邃的眼睛,不避不让。

  墨家对孔子满怀敬意,却对孟子及儒家诸贤多有不耻,而对窃圣名而利己的圣人后裔,老巨子认为弟子做的很好。

  清清白白,坦坦荡荡。

  老巨子再次登车。

  由章台街转入尚冠街,在路过丞相府门前时,丞相门下诸多吏者躬身肃立,送老巨子直达广明门前。

  虽然有着特许,但老巨子仍然选择下车,接受宫卫检查后,改乘抬舆进入了未央宫。

  时已秋日后夜,煌煌殿宇的奢华尽敛,星星点点的灯笼照亮着这一路前进,在宣室殿前,作为大汉当国上君的刘据,携中外两朝参政议政王大臣、公卿大夫、列侯亲贵、宗室大臣亲迎。

  王、臣在阶下。

  望见抬舆时,刘据做出了个出人意料的举动,“降阶”!

  现在的大汉,除了少数不死心的人外,大多数王公臣民都明白,上君,才是大汉事实上的君主。

  不是天子,胜似天子。

  诸礼之中,降阶最贵。

  老巨子那在夜中无需灯盏便能看清一切的眼睛,立刻便注意到了上君降阶的举动,连忙叫停抬舆,双臂像鸟展开翅膀一样张开,快步小跑而来。

  在来到上君近前后,老巨子行跪拜大礼。

  这是趋跪之礼。

  中大夫兒宽、治经博士褚大等儒官面露不自然之色。

  《论语·乡党》中载:“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的脸色立即变得庄重起来,脚步也快了起来,向同立者作揖后,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

  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这就是一种向君主和宾客表达恭敬之意的趋礼。

  近年以来,渐以为“儒礼”。

  实为周礼。

  源于“伯禽趋跪”。

  西周初年,伯禽三次拜见父亲周公时因失礼遭笞责,经贤者商子以“南山桥木仰为父道,北山梓木俯为子道“的比喻点拨,次日觐见时以“入门而趋、登堂而跪“的规范动作行礼,被周公赞许得君子之教。

  真正的周礼复于眼前,远比儒礼更显尊卑,儒官纷纷默然。

  刘据扶起了老巨子,拉着老巨子走上了御阶,老巨子惶恐之色更重。

  “你是怎么过来的?”刘据笑着问道。

  “在等待。”老巨子答道。

  “还能干吗?”

  “能!”

  “还敢干吗?”

  “敢!”

  “准备怎么干?”

  刘据人少声轻,继续问道:“敬天明鬼?抑或告诫恶人恶政?”

  “回上君,草民与儒家相悖,一生崇信天道鬼神,而且常常感到鬼神就在我的左右。”

  老巨子道出了敬天明鬼的本质,接着慨然长叹,“只是,天道悠远,人世苍茫,幽冥万物,人却识得几多?若天无心志,人无灵魂,何来世间善恶报应?人间万事,非但个人善恶恩怨有鬼神明察,大如国家兴亡,法令代谢,亦有天道感应鬼神明察,行善政者国家兴亡,行恶政者则亡,此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也。”

  “儒墨道法,老前辈是在说寡人治国过重法家?”

  老巨子摇了摇头,“非也,草民更多的是提醒上君,草民对法家相知至深,其弊在求治太速。

  然速者易苛,易入富国穷民之途也,天将兴汉,惟愿戒之,世道沧桑,当从容求治也。”

  进入大殿,皎洁月光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殿中宫灯大放光明,刘据默默沉思少顷,“在寡人之前,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没有藏富于民,而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竭力削弱民间,做大朝廷政权,这是因为‘国强则民变,民强则国乱’。

  寡人的选择,使得大汉国民会越来越强,如果不在武力加以限制,大汉必将以‘强亡’。

  寡人不相信有君主能做的比寡人更好,至少五百年来,没有比寡人更好的君主,为使大汉稳定,强民之财,弱民之武,或许是眼下最合适的方法。

  如果巨子前辈有新解,请教寡人。”

  “无有。”

  老巨子几乎没有思考,便给出了回答。

  这一路,他已经想了太多,大汉是方帝国,如同一辆狂暴战车,向前的力太大了,加以掣肘,只会分崩离析。

  上君是古来贤君,但时代的局限就在那里,非人之智能够解决。

  “但是,草民希望一件事,当大汉律法无法给受害的人带来正义公平时,请上君允许私人报复,律法所不及之处,应为正当。”老巨子诚恳道。

  墨家不是必须存在,但公平正义应该长久存在。

  “寡人答应你。”刘据郑重道。

  “多谢上君,既如此,草民与墨家愿为上君献上一份礼物……”

第205章 政侠

  再升殿。

  老巨子很瘦,很高,头很大,宽阔的前额和那片红亮的秃顶连成了一片广阔的智慧高地,一圈霜雪般的白发在高地边缘银丝闪亮,恍若红色岩石上永不解冻的冰雪。

  谢绝了上君赏赐绣墩,他的步幅很大,一双大赤脚片踩在冰冷的金石板上,发出与穿鞋者一模一样的清晰坚实的脚步声,参政议政王大臣和中外两朝公卿大夫、列侯亲贵、宗室大臣都为他脚上的老茧之厚而惊奇。

  兒宽、褚大等儒官不由得暗骂,“摩顶放踵,故作异相!”

  历代墨家巨子如此模样,在墨子之外,许多巨子都不是天生的,但为了效仿先贤,也为了先贤不被他门轻辱,便一个个如是。

  这却让儒者很是腻烦。

  毕竟公然辱骂他门先贤的是儒家的亚圣,着实有失身份、体面,不过,亚圣既骂,他们也只有从亚圣见之而骂。

  诟病墨子、墨家巨子们的容貌。

  当老巨子看过来时,兒宽、褚大等人却不由得一正,略微躬身下拜。

  见此情形,老巨子摇了摇头,墨子最初在儒家与孔子之孙子思同门修习,却不满儒家的迂阔复古,于是与儒家子弟们激烈论战,使孔门三盈三虚,名声大振,但终究因为理念不合,自创墨家学派,长期在列国奔走推行。

  墨子生来就有悲天悯人的襟怀,痛感庶民的无尽痛苦,对治国弄权那一套很是冷淡,所有的学问都为了拯救贱民。

  这些,正是孔子仙逝后儒家子弟的反面,如孟子等先贤,也有襟怀、也能感受痛苦,但在儒家诸多先贤眼中,贱民根本不算人!

  而且,儒家很喜欢治国弄权。

  故此,墨子提出救世的十大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尚贤”、“尚同”、“敬天”、“明鬼”、“非乐”、“非明”,为了穷苦的贱民和辛辛苦苦不得志的贤者而奔走时,立刻就被认为是儒门最大“叛徒”!

  儒门上下无不骂墨子的所作所为是“贱人之行”,是“无父之徒”,极尽刻薄。

  但墨子却不为所动,坚韧不拔的身体力行,人格学问竟像泰山北斗一般矗立起来,名振列国,天下景仰,追随墨子的弟子越来越多,墨家的势力也越来越大。

  更关键的是,这些墨家弟子忠心耿耿,一声令下,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在那数十近百年间,墨家无可置疑地成了天下诸侯谁都不敢小觑的一支力量,墨家俨然成了天下的“政侠”,超然欲所有列国之外的正义力量。

  春秋战国之世,纵天下之大,唯墨家敢于仗剑而起,血溅五步,而使天下缟素!

  是以,再强悍的大国,也对墨家保持三分敬畏。

  这世间,没有什么比自己的失败,“叛徒”的成功而让人无法接受。

  孟子和儒家子弟的破防,老巨子其实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原谅。

  老巨子望着兒宽、褚大,笑道:“什么时候,你们能把天下黎庶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时候,那你们就走上了圣人之道。”

  中外两朝儒官为之愕然,不明白老巨子说的什么意思。

  兒宽、褚大愣了愣,知道老巨子的意思,面容淡漠,没有回应。

  如果把所有人都看作人,又如何突显尊卑贵贱?

  休想以“兼爱”动摇他们!

  老巨子笑容敛去,这群食古不化的家伙,就该被扫入历史的尘埃里,缓缓道:“至圣世家之亡,老夫愿意对此负责。”

  一句话。

  引爆了大殿所有人的情绪。

  兒宽、褚大等朝官眼睛都红了,都知道是你,你还敢当廷承认,这是没把他们当人看了啊!

  以兒宽为首,褚大等人随行,出班撩袍跪倒,“臣启上君,墨家残忍凶狠,私造禁制武器,攻杀他人全族,视大汉律法于无物,臣等请诛墨家!”

  “臣等请诛墨家!”

  “臣等请诛墨家!”

  夹杂着无穷怒火,儒音几乎掀翻宣室殿顶,充斥着复仇之意。

  刘据也对老巨子这“贴脸开大”的举动有些惊讶,“巨子前辈?”

  “先圣后裔遇诛,要有人负责,而这件事,又恰好是草民干的,以诛暴之令救天下之思,如此丰功伟绩,草民自然不能躲避。”

  老巨子那一副“衣锦不还乡,如锦衣夜行”的架势,让大殿中的百家世职官员为之动容。

  一人,揽了所有律法不容,如此气概,不愧是墨家巨子。

  “老……”

  太常丞、墨家下代巨子的索庐参站了出来,想把罪责揽到自己身上,老巨子回头一瞪眼,索庐参瞬间口不能言。

  老巨子转向御座,躬身下拜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不能凌驾于国法之上,孟缠甘愿领罪。”

  “独你一人,何以覆我至圣世家,必有同谋!必有同谋!”兒宽恨声道。

  “陈蔡一战,如非墨家子弟倾巢而出,岂能灭我门孔家?”褚大接言道。

首节 上一节 135/1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红楼:都是我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