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106节

  南越国、西南夷诸国,总人口不过一百六十万,连汉地人口总数半成都不到,之前却占据着汉地三成以上的疆域,把“地广人稀”诠释的淋漓尽致。

  但也能理解,南方多山、水,某些地方甚至七山二水一分田,就是想人口多也做不到,人一多,饿死的人更多。

  “谕告南越、西南夷、瓯骆等族,悉数内属中原。”

  圣令下。

  公孙弘一惊,失声道:“上君?”

  在陛下继位之初,即建元三年时,东越王郢发兵围攻东瓯都城,导致东瓯王贞复战死,驺望继位。

  为解危机,驺望向汉廷求援,陛下派中大夫庄助调集会稽水军支援,未等汉军抵达,东越军队已自行撤退。

  解除围城后,邹望面对着战争过后,锐减至四万余众的国人,又担心东越再次进犯,干脆向汉廷请求内迁。

  陛下批准内迁诏令后,驺望率部众沿瓯江北上,经闽地浦城进入江地余干,再渡鄱阳湖抵达庐江郡,迁徙完成后,驺望被朝廷封为广武侯,东瓯国自此终结。

  东瓯遗民与东越移民共同迁往江淮地区,此次内迁导致东瓯故地被东越国占据,时至今日,朝廷对东南沿海地区依然是权力鞭长莫及的态势。

  如果南越、西南夷人全部举族内迁,那不就等同又给东越国丢了一大块“肥肉”吗?

  大汉正在大开垦,内属的烦费,以现今的国力是可以承担,以后百万多人加入开垦,也能弥补连年战争人口的损耗,加快不少开荒进度,但好好的地方,为什么要便宜了敌对的东越?

  说是“买椟还珠”有点过,但“买珠还椟”,却有几分那个意思。

  一干公卿、列侯、宗室大臣虽然未言,但也是那个意思。

  凡是打下的疆域,那都是祖宗土地,半寸不可与人。

  平了南越,要是让东越捡了大便宜,绝对无法接受。

  刘据望着渐显躁动的两朝朝臣,笑容不减道:“寡人没说南略结束。”

  大殿里的人俱是一愣。

  南略计划没有结束?那代表战争还没有结束。

  但南越没了、西南夷也没了,整个帝国的南方,就剩东越一国,上君的意思是?

  灭了东越!

  “在张次公、路博德的奏疏中,言及南越、西南夷两战,损失微小,大军仍然保持着战力,故此,继续请战。”

  刘据的手指叩在捷报上,声音微冷,“再有,在路博德接管南越国时,注意到了东越国的军队异动,追根溯源后,南越国相吕嘉与东越国主馀善有勾兑,约定杀汉使后,两国共同与我大汉为敌,吕嘉已死,南越内属,但据东越国的行为来看,哪怕没有吕嘉、南越国,馀善也不打算放弃与我朝为敌了。”

  南越国一灭,东越国就“形影相吊”,馀善或许是预感到了东越国的穷途末路,要和汉朝殊死一搏了。

  面对大汉兵锋,东越国不仅不避,还意欲向汉军进攻?

  这一刻。

  许多公卿、列侯、宗室大臣都绷不住了,神情,一个比一个耐人寻味。

  有甚者,在呲着牙笑,要不是御前,就笑出声了。

  “寡人意已决,南越、西南夷之民内属中原,路博德、张次公再战东越,略定东越后,就地驻扎,娶‘东越国’女为妻,化蛮为汉。”

第159章 倒算

  圣意独裁。

  大汉皇太子令下。

  中、外两朝公卿、列侯、宗室大臣默然。

  这便是武功盛德的威力。

  东南一炬,冰山消融,一驱大汉近百年之乌云,风云变幻之间,刘据的幼龙之威也迎来了蜕变。

  群臣眼前逐渐模糊了起来,完成了权力集中又证明了英明神武的上君,该为大汉指引未来了。

  想到朝野渐生的“风”,不少朝臣心里有了准备。

  不负众望,御史大夫张汤站到了大殿中央,躬身之间,不知多少文武为之心颤。

  但也有部分臣子注意到,此次“开战”的张汤,没有之前的兴奋劲,反而给人一种霜打胡瓜的感觉。

  “启禀上君,臣有奏,自高皇帝建立大汉以来,我朝之制,已有数十年未改,萧规曹随、陈随、周随……他随,孝文帝有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者,当今陛下有举孝察廉,今上君者,当有新制为我大汉续写篇章,故臣请新制官员选拔。”

  张汤双手把官员选拔新制章疏奉过头顶,仿佛失去了所有手段。

  和之前奏对内容相比,只是添加了“追责制”。

  换言之,他终究没能斗过老丞相。

  那日回到兰台,他便召集百家代表,想要重整旗鼓,但道家、墨家、农家,甚至是法家的人,听到老丞相的“追责制”都两眼放光。

  再望向张汤时,除了嫌弃还是嫌弃,堂堂法吏代表,竟然没有一个文吏激进?

  几个暴躁的“家人”,干脆指着张汤的鼻子,问张汤对得起他们吗?

  法家的家人更是,指着张汤的心口,问张汤对得起所学吗?

  法吏。

  要有献身精神。

  公孙鞅就是表率,身死在自己的法制之下,才是学问的极致升华。

  张汤很想向百家解释他和卫鞅不一样,在秦孝公时期,卫鞅是仅次于国君的臣子,他,还没有当上大汉丞相呢。

  可以死于学问,但也要等他上位之后再死啊。

  百家代表却是不听,离席走人。

  张汤尝到了被人视若敝履的滋味,终于醒悟,酷吏之道,是自己的进身之阶,也是自己的葬身之地。

  但已经无法回头。

  是以,在被人“追责扳倒”前,张汤要让所有臣民也尝到痛苦的滋味。

  “循名责实”、“律法算术”、“计簿”、“军功”、“君主特招”、“职业官学”……当看到“无限制追责”的内容时,几乎全部公卿、列侯、宗室大臣为之一冷。

  不顾御前失仪,擦了擦眼睛,确定所看无误,大批朝臣紧紧地盯着张汤的后背。

  这个疯子!

  作为酷吏,竟挖出了“儒家坟墓”、“酷吏坟墓”的制度,还堂而皇之摆在御前。

  难道张汤以为自己办的那些冤假错案经得起倒查?

  大殿里的人想不明白,只以为张汤疯了,彻底疯了。

  清醒的朝臣,想从中找出制度的漏洞,徒劳而已,“试吏制度”、“政绩制度”、“军功爵制”、“征辟制和上书制”,以及对全体官吏威胁最大的“无限期追责制”,出自和成于丞相公孙弘、御史大夫张汤、诸子百家之手,别说朝堂上这点时间,再给他们几十年也找不出漏洞。

  公卿、列侯、宗室大臣绝望了,虽然知道上君会在武功盛德之下,推行新制,改变朝廷,但怎么也没想到,上君奔着他们的“根”来的。

  恍惚之间,似是看到了朝堂凋零,百官赴死的景象。

  大汉朝廷,进入反攻倒算的时间。

  “卿等以为如何?”

  刘据的声音还没有落下,公孙弘就接过了话,“此制,甚好!”

  看到君臣不加掩饰地一唱一和,两朝文武脸色先红后绿再黑。

  陛下执政时,常常绕过朝廷,直接颁布诏令,没把两朝官吏当人。

  上君执政了,倒是有“征求意见”的动作,但也止于动作,把他们当人了,不多。

  “臣等附议御史大夫之制。”

  胳膊拧不过大腿,公卿、列侯、宗室大臣也看透了,没有反抗能力,与其继续无意义的抗争,不如早点散朝,回去解决过去的“尾巴”。

  “臣等附议御史大夫之制!”

  “臣等附议御史大夫之制!”

  三声附议,一声高过一声,得到了所有朝臣的认可。

  殿侧的太史令司马谈史笔不倦,如实记录下了大汉君臣万众一心的景象。

  “如此,自今日始,我朝便照新制从事,诸制事宜,抄录至所有郡县,诸侯、列侯之国,天下官吏不可有丝毫懈怠。”

  政令下。

  朝臣们体会到了张汤同样的感觉,上意如山崩,什么手段都挡不住。

  不过,公孙弘显然没有准备就这样放过他们,声音在所有的人耳边响了起来:“上君,臣有奏,国之称富者,在于丰民,民之富,在于德思、身体,臣愚鲁久思无果,故请示上君富国富民之道,上君曰:‘一,实事求是;二,以民为本;三,藏富于民。’以为至理,止臣一人知无以为富,故请上君示以为天下臣民咸知,如此,臣以为,万民幸甚!社稷幸甚!大汉幸甚!”

  明明是金玉之音,但满朝文武却觉得公孙弘的声音渐听渐远,帝国有了治国纲领,作为公卿、列侯、宗室大臣的他们,却连什么时候有的都不知道。

  上君、老相国,你们这对君臣也太欺负人了。

  “至理之言,理当为天下臣民咸知!”

  轮到张汤来唱和了。

  一干文武心气全无,跟着颂圣附和道:“至理之言,理当为天下臣民咸知!”

  以后的官,不好当过喽。

  事事记录在案,凡有错漏,无限期追责,这官,还怎么当啊?

  忽然之间,想到了陛下,那个平等地拿刀给他们放血的陛下,比着上君钝刀子割肉,痛快太多了。

  “既然如此,下有众愿,上无不准,三言十二字,抄录天下郡县、诸侯之国、列侯之国,使臣民知道。”

  政令再下。

  两朝官吏的眼泪都在眼眶中打转。

  见此情形,司马谈笔锋微顿,后速笔,“元狩二年孟夏,皇太子据连颁政令,律国、律制、律官、律民,宣室殿上,两班朝臣热泪盈眶,倍受感动……”

第160章 守望

  “大侄子,我们来给你贺捷来了。”

  就在大汉君臣欢欣鼓舞之时,从大殿外传来了喧哗之声,之后便是一阵骚动。

  诸侯王们来了。

  领头的,便是胶西王刘端,紧跟着的是赵王刘彭祖、胶东王刘寄、常山王刘舜。

首节 上一节 106/1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红楼:都是我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