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5节
徐晨皱着眉头道:“我不喜欢被人叫主人,你真要报恩,我还缺一个护卫,你就给我当护卫吧。”
“是,老爷。”
徐晨听到这个称号一阵别扭道:“还是叫我先生或者是东家,老爷的称呼听不惯。”
贺老六马上改口道:“是,东家。”
徐晨问道:“你把女儿卖给哪家人了,说详细点,我才好帮你找人。”
贺老六道:“是飘香院”
“飘香院?嗯!”徐晨大致知道在什么地方了。
没多久,小五带着一身干净的衣服过来,清洗干净的贺老六穿上去,整个人终于摆脱了流民落魄的样子。
“小五去飘香院。”
“是,先生。”
米脂,飘香院。
虽然现在是白天,但飘香院依旧有不少客人。
明代妓院(尤其是官营妓院)的日常活动并不仅限于夜间,白天通常也会开放,但服务内容和客群与夜晚有所不同。
白天活动多集中于文人雅集、酒宴酬唱、戏曲表演等社交娱乐项目。高级妓院(如南京秦淮河畔)常作为文人、官员的社交场所,白天举办诗会、茶宴,名妓以琴棋书画助兴。夜间活动更偏向私密性服务,客群包括商贾、士绅及普通市民。
当然米脂县比不上江南繁华,市场更小,飘香院为了赚钱,也经营餐饮酒店的业务,对士绅来说飘香院也是本地的高端宴会场所。
大厅内宴席上也摆满了各种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一些穿着华丽的妓女依偎在主人身边,丝竹管乐不绝于耳,空气当中都弥漫着脂粉的气息。
城外流民的惨状和眼前的奢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看历史书越多,越是发现历史上真没什么新鲜的东西。
第12章 赎身与诗会邀请
“这位爷很面生啊,是第一次来我们飘香院!”一位徐娘半老的老鸨,看到徐晨三人当今热情的招呼。
老鸨对徐晨很热情,一是她们这一行客源相对固定,每增加一个新客人都能增加不菲的收入,二就是她发现徐晨的眼光很高,刚开始他还好奇的观望,却又假装正经,一看就是个雏,但四处打量之后却隐藏一股失望的表情,显然是看不上她们这里的姑娘,这是大家族出身的子弟,眼光这么高?
徐晨道:“我们是来赎人的,你闺女叫什么名字?”这个时候他才想起来,自己还不知道贺老六这个闺女叫什么名字。
贺老六马上说道:“叫秀娘,一个半月前,你们飘香院用3钱银子把她买走了,现在我们要把秀娘给赎回来。”
老鸨当即端起来道:“哟,原是香兰的亲长,你们要赎人,妈妈也乐意成人之美,不过这一个半月来,香兰吃我们飘香院的,喝我们飘香的,妈妈,我还请了夫子教她琴棋书画,按照我们飘香院的规矩,姑娘想赎身最少要五十两银子,但谁让妈妈我心善,给三十两雪花银,就可以把香兰赎回去,权当这些时日的汤药教养钱。”
小五当即气愤道:“你们三钱银子买的人,一个半月就翻100倍,你们这是黑店。”
“哟,小哥这话妈妈我就不爱听了,你们可去打听打听,看看妈妈我这里是不是最低的价。”
徐晨道:“秀娘现在还是个小女孩,你想让她为你赚钱还要养上好几年,我出来五两,算是你这段时间照顾绣娘的费用。”
老鸨不屑道:“客官,砍价不是您这样的,我们飘香院还真不缺这5两银子,我认香兰做女儿是看中她有做头牌的潜能,30两把我们飘香院的头牌买走,也就是妈妈我心善,见不得父女分离才吃了这个亏。”
老鸨叉腰道:“三十两真不多,虽然认香兰当女儿只有一个月,但杜妈妈我花费却不少,光说教琴的柳先生,半月束脩就要五两!更别说每日的燕窝粥、杭绸衫“话音未落,二楼忽然传来木梯吱呀声,个黄毛丫头赤着脚扑进贺老六怀里。“爹爹!”
“闺女,爹害了你啊。”贺老六嚎啕大哭道。
这一哭惊动了其他的嫖客,他们兴致勃勃的看着眼前这一幕,这不比戏曲更精彩。
“这是什么意思?飘香院也演上戏曲了。”一个嫖客兴致勃勃问道。
而后就有听到谈话的嫖客,把消息传递开来。
有个穿松江布直裰的书生摔了酒盏:“杜妈妈莫不是要养瘦马?上月醉月楼赎个清倌人不过二十两!你这一小女孩定个这么高的赎回价,诚心不想让人家父女团聚呀。“
旁边戴六合帽的商贾捻须接话:“即便是省城,清官赎身赎也没有这般价码,杜妈妈这生意做的比俺都要精。“
而后他拱手道:“佩服,佩服。”
大厅吃酒的几个纨绔闻言哄笑,有句老话不说过,男人最喜欢做的是劝红尘女子从良,现在这样嫖客虽然有看戏的意味,但他们也想要看到秀娘能有一个好结果。
不过被围观的徐晨和老鸨他们就有点尴尬了,尤其是老鸨被这么多人围观,她就不好讲价了。
她只能暗骂手下道:“废物,连个小女孩都看不住。”
她还在想去后院谈价格,但这个时候一个书生指着徐晨道:“这不是那个施粥听故事的徐书生。”
他转身向众人道:“列位可曾听闻?这位先生连日在西门棚下施糜赈饥,不拘流民乞丐,但能道出一段掌故奇闻,便与热粥三碗,县学里王教谕昨日还讥讽,说徐生这是效仿《太平广记》采风呢。
徐晨施粥已经有好几天时间了,消息已经在整个米脂县传开了,说有一个书生,每天带着十几桶粥就赈济灾民,只为了听灾民讲故事,这已经成为了米脂县最大的八卦了,有对徐晨行为佩服的,也有对徐晨行为不屑一顾的,还有人嘲讽徐晨读书读成了书呆子。
但刚刚那个书生忽然道:“听说先生每日居住在常家书铺,可是写出了《英雄记》的搬运工先生?”
徐晨点头道:“先生不敢当,但《英雄记》的确是某写的。”
他之所以用搬运工的笔名,想要提醒自己这些作品都是另一个世界搬运来的,也是他对另一个世界的留念。
“搬运工先生!”飘香院顿时哗然起来了,这大半年时间,整个上下,乃至整个大明北方,名声崛起最快的就是写出了《英雄记》的徐晨了。
戴六合帽的商贾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物对徐晨躬身行礼道:“先生大德,俺们平阳府商帮走西口,素来奉关圣帝君为祖师。先生新著《英雄记》里写关公水淹七军,真真写到晋商心坎里了,多谢先生为武圣正名。”
徐晨道:“当不得谢,历史就在哪里,我只是拨开了这段历史的迷雾。”
锦绣书生也起身道:“在下刘永,先生的《英雄记》除了叙述浅白之外,毫无缺点,真乃旷世大作。”
徐晨道:“我写的浅显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历史。”
刘永恍然大悟道:“先生真有教无类,”
杜妈妈在知道眼前这个青年是米脂县官吏士绅谈论的搬运工先生之后,态度马上大变,笑盈盈道:“早知是先生,妈妈就是把香兰送给先生了,也不会冒出这么多的误会。”
而后她命龟公拿了一张契约笑盈盈道:“这是秀娘的身契,就交给先生了,以后先生常来我们飘香院,妈妈我保证让先生宾至如归。
她知道现在徐晨是陕西名气最大的名士,名士和名妓都是相辅相成的,要是徐晨吹捧她的姑娘,她飘香院的头牌身价立刻就能翻倍,本来米脂这样的小地方是找不到吹捧的名士,现在好不容易她遇到一个,自然要想办法讨好徐晨了。
徐晨接过秀娘的身契,拿出十两的银锭道:“我等两清。”
刘勇道:“后日我米脂士林诗会,还请先生参加。”
徐晨想了想道:“后日某定会赴约。”
求订阅,求举荐票
第13章 寻找志同道之人
米脂县书铺
徐晨带着贺老六和他闺女一起回来,正好和东叔撞上了。这段时间徐晨忙,他也非常忙,忙着排版《英雄记武侯篇》,要盯着印刷厂,等他回到书铺却发现多了两个人,绣娘担心被东叔赶走,手中拿着扫把,不断打扫,不敢有一丝停歇。
徐晨说了贺老六和他闺女的事情。
东叔叹息道:“陕西每年卖身为奴者不可计数,光米脂县就数以百计,晨哥儿又能救几人。”
徐晨叹息道:“能救一个算一个吧。”
虽然做了一件好事但他的内心依旧郁闷,因为和秀娘交流之后,他知道在飘香院还有十几和她差不多的女童,他能救一个秀娘,但救不了千千万万的秀娘,除非他掀桌子把飘香院彻底给拆了。
至于造明朝的反,他没有心理负担,只是现在的时机还没有到,现在农户还有一点存粮,大部分的农户还能活下去,光米脂上千流民掀不起多大的浪花。
徐晨自己也要找志同道合之人,而这也是他同意加入诗会的原因,农户流民是受到压迫的人,他们最有意愿改变大明的世道,但他们短视,没有知识,缺乏组织,容易变成流寇,徐晨不想自己也变成李自成。
在这个时代有知识的还是读书人,虽然他们是大明的受益者,但总是会有一些热血还没有凉的青年愿意改变这个不公的世道,而徐晨就是想要在诗会当中找同志。
东叔道:“做事还需量力而为,汝施粥行为已经引起本土乡绅不满了,县里也打算停下施粥,汝有多少钱,能养的活这上千流民?”
徐晨做的事情是在打米脂县士绅的脸,他们筹集了五百石的粮食,但施的粥光滑如镜,碗底下有几麦子都能数的清楚,而徐晨的粥冷却之后能做到插筷不倒,本来他们是想赚点名声的,现在全变成了骂名了。
二就是他们也担心流民在米脂县汇集,本来这些流民在米脂吃了几顿米粥之后,抓完了野外的野兽,啃光了树皮草根,为了活下去也会向南继续迁移,但现在因为徐晨施粥,流民全部待在城外,还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了,这就是在米脂县人为制造危机了。
谁都知道徐晨一个人施粥是不可能养活上千人的,徐晨停下来之后,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他们还是懂的,吃多了稠粥的流民还愿意吃他们的粥,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要是这些流民不满,变成盗贼会祸害乡里,要是造反围攻县城,即便是失败了,对米脂县官吏也是一个重大的事故。
所以徐晨的所作所为是损害了米脂县官绅的利益的。
徐晨道:“侄儿已经想到解决米脂流民之道。”
东叔不相信道:“此事可不得枉语。”
徐晨道:“侄儿是江南人,家中一起购买过大型纺纱车,能以此纺20纱锭,侄儿打算在米脂建立一个大型纺纱厂,就招揽这些流民为工匠。”
“纺纱车能雇几个人,这可是上千流民。”东叔了然的点点头,徐晨身形,一身的学问就不是等闲家族培养出来的,他早就猜测徐晨出自江南的豪族,甚至很有可能是松江府徐阁老的族人。
他和徐晨交流的时候就发现,对各种典籍信手拈来,对朝廷内部的事务,政策和人员的变动比他还熟悉,这必定是祖上为官,而且是为高官才能这么熟悉朝廷的政务。
他面徐晨如萤火面对皓月一般,有一种自己被碾压之感,他现在有点理解徐庶面对诸葛亮时的无奈。
徐晨道:“苏州、松江等地已经出现了几百人的大型纺织厂,侄儿这个更大一些,但竞争却没有江南激烈,可以养得活这些流民。”
通过和这些流民的交流,徐晨发现他们可以说是失业了,而后他改变思路,想到了可以让流民变成工匠,给他们找一条出路。
而这段时间徐晨还真想了很多安置这些流民的产业,像挖煤矿,制造蜂窝煤,垄断整个米脂县的燃料市场,也给米脂县自然环境减轻一些压力,还有建设一个钢铁厂,等起义的时候正好变成兵工厂,还有想要带领这些流民屯垦,暗中练兵,囤积粮草。
但这些花费的钱财太多了,根本不是徐晨能承受的,最后他想到了纺织业,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竞争压力低,而且纺织厂赚的钱,他可以扩大生产,用纺织业赚的钱建设钢铁厂,屯田,修整水利设施。
最后他考察了米脂纺织业的现状,局面对他非常有利,米脂乃至整个陕西还处于男耕女织的小农社会状态当中,像江南地区那种几百人的纺织厂,在这里是没有的,因为小农经济没有被破坏,就没有条件出现这样的大型手工业纺织厂,而江南还是靠海外市场发展情况的。
而且徐晨还找到了新的蓝海市场,大明朝可能是棉,麻,丝绸等纺织业太发达,尤其是棉纺业,压制了羊毛纺织业的发展,总之徐晨在米脂没有看到过羊毛布,羊毛毯子,羊皮袄子倒是随处可见。
所以他的纺织厂可以纺羊毛线,而后教米脂百姓打毛衣,而此时大明处于小冰河时期,北方百姓天然需要廉价的保暖物品,她们可以购买几团毛线,为自己家人打造毛衣。
还可以纺织羊毛布,羊毛具有良好的保暖性、透气性和弹性。它通常用于制作衣物,如外套、大衣、裤子、裙子、衬衫等。
由于这个行业几乎没有人进入,徐晨在短时间内是没有竞争对手的,凭北方庞大的市场,养上千流民是绰绰有余的。
这几天徐晨已经在回忆珍妮纺纱车的图纸和视频,感谢Up主的科普,这么偏僻的视频他居然有印象。
东叔点头道:“汝在米脂也应当置办产业,不过晨哥儿最好考个功名,如此才好融入士林。”
徐晨点头,他知道这是东叔的好意,但他却不打算考科举,有这时间,他还不如多赚点钱,多练两个兵,为将来早做打算。
求收藏,求举荐票
第14章 ,知易行难
天启5年(1625),七月四日,米脂书铺后院。
徐晨几人异常忙碌,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事情,小小的院落成为了他们的研究室。
“砰砰砰”贺老六拿着锤子把一个手柄安装好,而后摇动手柄,摇动手柄流畅他才满意的点点头,而后他再拿去凿子去打造下一个零部件。而这个木架就是号称工业革命的开端,珍妮纺纱车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