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47节

  此事刻不容缓,最为紧要。即便审判张光等人的进度有所延迟,但务必先将那些大族的土地分发给百姓。但要让百姓知道,只要得到了土地,就有义务参军,并且在冬季接受为期三个月的军事训练。这是我们壮大力量的关键一步。”

  言罢,徐晨又将目光投向王二、贺老六、朱治、周晓珊四人,神色凝重地说:“你们肩负的军事任务同样艰巨。要在每一个村子都安排一名护卫队成员,由他们负责组织本村的军事训练。时间紧迫,我们必须在秋收之后,搭建起一套完整有效的军事体系,而后展开训练,这关乎着我们的未来与安危,切不可掉以轻心。”

  王二、贺老六、朱治、周晓珊四人神情肃穆,齐声应道:“我等定当全力以赴,完成使命!”

  徐晨微微点头,接着又道:“其二,便是收税,在整个米脂范围内,不论对方有无功名,每一亩田地都要征收三成的税,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啊!”刘永听闻此言,不禁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说道:“先生,如此一来,我们大同社怕是要将整个米脂的大族都彻底得罪光了呀。”

  徐晨神色淡然,目光坚定地回应道:“难道一直以来与我们作对的不是这些米脂大族吗?自大同社建立之初,我们定下的目标便是建立公天下。然而,如今米脂八成的田产都掌控在那些大族手中。倘若我们不想放弃这一目标,就必然会与他们产生冲突,得罪他们也是在所难免。”

  刘永仍试图劝说:“先生,我理解您的决心,但做事也需讲究时机啊。如此激进地推行这些举措,恐怕会引发大乱子,局面一旦失控,对我们十分不利。”

  徐晨神色严肃,目光扫视着在场的大同社成员,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们虽击败了河鱼堡的士兵,抓住了张光等人,但大同社面临的危机并未解除。说实话,当下大同社正处于成立以来最为危险的时刻。一旦朝廷认定我们是在谋反,派遣大军前来镇压,我们靠什么去抵抗?又能依靠谁来抵抗?”

  徐晨的这番话,让在场众人的脸色瞬间凝重起来。的确,此刻的大同社就如同在钢丝上行走,稍有不慎,便会被视为叛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徐晨继续说道:“大家仔细想想,那些大族会支持我们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大同社创立至今,一直坚定支持我们的是谁?是米脂的普通百姓啊!米脂的大族作为大明的既得利益者,他们贪得无厌,无论我们如何争取,他们都不会站在我们这边。

  但米脂的百姓却截然不同,在大明现有的体系下,他们深受其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饿死的边缘,迫切渴望打破这沉重的枷锁。所以,他们天然就是我们的盟友。倘若我们不积极争取这些百姓,却一味顾及大族的利益,那便是连敌友都分不清。一个连敌友都无法分清的组织,又怎能长久生存,大同社必将走向灭亡。”

  刘永听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许久之后,他不得不承认,即便大同社不征收他家的税,以家族的立场和利益考量,也绝不可能站在大同社这边。如此看来,倒不如征收税款,用这些钱粮来争取米脂的普通百姓,让他们真心实意地支持大同社。

  甚至他深入想了想,发现大同社建立的这套体系当中,几乎没有大族的位置,朝廷要依靠大族,是因为皇权不下乡,县令他们需要大族来征缴税负。

  但大同社自己在村里就有夫子教导学生宣传卫生知识,上情下达通畅,他们可以组织起乡村的百姓。

  从这点而言,大族不但不是他们的盟友,反而是他们的敌人,没有大族的乡村,大同社威望是最高的,有大族,大同社的命令反而难以完全的施展,手脚不能完全施展的开。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刘永惊的一身冷汗,按这推论下去,大同社的势力越来越大,他的家族就会逐渐消亡。

  刘永暗道:“一定要让父亲带刘家转型,把资源投入到作坊的建设当中。”

  因为他发现对大同社有好感的就是那些有产业的大族。

  像孙家王家的砖窑厂,他们家布料坊,常家的造纸厂印刷厂,这些作坊都因为得到了大同社天量的订单,两年内不断扩张发展。

  徐晨见众人若有所思,接着又加重语气说道:“而且,这三成税可不止针对今年,我们要往后追溯,从天启五年、四年,一直查到天启元年。要让这些大族把这五年所缺的税全部补齐。”

  “这……这不好吧!”刘永听闻,顿时冷汗直流,心中暗忖,先生这是要彻底刨了大族的根基啊。

  徐晨面色冷峻,毫无妥协之意:“没什么不好的。米脂的百姓承受着五成、六成的重税长达上百年,他们不也顽强地生存下来了吗?

  如今我们只收三成税,而且仅仅后查五年,这些大族就叫苦连天,那只能说明他们根本没有资格继续在这世上作威作福。”

  他目光坚定,扫视众人后继续说道:“当下正是我们大同社威望最强盛的时候,也是米脂大族最为惧怕我们的时候。此时不趁着这大好时机把规矩定好,征收足够的钱粮,日后我们的处境只会更加艰难。

  这便是所谓的‘狭威自用’。我留下 300名护卫队成员给你们,关键时刻要用他们来镇压大族可能的反抗。要是大族没有足够的粮食完税,可以让他们用土地来抵税,也可以先欠着,但土地必须先归我们使用。毕竟,我们正需要大量的田地来养兵,扩充实力。”

  连徐晨也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抗旱社下属的村子当中,最支持大同社的是当初均田的五个村子,在这个时代,府兵制是争霸天下最好的利器,田地是最能调动农户积极性的东西。

  虽然大明王朝内部非常腐朽,只要大同社没有正式起义,说不定他们还能蒙混过关。但徐晨却也不能心存侥幸。而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在战斗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只有武器装备和信仰来加成了。

  天启六年(公元 1626年)九月十九日。

  在妥善安排好米脂县的诸多事务后,徐晨带领着 200名护卫队成员,快马加鞭地赶到了河鱼堡。

  一到河鱼堡,陈子昂便立刻迎上前去,引领着徐晨前往参观河鱼堡的钱库。当钱库的大门缓缓打开,一股陈旧却又带着财富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

  徐晨踏入其中,眼前的景象让他着实吃了一惊。只见库内密密麻麻地堆满了各种财物,那些铜钱、布料、银子以及金子,堆积如山。即便是米脂首富刘家的家产,与之相比也远远不及。

  陈子昂恭敬地向徐晨介绍道:“先生,经仔细估算,这个钱库里的铜钱、布料、银子和金子,总计价值 36万余两。此外,还有 32000石粮食。只是当地军户已经三年没有领到俸禄,生活艰难,几乎家家都面临断炊的困境。所以,昨日我自作主张,给每户军户发放了五石粮食,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说着,陈子昂将他们之前两次会议的纪要呈递给徐晨。

  徐晨接过纪要,认真地翻阅着,脸上渐渐浮现出满意的笑容。他伸手拍了拍陈子昂的肩膀,由衷地称赞道:“做得好啊!”徐晨并非封建君王那般狭隘,他不会觉得陈子昂的举动是在侵害自己的权力。相反,看到陈子昂他们如此积极主动且富有主见,他心里满是欣慰。在他心中,大同事业正需要这样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即便日后自己不幸在战斗中牺牲,他也坚信大同社最终能够取代那野猪皮,夺得天下。

  徐晨环顾着满屋子的金银珠宝,眼神中流露出一丝嘲讽,感慨道:“河鱼堡的军户忍饥挨饿,但赵宝国却有几十万的家产,河鱼堡军户们最大的敌人,哪里是什么蒙古人?分明是这贪婪无度、全然不顾百姓死活的赵家,是整个榆林卫那些贪婪、卑鄙、无耻又无情的将门啊!”

  陈子昂微微点头,接着问道:“先生,那依您看,我等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呢?”

  徐晨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缓缓说道:“河鱼堡的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它不仅是我们大同社稳固的后方,更是我们购买羊毛原材料的关键通道。虽说此次占领有些意外,但既然已经拿下,就绝不能轻易放弃。”

  他顿了顿,目光坚定地继续说道:“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给河鱼堡的士兵发放他们应得的粮饷。还有这里的土地,按照 50亩一份,重新分配给所有士兵。士兵分到哪块土地,哪块土地产出的粮食就归他们所有。如此一来,连秋收的问题也一并解决了。”

  陈子昂听闻,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说道:“先生此谋甚妙!如此这般,河鱼堡士兵的心必然会全部归附我大同社。”

  徐晨微微颔首,神色庄重地说:“这便是所谓‘天授不予,反受其咎’。上天赐予我们这样的机会,若不牢牢把握,必将遭受其害。”

  没占领河鱼堡也就罢了,如今既然已经掌控此地,徐晨不仅不打算放弃,反而决心将这里打造成大同社最坚固的后方堡垒。对于十万大军,徐晨或许还会有所忌惮,但面对那些不过一万之数的封建家丁,他心中倒是没有太多担忧。

  想到此处,徐晨指着那一堆堆的黄金白银,果断地说道:“这些金银财宝,对于我们所追求的事业而言,并无实际用处。从今天起,立刻联络各方的商队,将这些金银全部换成我们大同社急需的东西,比如牛马、粮食、盔甲、火枪以及火药等等。”

  陈子昂连连点头,笑道:“先生所言极是。我们所经营的乃是成就帝王之业的宏图伟业,金银在我们眼中,确实如同废铁一般,既不能充饥,也无法在战斗中发挥作用。某这就去张贴告示,告知全军,明日便发放粮饷。”说罢,陈子昂带着坚定的神情,快步离去,准备去落实徐晨的各项指令。

  河鱼堡的告示栏前,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满了河鱼堡的士兵,张献忠也在人群之中。徐晨带着 200多人抵达河鱼堡的消息,早已在士兵们之间传开,大家都知道,大同社真正能主事的人来了,他们迫切地想获取第一手信息。

  张献忠挤到告示栏前,目光落在上面的几行大字上,随后缓缓念出声来:“天启六年九月二十日,全军校场集合,发积欠的粮饷。”这短短几个字从他口中念出,四周瞬间陷入一片死寂。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地看着张献忠。

  在这些士兵的认知里,大同社即便赏赐他们几两银子,那都算是前所未有的丰厚待遇了。毕竟,他们这一仗打得实在太过轻松,整个河鱼堡当时几乎没什么抵抗。

  “这上面写的是真的?”人群中有人忍不住小声嘀咕,即便平日里把大同社夸得再仁义的人,此刻也不敢相信,大同社居然会把朝廷拖欠他们三年的粮饷全部补全。

  张献忠皱了皱眉头,肯定地说道:“这都明明白白写出来了,难道还能有假?而且 20号就是明天,等明天去了校场,不就知道真假了。”

  “大同社社长真乃仁义无双啊!”这个夜晚,许多人都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满心都期待着明天的到来。

第103章 ,河鱼堡军户归心

  天启六年(公元 1626年)九月二十日。

  阳光洒在河鱼堡的校场上。徐晨端坐在校场的高台上,他身后的护卫队成员身姿挺拔,神情沉稳,如同一棵棵苍松,整齐地分布在四周,维持着现场的秩序。

  此时的河鱼堡,原本的军官已被大同社清理一空,再加上士兵们都满心激动地等待着发粮饷,现场一片乱糟糟的景象。

  徐晨站起身来,声音洪亮地说道:“所有人都按百户队列站好!等会儿按照花名册点名,点到谁,谁就大喊一声‘到’,然后上台来领钱。都听明白了吗?”

  “懂了!”士兵们齐声回应,声音中透着兴奋与期待。

  “好,现在赶紧排好队列,瞧瞧你们这乱糟糟的样子,成何体统!”徐晨的话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士兵们立刻行动起来,以百户为单位,迅速排列整齐。没过多久,一支整齐有序的队伍便出现在校场上。

  河鱼堡因为拿下来比较完好,所以士兵的花名册,田籍等数据保持的非常好,这给大同社掌握当地的情况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徐晨拿起花名册,目光扫视一眼,念道:“吴大头!”

  “到!”一个身形略显佝偻的汉子,带着几分慌张从队列中跑上台来。

  徐晨看着他,温和地说道:“朝廷欠你 29个月的军饷,我就给你算三年整,一月一两银子共36两,再加上 4两利息,一共给你 40两。来,先在花名册上把你大名签上,然后去领钱。”

  “俺……俺不会写字。”吴大头有些局促地挠挠头。

  “那就按手印。”徐晨微笑着说道。

  吴大头赶忙在花名册上用力按上了自己的手印,随后转身走向另一边。那里摆放着许多木箱,箱内装满了白花花的银子,白银旁边还有几十麻袋的铜钱。如此多的钱财,让吴大头心跳陡然加速,这可是他们平日里做梦都不敢想的场景啊。

  为了保护这些钱财,上百护卫队成员手持寒光凛冽的火枪,警惕地守护在此。吴大头看到那火枪,不禁想起两天前的那场战斗,心中一阵后怕,吓得他不敢再多看护卫队一眼。

  士兵们从木箱中拿出三个 10锭的银子递给吴大头,接着又拿出一杆秤,吊起一个布袋,布袋里面都是各式的铜钱。

  算账的陈子昂说道:“我们米脂一两银子兑换千文钱,一贯铜钱 6斤三两,10贯就是 63斤,你看看,只多不少。”由于大同社没有那么多时间把钱串起来,便采用了这种最简单的称量方式发钱。

  “俺信得过先生。”吴大头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从小到大,他还从未见过这么多钱。

  当吴大头怀揣着一小袋子银子,背着大袋铜钱走下台时,全场瞬间爆发出一阵欢呼。

  所有的士兵都激动不已,因为吴大头能拿到钱,那就意味着他们也都能拿到。40两银子,对他们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能买 10头牛,能置 10亩地,足以改变他们一家人的命运。

  “安静!再有嘈杂者,一律最后领钱!在队列里东张西望、胡乱走动的,也一律最后领钱!”徐晨的声音再次响起,带着威严与震慑。

  队列里瞬间安静下来,谁都不想因为一点小错而最后领钱。

  “胡斌!”“到!”

  “黄义!”“到!”

  ……

  就这样,一个个士兵依次上台,领走属于自己的 40两银子,又带着满心的欢喜与激动走下台去。

  “张献忠!”徐晨念到这个名字时,微微一愣,脑海中闪过“大西皇帝”的名号,应该就是他吧?

  张献忠听到自己的名字,快步走上台来,利落地签了名、按了手印。拿到自己的俸禄后,他双手抱拳,恭敬地说道:“多谢先生!”

  他捧着手中白花花的银子,抬头看向坐在高台上的徐晨。或许是太阳光太过耀眼的缘故,他竟觉得徐晨周身仿佛散发着一种令人无法忽视的光芒,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王霸之气?

  他一直以为,那种所谓的王霸之气不过是话本里随意编造的内容,可今天,亲眼看到徐晨如此面不改色地将 4万多两银子散发出去,他有生以来第一次对一个人打从心底里感到服气。

  张献忠郑重地将银子收好,而后对着徐晨“扑通”一声跪下,磕头跪拜道:“俺愿意为先生赴汤蹈火,万死不辞!求先生收留俺老张!”

  徐晨微微一愣,旋即脸上浮现出温和的笑意道:“此事好说。你先加入抗旱社,经过一年时间的考察。在这一年里,你若能深入了解并真心认同我大同社的理念,且愿意全心全意、身体力行地去实践,届时,我自会介绍你加入大同社。”

  有个历史名人投靠自己,徐晨心情大好。

  “俺会努力达到先生的要求。”张献忠赶忙躬身致谢,虽然和他期待的不一样,但好歹是个好的开始吧。能被先生介绍入社,他应该可以成为大同社重要成员,只要给他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张献忠认为自己不会弱于人。

  就这样,补发粮饷的事宜持续了半日之久。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士兵们一个接一个地领取到了他们应得的那份粮饷。每一个领到粮饷的士兵,眼中都闪烁着复杂的光芒,长久拖欠粮饷的居然以这样的方式得到了,此时他们对大同社,对徐晨感激无比。

  待所有士兵都领取完毕,徐晨站在高台之上,声音洪亮地说道:“今日,大家先把粮饷拿回家安置好。明日,都再回到这校场。届时,我们便着手将河鱼堡的土地重新分配一番,让大家拿回本就属于你们的土地!”

  此言一出,原本还带着些许嘈杂的校场瞬间陷入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像是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震住了,一时之间,竟无人言语。

  过了好半晌,一个士兵才带着略微颤抖的口吻,满是难以置信地问道:“您……您真要分土地给我们?”

  徐晨目光坚定地环顾四周,语气沉稳有力:“没错,一户50亩!这土地本就是你们用汗水和鲜血守护的,本就该属于你们。

  这分地之事刻不容缓,田里的麦子可不会等人。一旦确定哪个人分到哪块土地,那土地上的麦子自然也归你们所有。秋收迫在眉睫,大家早一日分完田,就能早一日收割麦子,莫要误了农时!”

  “先生万岁!”

  “先生万岁!”

  刹那间,校场爆发出如雷般的欢呼。士兵们的情绪被彻底点燃,欢呼声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对于他们来说,40两银子虽不是小数目,可与这50亩土地相比,实在是远远不及。银子总有花完的一天,但这50亩土地,却如同家族延续的根基,能让他们的子孙后代衣食无忧,延续百年的生计。

  台下的张献忠对着身旁的小弟们感慨道:“俺老张活了大半辈子,还从未真正服过什么人。可今日,对大同社的这位徐先生,俺是彻彻底底地心服口服。几万两银子,人家说散就散;价值几十万的土地,也是说分就分。这般气魄,这样的胸襟,再看看榆林卫那些所谓的将门,整日里蝇营狗苟,简直云泥之别。依俺看,这位徐先生必定是能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俺老张决定了,从此追随他,说不定还能搏个封妻荫子的前程!”

  “俺们自然是追随大哥您的!”刘祥毫不犹豫地回应道,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忠诚。

  艾进忠也跟着笑道:“嘿,这次不仅发了40两银子,还能分到价值200两银子的土地。俺以前从没想过,自己这条烂命居然能这么值钱。这时候不把命卖给徐先生,难道还卖给那连粮饷都克扣不发的朝廷?大哥您跟着徐先生,俺就紧紧跟在大哥身后,咱们一起努力,争取封妻荫子!”

  接下来的几天,徐晨带着大同社的成员们,在河鱼堡四周忙碌地划分着田地。整个过程竟出人意料地顺利。

  原本河鱼堡八成的土地都掌握在赵宝国以及那些百户和他们家丁手中,而余下不到两成的土地才归属于那些军户。平日里,这些军户为了生计,大多还不得不佃种赵宝国等军官的土地,勉强维持生活。

  如今,一下子多出近5万亩土地可供分配,这对于军户们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惊喜。平日里那些因为生活琐事产生的小矛盾,此刻在这巨大的利益面前,都变得微不足道。大家一门心思都扑在如何尽快得到属于自己的土地和土地上即将成熟的麦子上。

首节 上一节 47/2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