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3节

  而此时的大明处于军事动荡当中,辽东的女真人叛乱越发壮大,明军屡战屡败,今年开春努尔哈赤占据旅顺,正式把大明的势力打出来辽东。

  东南地区郑之龙,刘香彩海盗作乱尚未平息,西南奢安之乱愈演愈烈。太多的文人高官成为督师是督战战场,有不少人战死沙场或者战败被朝廷斩杀,仕林圈当中军事知识前所未有的重视。

  在高家寨的徐晨不知道,一部英雄记关羽篇,让他现象级的文人,在士林积累了庞大的名声。

  当然对现在的徐晨来说,三部书的稿费就超过了2000两,以大明粮价来计算的话,这笔钱相当于后世200万,而且未来的稿费还会越来越多,同时也是因为有底气了,徐晨也放松下来。

  本来他和东叔说要开英雄记诸葛亮篇,东叔听了眼前一亮。诸葛亮在大明的名声不下来关羽,尤其是在仕林当中,诸葛亮的名声还在关羽之上,而小说的主要市场还是以读书人为主,只要徐晨能维持关羽篇的水准,这个诸葛亮篇火爆程度不会输给关羽篇多少,他都想到了主要的销售市场放在蜀中,蜀中富裕,是一个比山西还要庞大的市场。

  但徐晨这一放松小说只写了不到一半!

第7章 ,悄然而来的旱灾

  小五是一个死心眼的青年,为了防止徐晨偷懒,他还真监督徐晨写了一天的稿子,当然这是徐晨的感觉。

  实际上小五把自己定位是徐晨的书童,他帮助研墨,递纸,收拢文稿,甚至还帮助徐晨做饭,打扫卫生,喂家禽,总之他帮助徐晨解决一切影响写作的事情,

  这让徐晨效率飙升,一日就写了一万字,不过傍晚之后,小五还是骑着毛驴回去了,这让徐晨松口气,这样被人监督写稿真不是一个好的感受,紧迫感太强了,让他有种再当牛马的感觉,而且他也不习惯有人这样服侍自己。

  但徐晨却没有想到,第二日小五又骑着毛驴来高家寨了,而且这次他还早了一个时辰,小五倒也没有打扰他,而是先帮徐晨喂鸡,把院子打扫一遍,连烧火做饭的事情也接过去了,这徐晨也不好意思自己趴床上,只能被迫每天在太阳出来后起床。

  “小五,你这里每天来高家寨,书铺的生意不用管了吗?”

  小五道:“掌柜说了,您写稿这件事情就是俺们书铺最大的事情。”

  “每天这么晚回去,你不担心遇到野兽土匪?要不你每天酉时前走,太晚走,我也不放心。”

  小五拍了拍自己的腰道:“掌柜给俺红毛夷的火枪防身,等闲人近不了身,哪怕是夜里也不用担心。”

  这一下让徐晨来了兴趣了,他兴致勃勃道:“把你防身的火枪给我看看。”

  小五迟疑了一下,从自己的袖子内拿出一把很是复古风的短枪。

  徐晨兴致勃勃道:“这还是一把燧发枪。”

  他按了一下扳机。

  “噗!”

  小五心疼道:“您小心点,这支枪可要12两银子,弄坏了,俺可赔不起。”

  “坏了我赔。”徐晨发现这把燧发枪枪膛内没有膛线,就是火绳枪加了激发装置,省下了点火的时间,不过这算是半开放机构,拿到眼前瞄准,只怕眼睛都要被火药闪瞎,东叔被洋鬼子给骗了,拿一个1.5两的火绳枪改造了一下,居然翻7-8倍的价格。

  玩了几分钟之后,他把火枪递给小五,而后说道:“能不能请东叔也给我代购一把这样的燧发短枪,这世道越来越乱了,我想要购买一把火枪防身。”

  徐晨来到这个世界就想要购买一把火枪防身,但明朝对武器管控的是很严格的,火枪更是如此,私藏武器最低都是要打八十大板。

  但对于士绅这种统治阶级来说,购买火枪火炮就算不得什么事情了,必要的时候他们甚至能组建乡勇民团。

  小五道:“俺要回去问问掌柜。”

  第二日小五就给徐晨带来一把全新的燧发短枪道:“这是掌柜让俺带来的,说是送给您的。”

  徐晨兴致勃勃接过燧发短枪道:“那我就不客气了。”

  其他东西他还会推辞,但火枪在关键时刻真可以救命的,是他现在最需要的东西。

  不过拿人手短,接下来的时间即便小五不催,徐晨也在奋力写稿子,有时候甚至通宵达旦,连爱睡的懒觉也不睡了,早早的起来,在小五过来之前就能写下上千字稿子。

  毕竟他只是把自己脑海当中的东西搬运出来,不需要思考,只是毛笔字写的太慢了,限制了他写作的速度。

  就这样连赶了十日,《英雄记武侯篇》完成。

  但在徐晨赶稿子的这段时间,高家寨村民脸色却变得越来越难看了,这一个月白天的气温越来越高,但却没有下雨,甚至连小雨都没有,村口的小溪水量已经减少了一半了,无数小鱼在水坑当中跳跃,村里的小孩欢呼的把这些鱼抓起来,然后插上木棒烧烤。

  但村里的大人脸色却是一日比一日难看,这连七月都没有到,水位就下降了这么多,到了八月眼前的这条小溪会彻底干枯,到时候他们用什么来浇地?

  所有人都明白一场大旱就在眼前了,大家都在拼命救庄稼,但却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田地被炽热的太阳烤干。

  有村民甚至绝望了,干脆不救田,一日只吃一顿稀粥,减少全家减少活动,想要靠这样的方式硬抗过这场旱灾。

  徐晨是整个高家寨,甚至是整个米脂县最后一个意识到旱灾的人。毕竟后世他是一个城里娃,旱灾对他来说是很遥远的事情。

  在城市除非是太热,要不然对他来说,不下雨的天就是好天气,很多时候他都是看新闻才意识到自己家乡已经干旱大半年了。当他看到田地蔫巴巴的麦苗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

  “这是怎么回事,不是说崇祯元年,米脂才闹旱灾,这还差两年时间。”徐晨难以理解眼前的情况了,他查到的资料明明没有记录几年有旱灾。

  天启五年(1625)六月,延安大风雪三月,济南飞蝗蔽天,秋禾荡尽。是年大饥,致人相食。

  徐晨脑海当中好几个数据都说延安六月飞雪,但他看着挂的高高的太阳和看不到一片云彩的天空。

  “网上的数据也骗人,现在外面的温度最起码有30多度,你说延安六月飞雪,你当这是演《后天》。”

  这个时候徐晨才意识到自己也被脑海当中的数据欺骗了,原来天启五年米脂就闹旱灾了,只是拖到了崇祯元年,农户的存粮都吃光了,外面的野菜,草根,树皮这些能吃的也被挖光了,农户活不下去了,这才在崇祯元年爆发了,摧毁大明的农民起义。

  高家寨可以说是他在这个世界的故乡,他不能看着这些村民就这样饿死,徐晨当即找到在踩水龙车的村长,他和土根两人共同用力,但只有很少的水能到水渠当中。

  徐晨走过去道:“这样没用的,到八月,清溪河肯定会干枯。”

  村长脸色严肃道:“即便吃了饭也会饿,那你是不是不吃饭,现在虽然干旱,到了8月说不定会来雨,但如果麦苗死,雨来了也没用。”

  徐晨道:“要打井,这是村里唯一的出路。”

  即便后世,遇到旱灾,北方的农田在基本上就是靠地下水来维持了,这个时代没有工业化,即便是北方地下水的水位也比较浅。

第8章 ,流民

  听到徐晨的话,村长摇摇头走开了,自己也是昏了头了,居然听徐晨这个没下过地的人胡说八道。

  土根小声道:“哥哥哎,打一口井就要七八两,有的花费还更高,但能浇灌十几亩地都是多的,村里有3000多亩地,这要打多少井才能浇的完,有这个钱还不如买粮食,想办法扛过这次旱灾。”

  徐晨听到也挠挠头,这个时代打一口井的成本这么高吗?出水量也太小了。我怎么记得压水井那个水是不断绝的,小时候累哭了也没等到没水。

  很快他反应过来了,双方说的就根本不是一回事,他说的是压水井,村长他们听到的却是村里的那种老井。

  于是他说道:“知道蜀中的自贡吗,当地的盐丁为了能出卤水,弄出来一种可以深入地下500丈的井,我说的就是这种井,直接打到水脉上,让水喷出来灌溉土地,这样的一口井应该可以浇个几十上百亩地吧?”

  徐晨也不敢确定,因为即便是压水井也是很久以前的记忆了。

  土根苦笑道:“人家那是盐井,打出一口就是金矿,这种井我们哪里用得起。”

  徐晨道:“算了,和你说不清楚,等我打出一口井的时候,你就会知道这种压水井的好处了。”

  天启5年(1625),六月二十七日。

  徐晨带着最后的手稿和小五一起踏上了去米脂县的方向。

  这一路看到的景象让徐晨忧心忡忡,道路两旁的田地当中,都是忙碌挑水的农户,此时他们全家老小竭尽全力的想要保住自己的口粮。

  道路两旁也时不时出现如同乞丐一般的流民,他们步履蹒跚的向着米脂县方向走过去。

  眼前的这一幕让徐晨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饿殍遍地,人尽相食,这些文字记录的历史,第一次形成画面冲击着徐晨脑海。

  他本想给点钱给这些流民,但却被小五阻止。

  “徐爷,您心善想要救他们一次,但米脂县城外流民的数量已经破千了,您救不过来。被这些流民知道您身上有钱,只怕我们回不到县城。您真想救人也有办法。县令联合城里的老爷们,筹集了五百石麦子,就在城东搭个施粥的铺子,您可以买点小麦去城东施粥。”

  这么快就有上千流民,徐晨更加担忧了,每个流民都是一颗火星,当他们汇集到千千万万的时候,就会引爆整个大明。

  小五反而没有太太的危机感了,他从小就生活在这种环境当中,灾年他遇到太多了,陕西一向是一年丰收一年在中间有两三个平年。

  这些流民只要挖野菜,啃树皮的,挨过几个月就好,只要旱灾过去了,他们自然会回到自己老家去。

  他自然想不到陕西的干旱会一年接着一年,最后干旱最严重的那一年,整个北方粮食减产一半。

  徐晨问小五道:“米脂县粮食的价格如何?”

  小五道:“去年的收成不好,粮食价格本就偏高,今年又闹了旱灾,麦粉的价格已经涨三成,一石麦粉要一两三,小麦也要九钱银子。”

  不妙呀,夏收才过去了不到两个月时间就涨了三成多的粮价,再过段时间只怕有钱都买不到粮食啊,要想办法屯粮,把高家寨武装起来。

  高家寨距离米脂县并不算太远,两人走了不到一个时辰,就看到了米脂县城墙。米脂县的城墙不高,比后世的一层楼稍微高一点,大概也就是4m多的样子,县城内部的面积也不算大,也就是几条街道,几个巷子,用这个世界的词来说,标准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现在的米脂县并不算出名,是大明上千个县城当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县,甚至都可以说是比较贫困,直到几十年后,出了一个大西皇帝才变得天下闻名。

  米脂县东门已经被封锁,徐晨和小五是从南门进入。

  城外的旱灾并没有太影响到米脂县城内,小商小贩依旧在热情的叫卖自己的货物,县城的居民依旧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并没有太大的恐慌心理,在他们看来,米脂县高高的城墙足够阻挡一切灾民。

  变化最大的可能是街道上的乞丐多了一些,卖身葬父,或者是为了口饭吃,卖身为奴的人多了一些。

  没多久,两人来到米脂书铺前。

  东叔看到徐晨和他手中的书稿激动道:“让老夫先睹为快。”

  武侯篇主要讲5次北伐的事,东叔已经看完了前4次北伐了,最后一章讲的是秋风五丈原,即便东叔已经知道结局了,但还是想先睹为快。

  说完东叔就看起书稿,没多久东叔就双目通红眼,眼泪直流,可惜道:“悠悠苍天,何薄于我,上苍终究不给武侯机会。”

  在叹息武侯之余,也在为自己叹息,东叔也是个读书人,还考上了秀才的功名,但后面他连考了十余次,却没有中举,反而把他的心气给打没了,连考场都不敢进了。

  年轻时期他也是有名的神童,也有像武侯一样平天下的政治抱负,想要遇名主而仕,想要齐家治国平天下,但却被科举拦住了,连官场都进不去。满腔的抱负只能压抑在心中,也就是家族有钱,让他还有个书铺可以养老。

  半天之后东叔才反应过来笑道:“让贤侄看笑话了。”

  徐晨道“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东叔你这是名士风流。”

  东叔笑道:“老夫算得了什么名士,在整个米脂县,也只有贤侄算名士。”

  “英雄记武侯篇质量不输给关羽篇,定可以引起整个陕西纸贵。”

  而后东叔端出四个50两的银锭道:“这是武侯篇的定金。”

  徐晨推了回去道:“是200两,其中五十两请东叔购买一些麦子,小侄要在米脂东城门施粥。

  余下的150两,我想东叔帮我找三种作物,分别是土豆,红薯,玉米,我以五十两的价格,每种粮食收购一石。”

  “土豆,红薯,玉米?”东叔满脸怪异,他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三种作物。

  这三种作物传到大明已经有好些年头了,只可惜大明朝廷不重视,根本就没想过要推广它们。

  不能说上苍没有给大明机会,但这些机会都像雨点一般被大明躲过。

第9章 ,想当然了,大明不缺技术,缺市场

  徐晨叉手作揖道:“此三种嘉禾皆自海藩佛郎机舶来。”

  东叔捻须蹙眉道:“你所言土豆,红薯,玉米诸物,老夫从未耳闻,我大明幅员二京十三省,疆域何啻万里?贤侄欲使老朽效精卫衔木,穷搜天下乎?“言罢以手叩桌,青瓷盏中龙井泛起涟漪。

  徐晨道:“侄儿知道这三种作物在京师和天津卫都有种植,听说这两年礼部徐侍郎在天津卫屯垦种植的土豆和红薯,还请东叔您重视,这三种作物,耐干旱,产量大,不挑剔,是救陕西与水火的神种。”

  徐晨自袖中取出图卷,但见薯蓣藤蔓、玉蜀黍穗首皆纤毫毕现,旁注小楷详述节气墒情。

首节 上一节 3/2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