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50节

  这座府邸曾经是李家的百年老宅,如今却充满了血腥和恐怖的气息。府邸的大门敞开着,门槛上流淌着暗红色的鲜血,仿佛一条蜿蜒的毒蛇。院子里,一大群穿着破败的朝鲜人横七竖八地倒在地上,男女老幼都有。他们的脸上充满了痛苦和恐惧,鲜血染红了他们的衣衫,也染红了整个院子的土地。

  宁完我小心翼翼地走进院子,每走一步,都能听到脚下传来的“咯吱”声,那是鲜血和泥土混合的声音。当他走到大厅时,终于看到了李玉。

  李玉此时就像经历了一场死战一般,整个人披头散发,浑身沾满了鲜血,手中矗立着一把宝剑。那把宝剑已经被砍得变形,剑身上还残留着敌人的血迹。李玉看到宁完我,咧嘴一笑,露出一口带血的牙齿,说道:“让公甫兄见笑了。”

  他这一笑,反而把宁完我吓了一跳,生怕李玉突然跳起来,拿起长剑把他也一剑刺死。

  李玉看着这充满鲜血的府邸,眼神中露出一丝怀念。他缓缓说道:“这是我李家的百年老宅,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大同社蛮横不讲理,张献忠那家伙把我赶了出来。但谁让他是天朝的将军,我也只能认了。

  可我怎么也没想到,他会把我的宅院送给朝鲜的贱民。我可是太祖皇帝的十玄孙,这些贱民怎么敢住进这里!”

  宁完我强忍着心中的恐惧,说道:“豫亲王下令了,只要你能弄到50万石粮食,这座富宁城就归你了。”

  李玉听到这话,露出带血的笑容道:“这些贱民已经有两年没交税了50万石粮食不算多,他们拿得出来。我保证一个月内把50万石粮食交给豫亲王。”

  宁完我惶恐地离开了这里。但他刚走出院子,就发现这个院子突然着火了。熊熊的火焰迅速蔓延,吞噬着这座曾经辉煌的府邸。

  宁完我站在远处,看着那冲天的火光,不断摇头,心中暗自叹息道:“简直就是个疯子,这世道越来越不好混了,我的出路又在哪里?”

  在富宁城的其他角落,两班大臣的朝鲜伪军正在四处烧杀抢掠,他们急切的想要报仇,发泄这两年的仇。整个城市弥漫着一股刺鼻的硝烟味和血腥味,哭声、喊声、惨叫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人间地狱。

  咸镜道,孤山村。

  村里原本的地主崔烈带着几十个朝鲜伪军包围了村子,然后把村里人全部赶到晾晒场。

  崔烈看到惶恐的村民笑道:“你们没想到吧,我崔烈又回来了,敢要我的地,老爷要你们好看。”

  “崔爷,俺知道这片地真正能做主的就是您,我们知道这些人都把粮食藏在哪。”当即就有些狗腿就出卖了这些村民。

  崔烈笑道:“好,去给老爷把那些粮食全部搬出来。”

  没多久,这些狗腿子把村民的粮食,布匹还有各种奖励的鱼肉,大同社发的铁质农具全部搬出来,他越看这些怒火越盛。

  没想到他离开村子之后,这些泥腿子反而翻身,日子越过越好了,不但有了这么多粮食,还有布匹,肉。这些原本就是他的财产。

  想到这里他越来越生气,“啪啪啪!”不断用鞭子鞭打着晾晒场的村民,村民的哀嚎声才能平复他的怒气,让他心情舒畅。

  “咻!”一支弩箭射中崔烈的咽喉,崔烈惊愕的看着抖动的箭羽,而后肥硕的身躯轰然倒地。

  “咻咻咻!”弩箭不断射过来,崔烈带来的伪军抵抗了一会儿,发现自己这边死的人越来越多,直接崩溃逃出了村子。

  这个时候救他们的人出现,原来就是在富宁参军的崔勇等人,这些人当即冲向了自己的亲人。

  崔勇道:“父亲,母亲,你们没事吧?”

  村长惶恐问道:“怎么回事,崔烈他们是从哪里跑过来的?”

  崔勇恶狠狠道:“他们投靠了女真人,成为了成为了女真人的奸细,就是他们打开了城门,让女真人杀进了富宁城,俺们拼死抵抗,还是被女真人杀散了。”

  “女真人又来了!”村民们一阵惶恐,这几十年他们最害怕的就是女真人,他们几乎每隔几年就要入侵朝鲜一次,每一次都是杀的朝鲜血流成河。

  崔勇道:“乡亲们不用担心,我们有大同军保护,张都督一定会来歼灭这些贼寇。我们先南下,躲避女真人兵锋。”

  说完崔勇他们就指挥着村民,收拾逃难的家当,而后向着南方逃命。

  而这一路上他们看到不少原本和他们关系亲密的村落,烟尘直冲云霄,在几里之外也能看到火红的火光,整个村落被烧成了一片白地,逃难的百姓都露出仇恨的目光,他们没想到这些地主会这么狠,一条活路都不给他们留。

  这个场景在整个咸镜道到处都是,两班大臣迫不及待的想用杀戮,重新建立自己的威严,让当地的百姓不敢反抗他们。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十月二十七日。

  寒风凛冽,汉城的天空阴沉沉的,压抑的氛围笼罩着朝鲜王宫。

  张献忠身披沉重的铠甲,铠甲上的铁片在寒风中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他全副武装,腰间的佩剑剑柄上雕刻着狰狞的兽头,散发着一股肃杀之气。

  他带着十几个亲卫,步伐有力踏在石板路上,脚步声回荡在寂静的宫殿外。

  来到景福宫大门前,张献忠眉头紧皱,眼中满是愤怒,一脚狠狠踹开了那扇厚重的大门,“哐当”一声,大门重重地撞在墙上。

  宫殿内,朝鲜王李倧正坐在王座上,脸色苍白如纸。看到气势汹汹的张献忠,他吓得冷汗直流,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额头上的汗珠不断滚落,打湿了他的衣领。他连忙起身,双腿发软,差点跌坐在地上,勉强稳住身形后,战战兢兢地问道:“张将军找小王何事?”

  张献忠面色严肃,眼神犀利如刀,扫视着李倧道:“女真人进攻朝鲜,说是你这个朝鲜王被本将欺负了,要进京勤王。”

  李倧听到这话,额头上的汗更多了,像断了线的珠子一般。他赶紧上前几步,卑躬屈膝,讨好地说道:“张将军英明无比,应该可以看出这是女真人入侵我朝鲜的借口啊。我朝鲜好歹是文明之国,怎么会向这些未开化蛮子借兵。”

  张献忠冷哼一声,双手抱臂,质问道:“本将只看现实。你说你没请女真人,但你原本的臣子,却在助纣为虐,帮助女真人进攻朝鲜。他们在整个朝鲜宣扬,要打进汉城解救你这个朝鲜王,现在正在大肆招兵买马,这又作何解释?”

  李倧听了,脸上露出义正言辞的神情,他挺直了腰板道:“女真人是我朝鲜的死敌,这些大臣投靠女真人就是背叛我们朝鲜国。他们做出数典忘祖之事,就不是小王的臣子,更不是朝鲜人!小王对他们也是深恶痛绝!”

  张献忠点了点头,目光炯炯地盯着李倧,说道:“这些两班大臣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背叛了朝鲜,也背叛了你。应该判他们一个叛国罪。你马上写一封诏书,宣告整个朝鲜国,两班大臣背叛了朝鲜,任何朝鲜人都有责任诛杀这些叛徒。”

  李倧连忙点头哈腰,说道:“小王这就写诏书。”

  他匆匆走到书桌前,手忙脚乱地拿起毛笔,蘸了蘸墨水,手却不停地颤抖,半天都写不出一个完整的字。好不容易稳住心神,才开始一笔一划地书写诏书。

  张献忠看着李倧写完诏书,满意地点了点头,警告道:“这就好,朝鲜王,我希望你识时务点,不要在这关键时刻做出错误的选择。我天朝能救你,也能灭你们。如果行差踏错,这朝鲜王也未必需要你才能当。”

  李倧吓得连忙拱手,声音颤抖地说:“小王知道,定不会行差踏错。”

  当张献忠离开之后李倧才松了口气,他内心期盼女真人能打到汉城,把自己救出来。

  出了朝鲜皇宫之后,张献忠就召集自己所有的部下。

  尚可喜手指轻轻点在地图上那片蜿蜒的山脉处道:“诸位,这片地区就是女真人入侵的咸镜道。咸镜道内多山脉,山脉呈东北向西南走向,几乎将此地完全覆盖。”

  众人都围拢过来,眼睛紧紧盯着地图。尚可喜继续说道:“不过,山中有多条宽阔的山道,朝鲜国在此山脉当中建了城墙堡垒,以防御女真人。那些城墙高大厚实,堡垒坚固异常,其防御还算坚固,小股女真士兵难以突破。

  以往女真人进攻朝鲜,大多是从地势相对平缓的义州发起,可如今他们忌惮我辽东都护府的威慑,不敢再走老路。这次竟选择从宽甸地区越过图门江,在朝鲜叛徒的帮助下,攻破了富宁城。现在他们兵锋直指咸镜道治所咸兴城。”

  张献忠听了,一拳砸在桌子上怒道:“亏得俺老张花了这么多钱粮练兵,结果一点用都没有。这些窝囊废遇到女真人还是一触即溃,俺老张就没打过这么窝囊的仗。”

  尚可喜等人听了,脸上露出尴尬的神情,低着头,不敢直视张献忠的眼睛。这样的仗他们确实打了太多,所以听到张献忠这骂人的话,觉得也有点在骂他们自己。

  耿仲明赶紧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都督,朝鲜士兵本就战力不强,更不要说还有两班大臣在背后捅刀。现在仗打的这么差,和朝鲜的士兵关系不大。”

  尚可喜也接着说道:“都督,现在最重要的是重新把朝鲜士兵组织起来。咸镜道山脉众多,利守不利攻。这些朝鲜士兵只要有一个指挥核心,不会像现在这样一触即溃。”

  张献忠听了,沉思片刻,说道:“耿仲明,你带一团人马去咸兴城。如果城池没沦陷,你就在咸兴城当中阻击女真人;如果城池沦陷,你自选一个险要之地,收拢溃兵,阻击女真人。”

  耿仲明抱拳行礼,大声说道:“遵命!”

  而后张献忠继续命令道:“命令朝鲜八道的所有民兵集合,让他们准备阻击女真人。练了一年多的兵,是时候检验这些士兵的战斗力。”

  尚可喜想了想,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说道:“都督,这一年多来,皇太极全力收缩在沈阳城,我等难以抓住重创他们的机会。这次女真人入侵朝鲜倒是一个好机会。要是把多铎的正白旗包围,皇太极能损失得起一旗人马?”

  张献忠问道:“你是想围点打援?”

  尚可喜笑道:“在辽东平原上女真人骑兵战斗力还是非常可观,但如果去了山区,女真骑兵的实力会削减一半。在朝鲜歼灭女真人主力,辽东则唾手可复。”

  张献忠皱起眉头,犹豫道:“这就不是打小仗,我是要准备和女真人打决战,但元首说过,暂时以削弱围困女真人为主。”

  尚可喜急切地说道:“都督,经过了两年多的围困,女真人已经穷途末路了。此次他们入侵朝鲜,就是在垂死挣扎。属下以为此次就是歼灭女真人最好的时机,您应该主动向元首说明情况,抓住这次机遇。”

  张献忠沉思片刻,眼神逐渐坚定起来,说道:“本将这就上报给元首。”说罢,他转身走到书桌前,拿起纸笔,开始认真地书写给元首的报告。

第350章 ,争预算

  大同九年(公元1633年)十一月二日,京城。

  晴空万里,冬日的阳光让所有人人都暖烘烘的,京城的大街小巷当中都满的热闹的人群,经过大同社两年的治理,京城已经恢复的往昔的热闹,甚至变得更加繁华,大同社虽然清洗了京城的权贵,但却也在京城建立了钢铁厂,器械厂,纺织厂等作坊,京城服务权贵的工匠,现在为他们自己服务。

  京城终于有几分市民社会的模样了,尤其是天津卫开海,大同社又修建了一条天津卫联通京城的铁路,大量的西方海商也开始进入大同社的政治核心,京城的洋人变多,再加上西域的胡商,倒是让京城有几分万国来朝的景象。

  此时,京城的百姓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总理府上的预算会议上。今年北方大地被各种旱灾折磨得痛苦不堪,所有人都以为今年的田赋将会异常难看,粮食收成必然大打折扣。

  秋收之后,当统计数据摆在众人面前时,却让大家大吃一惊。数据比大家想象的要好看多了,尤其是南直隶(江北部分),一年间,增加了上千万石的粮食收成,冠绝整个大同社各个行省,今年大同社粮食增收大部分来源于此。

  除此之外,直隶、山东等地也都有小幅增长。在北方如此猛烈天灾的情况下,在大同社官员们的治理下,北方的粮食居然还有所增长,这无疑给了他们极大的信心。他们觉得天下再也没有更难的事情能拦住大同社前进的步伐了。

  大同社的成员们沉浸在粮食增长的喜悦之中,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然而这份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很快,一场激烈的冲突就因财政预算的分配而起。议事大厅里顿时火药味十足,争吵声此起彼伏。

  目前,大同社下属的各行省发展极其不均衡。关中地区,在大同社多年的精心治理下,这里的农业和工业都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关中的水浇地超过了1500万亩,是整个北方最多的地区,几乎可以是其他行省之和,这也是关中在北方旱灾连连的情况下,粮食产能还能不断增长的原因,只是今年的蝗灾打了关中一个措手不及。但经过一年的治蝗,关中有信心明年粮食产能还能继续增加。

  而在工业方面,关中工厂林立,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布匹的产能一年比一年高涨,一匹匹精美的布料从纺织机上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钢铁、水泥、煤炭等产业也不甘落后,每年以增长两成的效率快速增加。农业和工业的快速发展让陕西行省税收冠绝整个北方,成为大同社最重要的经济重镇。

  在这次预算会上,陕西巡抚黄松年站了起来,郑重地提出了关中轨道发展5年计划道:“各位同仁,为了进一步提升关中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强与各地的联系,我们关中想要在5年内修建三千里的轨道,联通关中各府,形成一条高效的物流网络。这样一来,关中的物资就能更快速地支援到全国各地,为大同社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然而,黄松年的话音刚落,就遭到了其他巡抚的围攻。

  河南巡抚陈子昂第一个站了出来,不满道:“黄巡抚,现在多少地方连一条轨道还没有,交通极为不便。你现在就打算联通整个关中的轨道网,是不是做的太过分了?要修也是在我们中原修,中原地处天下之中,如此才可以联通四方,对大同社的整体发展更为重要。”

  “你们中原一年修了1000里的轨道还不满足!”山东行省巡抚沈荣也不甘示弱道:“我们山东行省才是最需要支援的地方。为了修黄河大坝,上百万人在工地上日夜奋战,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我们还迁移了十几万农户,为修筑黄河堤坝退让,退耕还湖又迁移了上百个村落,这些都是最上等的田地,现在变成了堤坝,变成了湖泊,我们山东行省的百姓是哭着离开自己的家园。

  就说今年有,哪个行省有我们山东行省的牺牲大,总理大臣府怎么也应该支持我们建几个码头,几条轨道,这样是才是权责对等,公平公正。”

  南直隶巡抚罗伟淡然道:“我觉得中原还是想办法修水渠吧,修铁路的事情就不要掺和了。要不然再闹个旱灾,中原的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反而是我们南直隶,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粮食产地,没有轨道怎么运粮食?关中也已经有轨道了,想来凭你们自己的力量慢慢修也是可以的。”

  黄松年听了众人的指责,心中十分不甘,他涨红了脸,大声辩解道:“各位,今年我们关中运了多少粮食布匹支援你们,又派了多少工匠去你们行省建设工厂,大家心里都有数。

  我们这是在为大同社的整体发展做贡献,可你们这是放下筷子就骂娘啊!我们想修这么多轨道,也是想让关中的物资快速支援到中原,帮助大家共同发展。”

  说到这里,黄松年的眼神变得犀利起来,他环顾四周,继续说道:“而且去年,今年得利最多的难道是我关中?是谁建的钢铁厂,谁建设蒸汽作坊,谁建了造船厂,所以又弄出了一个赚钱的捕鱼行业,谁又截留了最多的鸟粪石?”

  “亩产千斤,好高的产能,鸟粪石这种肥料是元首发现的,凭什么你们南直隶截流大半。”

  今年南直隶最大的喜报就是,扬州千亩实验田当中,用了鸟粪石的水稻亩产超过了上千斤,轰动了整个北方,让南直隶很是出了风头,毕竟在这个时代,这么高的水稻产能,都能称之为祥瑞了。

  黄松年这样一说,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看向了罗伟。大同社经过了七八年的产业发展,大家都清楚地知道,只要建立工业区,让工业区填满各种工厂,就会有大量的税收,工匠也会创造庞大的消费市场,然后带动四周农村的发展,一个工业区就能马上让一个城市变得欣欣向荣。所有人都知道作坊的重要性,也知道发展产业的重要性。

  “难怪你南直隶发展的这么好,这都是元首偏爱。”有人小声嘀咕道。

  “这也太不公平了。”另一个人附和道。

  罗伟听了众人的指责,脸上露出一丝尴尬,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辩解道:“各位,扬州自古就是繁华之地,底子好,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至于发展造船厂,你们又不靠海,如何发展造船业?而且我们发展的造船行业也是为了捕鱼,你们哪个又没有吃过我扬州咸鱼干?今年南洋输入了三百万石粮食,你们吃了没吃?现在这算什么?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就骂娘。”

  在这场激烈的争吵中,天津卫的杨秀默默地缩了缩身子,尽量不卷入这场战场。

  南直隶有的产业,其实天津卫也有,不管是造船业、捕鱼业还是盐场,一样不缺,而且天津卫也依靠海贸发展经济。

  不过,天津卫底蕴不如南直隶,地盘也不如南直隶大,所以没有南直隶那么出头,他不想在这个时候惹上麻烦,只想静静地等待事情的发展。

  这些人争吵来争吵去,场面一度失控。最后,众人只能将目光投向了总理大臣刘永。

  刘永坐在议事大厅的主位上,他面容平静,面对众人的目光淡然道:“各位同仁,民朝的税收不是无限的,不可能满足你们所有人的想法。而且你们争吵也是无用的,全国一盘棋,该在哪里建工厂,总理大臣府会根据大同社的整体发展规划做出通知。”

  元首府

  宽敞明亮却略显严肃的办公室内,徐晨正端坐在宽大的书桌前,专注地审阅着各地上传过来的文书。他微微皱着眉头,眼神在文书上快速扫过,几乎一目十行,每看完一份文书,便轻轻将其放在一旁,整个过程没花多少时间。

  这些文书如同雪花般堆满了桌面,而内容却几乎千篇一律。各地官员都在请求资金,有的是为了建设水利系统,期望能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保障粮食产量;有的则是想建设工业区,借此推动城市的发展,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这场景让徐晨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大同社的官员大多出身军方系统,他们带着军队打仗时的那股冲劲和执行力。在他们的思维模式里,一旦制定了一个目标,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向着这个目标前进。

  像河南行省送来的文书中,明确打算在每个县城都建设一个工业区。然而他们似乎只看到了工业区带来的美好前景,对于其中诸多实际问题却缺乏深入的思考。

首节 上一节 250/2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