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232节

  朱九他们则要专注于科技研发,研究效率更高的蒸汽机,以及把蒸汽机使用在纺织机上,弄出像蒸汽火车、蒸汽轮船嗯,蒸汽水压机等方面的应用,把蒸汽机推广到各行各业当中,开启一个真正的蒸汽时代。

  朱九道:“俺知道了。”

  大同八年 10月 25日,河南行省,孟津。

  中原的气候逐渐转冷,寒意悄然笼罩着这片大地,那些补种的土豆和红薯藤蔓开始泛黄,预示着这场晚了近半个月的秋收终于来临。

  孟津的各个农场里,一片繁忙景象。农户们手持农具,满怀期待地挖掘着土豆和红薯。尽管这些作物因为种植时间过短,个头比关中的要小一些,但农户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喜笑颜开的神情。

  毕竟,遭受了如此严重的灾害,不仅保住了粮食,而且亩产比小麦还要高一些。在这个艰难的时刻,能有粮食吃就已经是天大的幸事,哪还能讲究那么多呢。

  至于杂粮吃多了是会放屁,身体也难受,但总比没吃的强,中原的百姓饿怕了,还没那么矫情。

  甚至有不少农户内心都在暗喜,因为这次水灾,元首府帮他们修了全新的房屋,全是用土坯砖制造,结实耐用,甚至连自家的田地都修了水渠,来一年灌溉就方便多了。

  而且农场场长还向他们保证,只要努力干三年,大家全部可以住上双层的砖石楼房,到时候再也不用担心发大水。

  这次的水灾对孟津4周的农户虽然是一场滔天大祸,但得到大同社救济之后,大部分人也保住了性命,损失也降到了最低,这些得到救济的农户个个对大同社充满了感激,成为了大同市最铁杆的基本盘。

  而在这秋收的热闹氛围中,在中原、山东、江淮地区丈量各地河道三个多月的陈子龙回到了孟津。他带来了一个简易的北地沙盘。沙盘上清晰地纵横显示着整个北方的各条河道,仿佛将北方的水系都浓缩在了这小小的沙盘之中。

  陈子龙神情严肃地向徐晨汇报:“都督,如果想要黄河北返,按照您的设想在铜瓦口挖一条河道,连接济水,以济水作为黄河下游的河道,让黄河最终流淌进渤海。

  这种方案的好处就是简单易操作,只要挖个几十里河道,再想办法迁移开济水两岸的村落,把济水裁弯取直,修建堤坝拓宽河道,以容纳黄河的水量,中原、山东两行省,出动 200万丁口,修 5年河道,就可实现您的设想。”

  徐晨听后,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儿,他问道:“如果要学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的五路分流方法,又要付出什么代价?”

  徐晨在查找历朝历代治理黄河水患的水文资料时,发现东汉时期有一位叫王景的能人,他将黄河的主干分支到 5条河道,以此减少中原水灾的压力,这个方案让黄河 800年没有改道,这让徐晨心动不已,于是他把这个方法用书信传给了陈子龙,又让他考察了黄河下游的多条河道,勘察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陈子龙皱了皱眉头,详细解释道:“如今时移世易,当年可行的方法现在变得极其困难。黄河以泥沙多闻名,下游泥沙淤积会让河床抬高,河道不稳定。

  王景那个时候,黄河下游可能还有多条天然河道或者低地可以分流,比如济水、漯水这些古河道。但现在经过了上千年泥沙堆积越来越严重,原来的分流通道可能都被淤平了,地形变了,再想分流可能没空间了。

  而且,现在中原的人口变得更多,上古四泽都被开垦成了田地,当地人口稠密,村落众多,而在东汉时期这些沼泽地,都是黄河的泄洪区,有它们的存在才能保证黄河不会泛滥。

  另外,还有技术和管理的问题。管理多条分流河道及其闸坝系统,协调分洪时机和流量,远比管理单一堤防系统复杂得多,对水文监测、工程调度、官员协调能力要求极高。

  多水道分流需要维护多条河道,疏浚工程量大,一旦某条河道淤塞,整个系统就失效。

  而筑堤更直接,虽然风险集中,但管理起来或许更简单,后期的维护也简单。”

  陈子昂的意见很明确,黄河改到济水,工程量虽然大,但后续维护方便,如果学习东汉王景的方法,分流多条河道,不但工程量大,后续维护更复杂,更庞大,只要朝廷稍微有所懈怠,黄河下游的水道就会出现系统性崩溃。

  徐晨坚定道:“不能因为事情难就不做,一条黄河祸害中原上千年,我们终究是要解决这个祸害的。而且将黄河水铺在整个中原,比水量集中在山东更能造福北方的百姓。”

  陈子龙道:“元首也应该量力而为,您的设想太庞大了,这几乎要修缮整个北方的水利系统。”

  他和陈子龙分歧就在这块,陈子龙还是赞成最开始的方案,简单易实行,后续维护成本低,但如果按照徐晨的设想,在黄河下游把黄河水分成多路,北方各地倒是水源充足了,但管理起来的难度却是成倍提升。后续的蓄水调沙,甚至要改善中上游的水利植被情况,其管理的难度提升了 10倍都不止。

  黄河之所以频繁改道,就是因为泥沙太多,到了中原地区泥沙就会淤塞河道,要达到像徐晨说的彻底改善黄河水利的情况,减少泥沙涌入黄河,整个北方的水利系统全得修缮,甚至黄河中游上游也要配合。植树造林,减少泥沙的涌入,达到黄河水清的目的,那这个工程可能要持续投入几十上百年,不是一代两代人能完成的,可能要好几代人接力完成。

  陈子龙有自信他们这一代人能够持续十几年的投入,但他也不确定后世之人是否也会如此坚定地投入到黄河治理中。

  徐晨却说道:“整个北方的水利系统也的确需要修缮了,今年直隶的水灾已经造成了几百万亩土地减产,十几万亩田地被淹,这是因为大明这几十年都没修上河道,不单单是直隶如此,山东,中原,山西又有何处不是如此,北方要抗击越来越严重的旱灾,想要水旱从人,就必须大规模的新修水利设施,既然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那何不系统性的完善北方的各条水系,建造一个百年工程,造福子孙后代。”

  陈子龙没有见过万众一心,兴修水利的场景,但徐晨见过。在陈子龙看来,有6000万人口的北方已经是人口稠密之地,但他没想过有几亿人口集中在这片土地的场景,现在北方人口还不算多,可以扩张河道,让出泄洪区,等人口增长到三亿,四亿乃至更多的时候,想要如此简单的治理黄河,付出的成本将会更加巨大。

第327章 ,又一个想改变大明的人与灾害不断

  大同八年 10月 27日,河南行省,孟津,水利工地。

  秋收完成之后,这片水利设施的主干水渠已经到收尾阶段,剩下的支流,后续抗旱会会组织当地的农户继续完善,辛苦了半年的农户和士兵也开始品尝着丰收的喜悦。

  徐晨专门命人扬州带了咸鱼干海带等特产,关中带来各种家禽,还从关中的农场专门用轨道马车,500头猪,500只羊专门用来犒赏辛苦了半年多的战士。

  这段时间大家只做半天工,余下的时间主要恢复精力与娱乐为主。

  第二师的一个营地当中,一群战士围着一个说书先生,只见他金堂木一拍,正声开口道:“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辩。覆载群生仰至仁,发现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好!”虽然只是一段定场诗,但已然引得四周的战士们连连喝彩。

  而在外围,张溥,张彩,雷士俊三人无奈的看到这一幕,现在他们已经没有当初那个名士的样子,原本的长衫被收起来,穿上了大同色给他们送的劳动服。

  三个月的风吹日晒让他们皮肤漆黑,没时间打理个人的形象,脸上长满了胡须,显得有些邋遢,加上戴上草帽,肩膀上搭着有些漆黑的毛巾,名士之气全无,反而像一个秀气点的农户,但不可否认三个月的劳动让他们人变得壮实,精气神也变得更充足。

  雷士俊摇头道:“他这是真诚服于徐社长,这三个月来就他有精力,傍晚还给这些士兵说书,还学着徐晨剃短发,穿大同服,现在他哪里还有名士的样子?”

  这段时间他们虽然变化很大,但对于北方流行的短发,他们还是没有理,一方面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观念难以跨越,二就二理个短发就和囚徒一般哪有名师的风采,他们还要回江南。

  他们当中只有金圣叹因为实在是受不了酷热,加上他又不用回江南,而在江北剃短发的人也为数不少,已经不会引起人的怪异。

  所以金圣叹一口气直接理个光头,然后他就开始炫耀自己光头清凉,还嘲讽张溥他们,大热天的如此密的头发,头皮痒不痒。

  他们当然痒,日常劳动本就让他们汗流浃背,营地的条件也比较差,他们头发里满是虱子,怎么可能不痒。

  张采笑道:“他精明的很,每次说完书都有些战士给他吃食,你没发现他不但没有清瘦,整个人还精壮了一些,他是我们当中活的最自在的,看来他已经适应了大同社的生活。”

  大同社和复社的比试不到10天就出了结果,复社首领除了张傅,张采吃过苦之外,其他都是江南大族的子弟,他们做的最苦的事也不过是苦读四书五经,哪里吃过打灰的苦,咬着牙坚持了不到10天,重体力活的操劳直接击溃了他们的精神。

  复社成员出现不告而别的情况,当然徐晨也没专门为难他们这些人愿逃就放他们离开,结果不到一个月时间,36个人逃的只剩下12个人,人都逃掉三分之二了,本来他们体力就差,现在更没得比。

  但张溥不想输的太难看,最起码不能这样不战而逃,团体输了,但个人不能输,于是就比每个人挖水渠的进度,这样硬生生的咬牙坚持了三个月时间,张溥他们熬过了第一个月之后,剩下的两个月便不难熬了。

  当然即便这样张溥他们还是没有比过杜飞他们,这条水渠大部分都是杜飞一行人挖完的。

  张溥看着四周的营地叹息道:“经历了这次黄河绝口,孟津几县百万百姓都会成为大同社的拥护者,而朝廷诸公却为了些许私利依旧在南方勾心斗角,我等再不奋起,光靠一条长江是不可能抵挡的住大同军的。”

  张采听到这话脸色难看起来,他了解江南官场的情况,贪腐成风,官员无能,喜欢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他们自己不做事也就算了,还把真正能做事的官员给赶走。

  再对比大同社,官员清廉能干,擅长组织百姓,能身先士卒,关键是大同社的制度能够执行下去。

  经过几个月比试,张溥他们和杜飞他们混熟了,才知道他们之所以会在孟津,就是因为他们上书反对处罚孔家人,徐晨以他们不熟悉大同社人人平等的精神,罚他们要向农户学习。

  除了此之外,还有大量的大同社员,因为贪污腐化,在这里进行劳动改造,他们所谓的贪污居然只是贪那几十上百两,这惊讶的张溥他都说不出话来,虽然按照大明律令,贪污80两就要剥皮萱草,但这已经是200多年前的事,现在的大明哪里还有以贪污罪名处置的官员。

  大明官场上哪有不贪污的,哪怕最廉洁的也要收一些冰敬,碳敬,要不就是弄一个商队给自己家族行便利,像什么用朝廷的驿站给自家服务,用漕船运输自家的货物,还有不上缴税负。

  哪怕是没有当官的举人,也可以在当地靠挂几千亩的土地,随便收租一年也有几十上百两的收入,在大明只要有举人以上的功名,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挖大明的墙角。

  而在大同社这里,大明官员正常的福利待遇一样没有不说,抓贪污还居然还抓的这么严,他找到一个贪了12两的大同社员,居然也被抓到这儿来了。

  这简直惊掉了他的下巴,12两只也能算贪污!

  最让他奇怪的是,徐晨抓的这么严,大同社居然没有崩溃,这些被抓的成员也没有不服气。

  他询问过一些成员这个问题。

  “有什么好不服气的,都督都给足了我等的待遇,是我等自己不争气。”

  后面张溥才相同了,这些人的处罚也不过是和徐晨做一样的事情,他们又怎么可能会感到委屈。

  张采严肃点头道:“即便大同社这几年不南下,朝廷也要做出改变,要不然面对这样一支万众一心的军队,朝廷大军依旧会不堪一击。。”

  张溥点头道:“对,朝廷不能继续颓废下去,我打算去京城,看看大同社的公民议会到底是如何开的。”

  “为什么他们的公民议会能让北方改天换地,朝廷开的资政议会就是什么都没改变,这其中肯定有朝廷没有学好的地方。”

  同样是汇聚天下民意的场所,凭什么北方一日兴盛一日,条件更好的南方却依旧半死不活,什么改变都没有,张溥觉得可能是他们没有学到精髓。

  张采道:“好,我等再去京师,看看大同社的公民议会究竟是如何开的?”

  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中年人经过了张溥身边,把一张纸条交给到他手心。

  他看到来人马上抓住,然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

  当晚,张溥和张采两人躲在营帐当中快速的看完了这张纸条的内容,而后用用煤气灯把这张纸条烧的干干净。

  张溥松口气道:“大同社打算先治理黄河,这可不是一个小工程,最起码四五年内,大同社是没有精力南下的。”

  这就是他们这一行的主要目,这大半年来,南明朝廷一直在寻找懂水利设施的人员,然后把这些人派遣到北方来。

  徐一晨对这些水利人才是来者不拒,全部安排在水利总督府,由陈子龙带领他们巡视北方的河道。

  刚刚给张溥传递信息的是潘基庆,他把大同社两个修水利的方案都交给张溥,说这两个方案不管是哪个治理黄河的时间都不会低于5年,所以他们才松了口气。

  10月 28日,李文兵来到孟津找到徐晨道:“元首,公民议会即将开幕,少不了您的主持,您还是赶快去京城吧。”

  徐晨道:“有你和刘永处理政务我放心,可以做一些更加重要的事情。”

  李文兵苦笑道:某承认治水极其重要,但现在已经是冬季,并不耽搁开公民议会,现在整个北方很多会议都需要您来主持。”

  徐晨想了想道:“好吧,这边的水利也到了收尾阶段,我们一起回京城吧。”

  而就在这个时候营帐被掀开,高磊闯进来道:“都督,10月25日,山西地震,地震波及到太原城,当地房屋倒塌千栋,伤亡难以计数,太原知府王金如请求朝廷支援救灾。”

  徐晨愕然,他都没想到老天爷这么不给面,这都到年尾了,居然还弄一个如此大的灾害,他虽然知道崇祯年间灾害多,却没想到灾害会多成这样,一年当中旱灾,瘟疫,洪灾,现在又是地震。

  徐晨刚想开口,李文兵马上道:“元首,第二师,第三师已经救灾半年,精疲力尽,是应该让他们休养一段时间,您也有半年时间没回京城,此次救灾在就由某带领第四师的战士去吧。”

  陈子龙也跟着说道:“元首,治水方案也要和大家商议一番,才能确定最终的方案,山西省的赈灾您就交给李御史吧。”

  徐晨想了想道:“好吧,就由文斌你去处理山西的赈灾事,救人是第一要务,缺少各种物资立刻上报元首府。”

  “遵命!”

  大同八年 11月 7日,直隶,京城。

  此刻的京城虽然有一丝寒风,但太阳上升,阳光驱散了这一丝寒冷。

  今年直隶可谓是多灾多难,从6月开始就下暴雨,7月,8月依旧没有停歇,即便是到了9月秋收的季节,雨水却也只是变小了,并没有停歇。

  这场雨直接下到了9月中旬才终于停歇,北直隶两个县城几十万田地被淹,连降4个月的大雨,让北直隶出现两个巨大的湖泊不说,当地大部分的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小麦土豆烂根。

  好在元首府及时救济了灾民,更是在雨停之后组织农户,挖渠排水,而后马上以工代赈,用修水坝,修河堤的方式,给这些灾民找一份能养活自己和家人的差事,北直隶的民心终于稳定下。

  而到了10月,关中,中原,山西甚至江南各地的商贾开始云集在京城,西域,大漠,高原部落首领,大商人等也集中京城。10月中旬,大同社各行省的公民议员也开始在云集京城,京城终于再次热闹起来。

  陕西会馆,这是太升号掌柜田然建立的会馆,专门为关中商人在京城据点使用。

  此刻在会馆的书房当中,田然招待姜瑄,孔晨等关中大商贾汇聚一堂,讨论今年的公民议会内容。

  田然叹口气道:“元首终究还是选择了京城,这对我关中而言大为不利。”

  孔晨叹息道:“这是今年最大的坏消,我等赚了银子,输了根基。”

  今年对关中的各个各行各业的商人,可谓是大丰收的一年,都督府花钱如流水,购买的蒸汽机超过了上万台,各种布匹超过了上千万匹,成衣300多万件,还有各种农具工具难以计数。

  今年都督府对外下的订单超过了6000万两,其中接近近5000万两订单都是被他们关中的作坊获得。

  再加上大同社在攻占山西江淮地区,更是通敌卖国的罪名,清洗了范永斗为首的几十家商帮,家中几千青壮之人全部被枪毙,汾水为之一红,剩下的老弱妇孺下场也是极其凄惨,全部发配到河套沙漠当中,她们余生要在沙漠当中种树,固沙,防沙来偿还罪孽。

  可以说这是都督自起兵以来,第一次如此大开杀戒,吓得所有人都胆战心惊。

  但田然和孔晨这些商贾却高兴的几乎想要大摆宴席庆祝了,晋商是大明最大势力的商帮,他们垄断了大漠的交易商路,垄断了北方盐业市场,还垄断了整个大明的钱庄体系,可以说晋商就是压在大名其他商人头顶的一座大山,压着他们喘不过气来。

  现在这座大山却被大同社打的粉碎,江淮的盐商也被连根拔除,徽商接连遭受罗有才和大同社两记重拳,依然处于残血状态。

首节 上一节 232/2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