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 第112节

  就说这轨道技术,就是钢铁厂去年弄出来的技术,大明的高炉技术已经极其先进了,最大的高炉一炉能炼出几万斤的铁水。

  但这样庞大的高炉需要几万斤的铁矿,十几万斤的煤矿,普通运矿车是很难满足钢铁厂需求的,但上万斤的运矿车,普通的道路根本承受不住,如果遇到了雨天,那更是动也动不了一下,很容易造成高炉熄火。

  但大铁锤的难题对徐晨来说就不是难事,后是钢铁厂拉矿石,不是用火车就是用轮船,谁家用车?

  正好钢铁厂最不缺的就是铁了,于是钢铁厂联通煤矿和铁矿的道路都铺上了木轨,钢铁厂的内部则换上了铁轨,运矿车在这些轨道上运行,不但更节省力气,而且也再也不用担心道路问题。

  而火炮作坊动不动就要运输几千斤的火炮,更加需要铁轨技术,于是就有现在现在这副蒸汽朋克的景象

  张献忠这些军官看到这些庞然大物都收敛了几分气息。

  王大锤看到徐晨等人,马上跑过来道:“见过都督。”

  徐晨问道:“你们火炮作坊每个月能生产多少门火炮?”

  王大锤道:“有了铁模铸造技术,铸造火炮的效率提升了10倍,现在火炮作坊,轻型火炮每个月能制造10门,重型火炮能制造5门,如果都督需要的话,产能还能再翻一倍。”

  王大锤对徐晨是极其钦佩的,不是因为徐晨的权利,而是他在技术上的能力,在他看来,徐晨即便是不当这个都督,当铁匠,那也能成为世上最好的铁匠。

  以前大明铸造火炮都是用泥模,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准备合适的泥土材料,泥土要经过筛选、淘洗、搅拌等多道工序,以确保其质地均匀、粘性适中,能够塑造出火炮的模型。

  而且,泥模的制作过程复杂,需要工匠手工雕刻出火炮的形状,包括炮管、炮膛、炮耳等各个细节,这对工匠的技艺要求极高,且耗时很长。比如制作一门小型火炮的泥模,熟练工匠可能也需要几天,而后是更长时间的阴干,要是粘土的水分不均衡,阴干坏了,还要重新做泥模,可以说铸造一门火炮前期的准备就已经极其耗费精力和物力了。

  但用铁模铸造之后,虽然前期设计和制造铁模虽然时间更久,更复杂,铸造的要求极其高。

  但一旦铁模制造完成,后续就可以重复使用,一个铁模可以不断的制造出铁炮。

  泥模一次只能铸造一门火炮。每次都重新制作,重复前面的流程,极大的浪费时间。

  这还只是在铸造之间的效率差距。泥模铸造质量也比不上铁模。

  在铸造过程中,泥模的强度相对较低,为了防止在浇注铁水时泥模破裂,浇注速度必须缓慢,这大大延长了铸造时间。而且,泥模在承受高温铁水时,容易产生一些细小的裂纹和气孔,影响火炮的质量,可能需要多次修补和调整。

  铁模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耐热性,可以承受快速浇注铁水的冲击力,从而加快铸造速度。铁模的尺寸精度和表面光洁度较高,能够减少铸造缺陷,提高火炮的质量和成品率。

  大同社用了铁模铸造,加上修建了火炮的热处理室,极大的降低了火炮的残次频率。

  以前泥模没有经验的工匠,,铸造出来的火炮残次品率可能达到两成,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铸炮师,残次品率也有一成左右,毕竟火炮制造的流程当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了都有可能制造出残次品。

  而现在铁模加热处理室,几百门火炮才会出现一门的残次品。

  使用新技术大同社制造火炮效率不但提升,而且价格还反而变得更低了。

  徐晨马上摇头道:“这些火炮倒也足够大同军的战备,不需要再增加产能了,你还是想办法多制造一些飞雷炮和自弹筒吧。”

  相对于缺乏的枪械,火炮就有点产能过剩了,大同军每个主力旅有一个火炮营,有4门重型火炮,4门轻型火炮。6个旅团加起来也就是不到50门火炮,再加上大同都督府有一个直属的火炮团,共有轻重火炮24门,整个大同军现役的火炮是七十二门,这已经是这片土地上最强大的火炮力量。

  徐晨并不认为大同军还需要增强火炮的力量。现在他们主要生产的都是掷弹筒和飞雷炮。

  没办法,火炮这玩意威力大,虽然大,但伺候起来也麻烦,大同军的轻型火炮需要12个人来伺候,重型火炮则需要24个人,轻型火炮需要准备8匹马来拉,重型火炮需要准备16匹马,关键是马这种牲口极其娇贵,在战场上稍微疲劳,它就敢死给你看。

  徐晨一年前带领大同军进攻榆林镇,总共也就500多里的路程,交战也就一个多月时间,但拉火炮的马硬生生的损失了1/3。

  虽然说的有点伤人,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最上等的牛马真的就是人。

  这还是在战场不远的情况下,要是进攻千里之外的目标,每门火炮需要再增加20个后勤人员来伺候,拉火炮的战马也要多准备一倍,所以增加火炮的数量纯粹是给自己增加麻烦。

  张献忠问道:“大锤师傅能不能制造出比将军炮口径更大,威力更大的火炮。”

  王二等大同社的将领也是一脸兴奋的看着王大锤,想要得到肯定的回答。

  大同军的军官都有几分火炮综合,火炮越大越美,数量越多越好,现在只能摧毁城楼的重型火炮,威力还远远不够,最好能把城墙也给摧毁。

  王大锤皱着眉头道:“倒也是可以铸造更大的火,只是火炮过重的话,运输是个麻烦事,现在的重型火炮已经有3000多斤了,需要八匹马来拉,要是制造一门上万军的大将军王火炮,只怕运输到战场也是一个麻烦事。”

  徐晨拍了张献忠一下道:“不要管他这个大老粗,按照你的专业技能来铸炮。”

第180章 联姻与政治觉悟

  崇祯二年(1629年)9月 8日。

  肤施县郊外的大道上,一辆装饰古朴的马车缓缓前行。姜老太爷坐在马车里,整个人随着马车有节奏地上下起伏。在大同社两年的精心修建下,四周的各条大道都变得极其平坦宽阔,马车行驶在上面十分平稳。

  然而,当马车行驶了一段路后,姜老太爷感觉有些异样。他几乎感受不到道路的颠簸了,这让他心中充满了疑惑。他忍不住打开帘子,向外一看,不禁吃了一惊,外面的路居然全是黑色的。

  “停车!”姜老太爷一声令下,车夫立刻勒住缰绳,马车稳稳地停了下来。

  姜老太爷的小女儿美凤一脸奇怪地问道:“父亲,是有什么事情吗?”

  姜老太爷皱着眉头说道:“这路不对!”

  说着,他缓缓下了马车,走到道路上仔细查看。他惊讶地发现,这漆黑的道路居然是由石子铺成的,只是这些石子被一种东西牢牢地粘住,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一条宽阔又平坦的道路。他踩在上面,甚至还感觉到有一点柔软的感觉。

  骑马在前方的刘宗敏和姜让察觉到后面的动静,调转马头,疾驰而来。刘宗敏关切地问道:“岳父,您这是干什么?”

  姜老太爷人老成精,早就敏锐地察觉到大同社有崛起之势。为了积极加入大同社这个群体,他几乎花光了姜家剩余的家产。通过他二子、三子的关系,从榆林镇和太原镇弄来了 5万石的粮食,购买了 5张北河套商社的股份,成为了小股东之一。而姜让因为在护送粮食的过程中表现出色,保护粮食有功,虽然没有被吸纳成为大同军的一员,但他的家族还是豁免轻松。

  不仅如此,大同社还以每月 30两银子的价格聘请他成为征北都护府军事教员,专门给高大壮这些将领讲解军事知识。

  而后姜让就和大同社高级军官有交集,其中刘宗敏和他的关系最好。

  一次去姜家家宴的过程中,姜让带着刘宗敏一同前往。刘宗敏在宴会上结识了姜家小姐,两人一见钟情。没几个月,刘宗敏就请人去姜家下了聘礼,现在已经正式成为了姜老太爷的女婿。

  姜老太爷指着道路,迟疑地问道:“这路是如何修的?”

  刘宗敏跳下马,走上前来,笑着解释道:“这是沥青马路,是用炼油剩下的沥青和小石子铺设的。”

  “沥青!”姜老太爷恍然大悟。他本就是延安府人,自然知道永平寨,也了解延川有石油。只是几百年来,大家一直只把石油当作防水材料使用。直到徐晨重视石油的开发利用,大家才知道这玩意还可以提炼出煤油。更没想到的是,剩下的沥青居然还能作为一种铺路的材料。

  “但这造价只怕不低吧!”姜老太爷问道。他心里盘算着,沥青虽然价格相对便宜,但也是按斤售卖的;石子虽然到处都有,但要筛选成大小均匀的规格,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不少。这样平整的道路,一里只怕没有几百两银子都打不住。

  刘宗敏点了点头,认真地说道:“修筑这样的沥青马路,一里花费两千两。”

  姜老太爷听后,不住地摇头,满脸心疼地说道:“太奢靡了,花两千两银子只为了让道路好走一点,紫禁城的皇帝都没这么奢靡啊。”

  刘宗敏笑着解释道:“还是有点好处的,商队都愿意走这种沥青马路。而且不管是铺路,还是碎石的工作,都养活了好些人。都督说这是以商养路,以工代赈。”

  大同社从占据延安府开始,最主要的政务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抗旱救灾,努力增加粮食产能;二是扩大就业,平息每个月涌入上万流民造成的动乱。而扩大就业最好的途径就是“铁公基”这三种。

  不过,铁路的修建成本太过高昂,大同社暂时修不起,目前只有肤施钢铁厂附近修理了几十里联通铁矿和煤矿的铁包木轨。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在持续进行,延安府十六县都在进行老旧城区改造。

  最后就是公路建设了,这个时代的土路徐晨根本看不上眼,而想要修建水泥马路,成本又高得让大同都督府难以承受。同时,水泥的产能勉强只能维持建筑建造的需求,根本无法奢侈地用于铺设水泥道路。

  但后世的沥青马路却给了徐晨新的思路。由于都督府拥有永平寨和延川两个石油基地,煤油数量大卖,一直供不应求,但残存下来的沥青则非常难以处理,徐晨就想到了后世铺沥青马路。而让他意外的是,铺设沥青马路的成本居然比水泥马路要低得多,更多的成本集中在人力和碎石方面。而偏偏现在的大同社并不缺人力,所以徐晨干脆决定上马沥青马路的建设项目。

  很快,姜老太爷就明白了什么叫以商养路。他们在这沥青马路上走了没几里路,就看到一个关卡矗立在前方。关卡的工作人员走上前来,面无表情地说道:“私人马车 100文钱,马二十文钱,你们一共要交 320文钱。”

  姜老太爷听后,一时语塞,原来就这样以商养路,心中暗自感叹这沥青马路背后的运营模式还真是别具一格。

  刘宗敏解释道:“在大明朝,修路都是农夫免费修的,但使用的却是商贾,这样权利和义务是不平等的。”

  “而我们大同社,没有徭役,修路的都是工匠,不管修路的材料还是人工都要花钱,如果不建收费站的话根本修不起路,现在这多公平,谁受益谁出钱。”

  大同社内部的政策都有详细的说明,下发给各个社员,这既是为了凝聚共识,也是一种政治教育,提升社员的内部政治觉悟。

  姜让道:“费用如此高昂,只怕没有商队愿意走吧。”

  刘宗敏摇头道:“恰恰相反,这段到肤施的沥青马路商队最愿意走,走这条路能节省一半的时间,比起过路费相对能节省更多的钱。”

  而路上的情况也的确像刘宗敏说的一样,这条沥青马路上不时有商队越过他们。

  姜太公在马车上坐了一段路程之后,很快就觉得这钱花得物有所值。马车行驶得极为平稳,感觉不到一点颠簸,姜太公甚至能安稳地坐在马车上看报纸。

  在大同社的范围内,报纸行业异常发达,大大小小的报社有几十家之多。这些报纸各有特色,像《大同社报》,主要用于宣传大同社的政治理念,让民众了解大同社的政策和发展方向。

  还有《米脂报》《肤施报》等地方小报,它们聚焦本地的奇闻趣事、民生动态,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

  此外,还有一些另辟蹊径的报纸,会详细报道地方物价的波动情况,介绍各种新式机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讲述那些新作坊主依靠努力和技术发家致富的故事,这类新闻吸引了不少读者。在这个乱世之中,军事动向备受关注,所以也有专门讲军事的报纸,比如姜太公手中的《军武报》。

  姜太公翻开《军武报》,一篇关于朝廷平定奢安之乱始末的文章映入眼帘。文章介绍详实、论据充分,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语言通俗易懂,即便是普通百姓也能轻松读懂。还有关于辽东黄台吉登基始末的报道,以及对西南乱局和辽东虏情的深入讲解,颇有几分民间“up主”深入剖析热点事件的态势。姜太公看得入神,不知不觉就看了三版报纸。

  在沥青马路上行驶的确非常,原本他们预估还有两天的路程,现在一日就走完了。

  刘宗敏的声音从车外传来:“岳父,肤施城到了。”

  姜太公放下报纸,缓缓下了马车,眼前的景象让他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这是肤施城?”

  只见大道两旁矗立着一栋栋砖石高楼,这些高楼在阳光的照耀,甚至能反射出光芒,有点晶莹剔透的感觉。

  他知道这是装了玻璃,但这也让他很吃惊,玻璃在大明朝一直都是奢侈品,虽然大同社自己建的玻璃厂,把玻璃的价格打下来了,但他还是很难想象,在肤施城玻璃竟然替代了窗户纸的作,沿街的大道上几乎每家都有。

  同时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热闹场景丝毫不亚于他年轻时候去过的京城。

  他们的车队缓缓地穿街过巷,姜太公好奇地打量着四周。街道上热情的小商贩和伙计们看到他们的马车,纷纷上前招揽生意。

  一个卖烤红薯的小贩扯着嗓子喊道:“烤红薯,烤玉米,烤土豆,炊饼,茶叶蛋!”声音洪亮而富有感染力。

  不远处,一个报童挥舞着手中的报纸,大声叫卖:“卖报了,卖报了,大同报,肤施报,重民报,七文钱两份,快来买呀。”

  还有一个卖葡萄干的商贩,满脸笑容地招呼着:“西域来的葡萄干,10文一两,童叟无欺。”

  眼前这个盛世繁华的景象,不要说姜让、刘宗敏等人,就连见多识广的姜太公也没有见过几回。他的内心感慨万千,没想到自己有生之年还能见到这样的景象,更想不到这样的繁荣会出现在一伙被朝廷视为叛逆的地盘上。

  很快,他们来到了大同社招待所。说是一个招待所,但其规模却有半个小区那么大。

  十几座红砖砌成的三层楼房整齐排列,外观虽然谈不上多么美观,方方正正犹如一个个盒子,这里的窗户上也镶嵌着大同社最新的特产玻璃,这反而让招待所带上了几分奢侈之感。在这些楼房之下,有花园、广场和一些运动器材,颇有几分后世小区的模样。

  这个招待所是都督府专门为来到肤施的军官和各级政务人员准备的。这次议会召开,各级议员可以凭借证件得到一个居住的房间。刘宗敏拿出自己的军官证,顺利地领到了一个一厅两室的房间。

  在肤施城外,孙可望带着的蒙古人准备参加议会,这次的议会每县有8名代表,而河套才刚刚开垦,正式的城池都没几座,但为了保证河套的利益,都督府给了他们36个名额,汉蒙各一半,由孙可望护卫他们来到肤施城。

  “大哥!”一个声音激动的叫着。

  孙可旺循着声音看过去,就看到自己小弟孙磊带着一个女子过来,这女子怀中还抱着一个婴儿。

  孙磊激动道:“这是俺的儿子,你来看看。”

  说完就把自己儿子交给孙可望,孙可望抱着小孩有点惶恐,也有点紧张。

  前年他们攻占延安府,就去了一下自己的家乡,但结果并不怎么好,孙磊的父母都被地主给逼死,他也成为了无父无母的孤儿,唯一的安慰就是他们报仇了,地主被吊死,家产土地被分。

  后面两人对家乡就没有多大留恋了,他这两年一直在北方征战,却没想到自己的小弟如此快的成家立业了,现在连后代都有了,而他却还是孤单单的一个人,一时间孙可望都也有想要成家的想法。

  而后孙磊拉过自己的媳妇道:“这是俺婆娘。”

  孙磊媳妇行礼道:“见过大伯。”

  孙磊的媳妇相貌清秀,知书达理,一看就是大家闺秀。

  孙磊有点得意道:“俺婆娘可是真正的千金小姐,俺是花了三辈子的运道才能娶到她。”

  孙磊的媳妇是延安府大族刘氏之女,以前他这种农村穷小子连看都不敢看,现在却成了他的婆娘,给他生儿子,孙磊自然感觉得意又骄傲。

  这些大族虽然贪婪无耻,但生存技能也是点满了的,当他们发现朝廷已经奈何不了大同社的时候。

  他们开始迅速的转变了对待大同社的态度,由最开始把他们视为叛逆,变成了一个军事力量强悍的割据势力,那些仇恨大,忍不了的人早就跑到关中和大明其他地方去了。

首节 上一节 112/252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最强合成旅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