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最强合成旅

最强合成旅 第371节

  也就是说……

  这场对抗一切都是未知的。

  红蓝双方不知道对方在哪,不知道对方的兵力部署,不知道对方的火力配置,不知道对方的阵地位置。

  唯一知道且确认的消息,只有两条相当于没用的。

  首先确认双方都在战场上,彼此的起始点相聚一百公里,具体在哪部署,没有任何的限制。

  其次红军是攻方,蓝军是守方。

  红方只要找到蓝方主阵地,并冲破蓝军部署的层层防御阵线,将主阵地上面的旗帜抢夺到手,就能够获得胜利。

  而蓝方需要守住主阵地两天,不让军旗被抢走就能获得胜利。

  除了这两个信息之外,其他的信息全都是未知的,需要双方自己想办法,去战场上侦查获取。

  无预案虽然代表着更自由,但同时也代表更多的不可控。

  更考验指挥官和战士,现场发挥能力。

  这对于初来乍到的红军来说,注定会变成一场残酷的遭遇战,而且一开局就会天然处于劣势。

  首先蓝军知道红军的部队配置,红军却不知道蓝军的配置。

  蓝军能针对红军配置提前部署,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针对性战术,而红军则没法像蓝军这么做。

  其次蓝军对这里的地形无比熟悉,哪里有什么他们心里清楚的很。

  作为防守方可以借助这个优势,选取这个地方最好的地势作为防守区,还能找出这里最想要的某些关卡地形,制造陷阱埋伏红军部队。

  等等的优势还有很多。

  蓝军能够把来这里的红军,一个个的打得这么惨,不否认他们的战术体系,还有部队配置足够领先。

  可是这种信息上的不公平,绝对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第315章 大战未起,暗战爆发!

  或许导演部自己心知肚明,蓝军在朱日和基地的主场优势太大,就算赢了也会让蓝军不服气。

  所以才特意在对抗模式上,针对这点做了调整。

  不同于常规的对抗演习,进入战区前会给一定准备时间,可部队一旦拉到演习场,立马就会展开对抗。

  这次对抗分成了两个作战阶段。

  前面一天专门用来临战预热,双方不允许进攻对方,只能在各自的阵地设防,然后派遣侦察部队入场。

  红军可以用这一天时间做文章,把丢掉的先天优势尽可能挽回。

  蓝军则可以利用这一天的时间,寻找有利的位置构筑阵地以及防线,用来阻挡抵御红军的进攻。

  第一阶段的预热工作结束,才会来到第二阶段的正式开战。

  陈军和高城在内的钢七营高层,都很清楚临战预热阶段的重要性,一致认定关乎能否赢下对抗。

  因此。

  当钢七营被导演部裁判引导,进入到属于内蒙古腹地的红军阵地,便马不停蹄的展开了临战准备。

  各连到位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自己找合适位置把部队展开。

  钢七营的八个连队规模庞大,且各个兵种的战斗需求都不同,不可能全部在一个地方安营扎寨。

  等八个连队按需挑选位置部署完,起码会分布到几十平方公里。

  且部属也是很讲究的。

  因为红军在对抗中属于攻方,所以陈军让高城分配下去的布兵方案,更加偏向于快速进攻。

  两个装甲连不至于前线一左一右,呈犄角之势朝向蓝军的那一边。

  以两个装甲连作为基准点,往后退五百米的中间位置,选了一处高坡反斜面,部署钢七营的“能源中心”——保障连。

  营部就藏身在保障连其中,让规模庞大的保障连成为最佳掩体。

  保障连不仅人数超过三百,所使用的各种器械装备也很多,体型也很庞大,需要布置大量的大型帐篷。

  营部指挥中心的大型帐篷,在别的连队可能很显眼,在保障连根本就不够看。

  等整个保障连全部完成驻军,左右前后拉起来三四百米的区域,一眼看过去全是各种大帐篷。

  哪怕蓝军的侦察兵摸过来,又或者是天上无人机来侦查。

  又或者通讯定位抓到了。

  这一眼看过去全都是大包子,根本就没法从中精确的找出营部,没有办法执行斩首打击行动。

  毕竟。

  没有办法精确到具体位置,蓝军就没办法展开行动。

  至于蓝军作为防守方怎么会进攻,别忘了这是一场无预案自主性对抗,攻守方并非绝对固定,蓝军也可能主动进攻。

  说白了。

  只要有办法能够拿下对方,使用任何手段都不会违规。

  蓝军作为打破传统的合成部队,完全可能会用非常规的战术,比如主动进攻将攻方全军覆灭,同样也是符合规定的。

  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

  这可是人尽皆知的俗话。

  ……

  保障连坐镇中心能保护营部,这是它的价值之一,其二是向四边输出,能够更好的保障其他连队。

  在保障连左右各五百米处,分别部署装甲步兵连和特侦连。

  两个步兵连部署于中线左右两侧,既能够保护中间的保障连和营部,也能和前线的装甲连快速组成攻势。

  剩下的重炮连、信息连、航空连,都属于关键的核心部队。

  所以这三个连队坐镇最后方。

  其中重炮连派出一个防空排,信息连派出保障班和雷达班组,组成一个综合性的作战单位。

  前出驻扎在两个坦克连和保障连,三者最中间的那个位置。

  这样既能预警蓝军的火炮和飞机,还能在蓝军打电子战的第一时间,能够检测到并作出快速反应。

  八个连各自挑选出驻扎之地,并通报到营部进行汇总后。

  以副营长代行指挥之权的陈军,从这一开始正式接手全营最高指挥,开始了一系列的微操部署。

  后勤和部队管理之类的工作,由高城带着史今等人负责。

  战士思想和情绪之类的,内部的小矛盾小磨擦调节等工作,由教导员牵头来负责去处理。

  制定初步战术打法和研究蓝方等,由首席参谋满广志带队参谋组。

  陈军主要负责执行战术部署,排兵布阵和前期侦查和反侦察等工作,第一天最重要的就是侦查。

  这次演习连军事地图都没有配,钢七营对这里完全就是一抹黑。

  而地图对一场战斗来说极其重要,说的严重点,没有地图的话,钢七营在这里将会寸步难行。

  因此当务之急就是“点亮地图”!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这项任务,为后面的前出侦查留出更多时间,陈军还真的是下了大手笔。

  特侦连除去特战排的九个班,陈军一口气就派出了六个。

  又为了在遭遇蓝军侦察单位时,能够具备一定的战斗力,还得最大化侦察速度,一个班分成两个五人侦察组,分别驾驶一辆车出去侦察。

  特侦连的装甲车不够,还临时从装甲步兵连调配了四辆。

  十二个侦查组以营地为中心,向着前方区域进行扩散式侦察,沿途绘制各自侦查区域的地形图。

  等各班完成绘图工作返回,到了营部就能组合出完整的军事图。

  侦察班组相当于是先头部队,开始探索朱日和基地这片神秘区域,最快也需要三四个小时才有结果。

  钢七营本部正好借着这个时间,把部队的驻扎工作全部完成。

  驻扎工作可不只是搭帐篷搞营区,还得完成明暗哨的部署工作,甚至在某些位置还要布上雷区。

  哪怕这里是红军的大后方,蓝军过来偷袭的可能性很低。

  但防范于未然,终归是好的。

  ……

  红军这边的驻扎工作如火如荼,各单位在营部的指挥下按部就班,前期临战工作进行的很纯熟。

  就这个井然有序的整体架势,最专业的人过来看的都得竖拇指。

  另一边作为防守方的蓝军,此时的部署节奏比红军更快,各部队的执行速度,如丝一般的顺滑。

  有了前面十几场的经验,蓝军已经练得炉火纯青。

  在对抗演习命令开始的那一刻,各连队都接到了来自营部的命令,根据命令直奔各自阵地而去。

  没错。

  不需要下面各连队自己去找,营长直接给安排到具体的位置,各连队只要按照命令前往即可。

  孙东平的指挥风格一如既往,还是在钢七营时的那般“独裁式”流派。

  劣势先不说,优势还挺明显。

  起码作为防守方的蓝军,在孙东平的一言堂指挥下,各部无需做任何动作,直奔安排的地点去驻扎。

  速度确实是非常的快,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布署。

  仅仅只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兵马全部到位,剩下的就是防御工事的构筑。

  在适合坦克冲击的狭窄通道,布上雷区用来阻挡。

  宽阔的大地形就把工兵连整上去,大型的挖土机框框几挖斗挖下去,就能在地上掏出一个大坑。

  错落有致的挖上几十上百个坑,几百米宽的路都能变成坦克的禁区。

  再搭配部署在这附近的蓝军,足以让这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成为一道坚固的屏障。

首节 上一节 371/45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的谍战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