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穿:这个三国有龙气 第224节
先进行经济合作,然后是政治军事合作,最终实现彻底融合。
如果能将完成这个计划,将他们整合成一个国家的话,那季秋在现代世界的权势,也能达到中等国家的地步了。
然后是麾下文武情况。
首先介绍新近投奔的人才。
季秋的招贤榜在不断发挥作用。
他不问出身,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也吸引了大批人才。
最初只是寒门人才,但随着季秋在战场上高歌猛进,很多世家大族也开始派来人才了。
当然,目前还没有世家大族愿意全族投奔。
主要是跟荀氏一样,派出荀攸这种家主旁系子弟过来投资。
这段时间季秋新收的各类人才足有百人之多。
不过真正值得季秋关注的人才只有一位,张昭!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氏,是三国时期东吴举足轻重的重臣。
他在东吴的地位,堪比荀彧之于曹操、诸葛亮之于刘备。
张昭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学,跟随白侯子安研习《左氏春秋》,凭借渊博学识声名远扬,尤其对《汉书》的钻研造诣颇深,深受当时士林敬重,与琅琊人赵昱、东海人王朗齐名且交情深厚。
就连为袁绍起草讨曹檄文的陈琳,虽出身徐州,也对张昭倾慕不已。
徐州刺史陶谦听闻张昭贤名,举荐他为茂才,却遭张昭拒绝,陶谦认为其轻视自己,一怒之下将张昭监禁,幸得赵昱求情才重获自由。
194年,曹操出征徐州,不愿投曹的张昭选择南渡至扬州。
孙策得知后,立刻主动登门拜访,盛情结交。
张昭为孙策的诚意所打动,加之乱世之中需寻安身之所,自此投身孙氏阵营,为其效力。
孙策求贤若渴,封张昭为长史和抚军中郎将,将军中大小事务,无论文治还是武功,一概托付于他。
彼时,孙策攻占江东六郡过程中杀伐果断,引发江东豪族强烈不满,而张昭的加入,极大改善了孙氏初到江东时的负面形象,为孙氏奠定江东基业立下首功,在一众名士如张纮、秦松、陈端之前。
公元 200年,孙策遇刺,临终之际将孙权托付给张昭,甚至留下“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的遗言,足见对张昭的信任与倚重。
当时孙氏在江东根基尚浅,内有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外有强敌觊觎,局势危如累卵。
孙策去世后,孙权悲痛不已,只顾哭泣,张昭当即厉声说道:“孝廉,现在岂是哭泣的时候?”随即将孙权扶上马,外出巡视军队,稳定军心民心。
周瑜虽也迅速率军前来支持孙权,但张昭作为顾命集团的核心人物,其态度对孙氏政权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程普、董袭、朱治、吕范等武将皆受其调度。
此外,张昭还全力延揽严畯、孙邵、是仪、滕胤等名士,尤其是江东本地文士进入孙权幕府,为孙权在江东站稳脚跟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一方面部署诸将,平息孙策死后各地如山越等势力的叛乱。
另一方面着手制定典章礼制,为孙氏在江东的长期统治进行长远规划。
毫不夸张地说,倘若没有张昭的运筹帷幄,东吴在孙权手中能否延续都未可知。
在赤壁之战前夕,面对曹操大军压境,张昭主张投降。
这一主张在《三国志张昭传》中虽未直接记载,但从《周瑜传》《鲁肃传》等相关史料中可侧面印证,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中更借孙权之口,明确指出以张昭、秦松为首的众人持降曹之议。
张昭提出此建议,有其自身的考量:曹操身为大汉丞相,在舆论上师出有名,占据优势。
曹操拿下荆州后,麾下既有步兵又添水军,相比之下,东吴在军事硬实力上差距悬殊。
而且,作为深受儒家名节观念熏陶的士大夫,张昭认为许昌的皇帝乃正统大汉天子,曹操即便飞扬跋扈,也仍为汉臣,孙权归降实则是归汉,还能保有尊崇地位,国家也可结束分裂局面,无需为了渺茫的获胜机会,拿东吴百姓的性命冒险。
不过,孙权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成就霸业,与张昭的理念背道而驰,从此张昭在孙权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赤壁之战后,张昭在东吴政权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是不再像从前那般深受倚重。
孙权对张昭虽有不满,但也深知其不可或缺。
212年,阮瑀为曹操写信给孙权,提出只要孙权“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便可长期把持江东,足见张昭对东吴的重要性。
229年,孙权自称吴王,将赤壁之战的首功归于已逝的周瑜,张昭想要称颂功德,话还未出口,就被孙权呛声:“当初要是听你的,现在怕是已经在要饭了。”
此后,孙权两次选丞相,群臣皆认为张昭最为合适,孙权却以丞相事务繁杂,张昭性格刚直、直言进谏,恐易生怨为由,先后任用孙邵、顾雍为相。
张昭一生刚正不阿,敢于直言劝谏孙权。
孙权喜好打猎,甚至多次遭遇老虎威胁,张昭为此严厉劝谏,孙权虽表面道歉,却依旧我行我素。
孙权热衷于酒宴,张昭又出面斥责,称其行为与商纣王无异,逼得孙权罢酒。
232年,曹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起兵反魏,向孙权称臣,孙权大喜,欲遣使前往辽东。
张昭极力劝阻,指出公孙渊称臣并非真心,一旦反悔,东吴必将沦为天下笑柄。
孙权不听,执意遣使,张昭愤而称病不朝。
孙权恼羞成怒,竟用土封住张昭家门,张昭也不甘示弱,从屋内用土堵住门。
后来公孙渊果然背叛东吴,斩杀孙权使者,孙权追悔莫及,多次请张昭上朝无果,甚至用火烧门相逼,最终亲自前往张昭家门前,长久伫立,张昭才在儿子搀扶下出门相见,君臣二人冰释前嫌。
晚年的张昭,一度淡出朝堂政事,在家潜心著述,撰写了《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可惜这两部著作均已失传。
236年,张昭与世长辞,享年八十一岁,谥号“文”。
纵观张昭一生,对东吴忠心耿耿,在内政上为东吴稳定局势、招揽人才、制定典章,立下汗马功劳,虽因理念与孙权不合,晚年略显失意,但其功绩和刚直的品格,在三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失为东吴的肱股之臣。
张昭投奔季秋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赵昱的举荐,另一方面是他看好季秋。
在他看来,陶谦年迈,虽有能力,且早早整合了徐州势力,在乱世初期占据巨大优势。
但在未来的天下争霸中,却不会有什么成就。
不过是为王前驱的鑫柴而已。
与之相比,季秋才是真正有希望夺得大位的潜龙。
只是如今这条潜龙,已经不算是真正的潜龙了。
已经半步腾空了。
这让他有些懊悔。
如果能在季秋还困守泰山郡的时候,就投靠到季秋的麾下,那他必然能够取得跟历史上在孙策麾下时一样的地位。
说实话,现在去投奔季秋,却是有点晚了。
不过也不是太晚。
因为季秋目前只占据了青州,这就争霸天下来说,才刚开始。
最重要的是,张昭敏锐发现,季秋麾下缺乏真正的内政大才!
第160章 诸葛兄弟可堪使用了
季秋势力目前的内政工作,主要是由内政部长诸葛珪负责。
但诸葛珪的能力,也就是一郡太守之才。
在季秋是泰山太守的时候,用诸葛珪处理内政,还算勉强堪用。
可如今季秋已经有一州之地,还用诸葛珪,就有点捉襟见肘了。
不是他不忠心,而是真的做不到啊!
所以此时,正是季秋缺乏顶级内政人才的时候。
而张昭,恰好就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内政人才!
所以张昭相信,即便是他没有赶上季秋的天使轮,但也能在季秋势力的未来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
毕竟天使轮投资者,最后被踢出局的也不在少数。
伴随着势力发展壮大,谁能处于什么位置,终究是要靠实力说话!
季秋对张昭的到来,自然是举双手双脚欢迎了。
其一,便是如张昭先前所分析的那般,他缺少顶级内政人才,而张昭正是顶级内政人才。
其二,是他早有换掉诸葛珪的想法。
这不仅是因为诸葛珪的才能,已经无法匹配如今的季秋势力了。
还因为诸葛瑾和诸葛亮都长大了。
诸葛瑾今年已经十八岁了。
十八岁在现代都已经成年了,在这个时代更是可以挑起家业,独当一面了。
更重要的是,随着天下步入诸侯争霸阶段,合纵连横的外交工作日趋变得重要起来。
而诸葛瑾最擅长的就是外交工作!
所以季秋已经有心建立外交部,并任命诸葛瑾为外交部长了。
诸葛亮今年也十一岁了。
虽然十一岁也还是孩子,但如诸葛亮这种妖孽,其能力是根本不受年龄限制的。
从季秋收服诸葛氏开始,至今已有两年了。
两年时间,诸葛亮一直处于学习状态中。
他的现代知识储备,已经丝毫不弱于一个现代211毕业的大学生了。
而他不仅有现代知识储备,还有龙气三国的知识储备。
他将这两个体系的知识融合起来,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力。
科研部,这个很早就建立起来,但外人却了解不多的部门,正在散发出越来越璀璨的光辉。
季秋已经准备在即将召开的初平元年总结会上,正式推出科研部。
到时科研部的地位,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而诸葛亮作为科研部长,他的地位,即便是达不到政务或军务部长的地步,也绝不会弱于宣传、教育等部门的部长。
可是,不论是要任命诸葛瑾担任外交部长,还是提高科研部的地位,都有一个前提。
上一篇:长津湖:从新兴里打到汉城
下一篇:天幕:刷短视频,嬴政得了MV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