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双穿:这个三国有龙气

双穿:这个三国有龙气 第210节

  王朗出身东海王氏,出身也是城外初级世家,不过他却是海内大儒。

  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看法与崔琰有些类似,都是认为季秋乃是天下大敌。

  但凡有机会,必欲除之而后快!

  不过他比崔琰还是好一些,至少做不出崔琰那种,安排别人去送死,自己逃命的行为。

  多少要点脸!

  如此,四位文职重臣全都发表了看法,三比一。

  不过因为下邳陈氏的实力极强,乃是城外高级世家,所以陈登一人的意见,便可抵得上其余三人。

  所以文官体系的情况,应该是处于微妙的平衡之中。

  随后陶谦又询问武将这边的意见。

  而徐州武将第一人臧霸的意见,自然是极其明确的:“打!一定要打,属下愿为使君统领大军,若是不能消灭季秋,占领青州,愿提头来见!”

  臧霸是昔日泰山臧氏的家主,不过如今泰山臧氏已经不存在了。

  早在季秋初到泰山郡,清除的第一波世家里,便有泰山臧氏!

  宗族被灭,臧霸对季秋的态度,自然是不共戴天!

  他这两年来,心心念念的就是找季秋报仇雪恨!

  可惜季秋根本就没给他机会。

  泰山郡的徐州通道从内部一封,臧霸根本就打不进去。

  后来季秋走出泰山郡,挑选的出兵方向又是青州。

  这导致臧霸只能是看着干着急。

  如今总算是找到攻打季秋的机会了,他自是绝对不会放过的!

  而在臧霸同意以后,孙观也跟着发表了同意意见。

  孙观本是臧霸的部将。

  但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然后被陶谦任命为骑都尉,获得了与臧霸同等的地位。

  不过其在诸多事务上,依然是唯臧霸马首是瞻,与臧霸共进共退。

  最后仅剩曹豹了,不过他并没有发表意见。

  因为他是陶谦部将,是陶谦上任徐州刺史时,带来的丹阳兵主将。

  所以在徐州众文武中,其实他才是陶谦的嫡系家将。

  一般来说,在徐州高层议事的时候,如果陶谦在,他就不发表意见。

  如果陶谦不在,那他的意见,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代表陶谦的意见!

  陶谦在听取了麾下文武的意见后,不由笑道:“看来大家的意见还是比较统一的,大多倾向于发兵攻打青州。

  既然如此,那就以臧霸为将,统领三万丹阳军,七万私军,出兵攻打北海郡,诸位以为如何?”

  就陶谦的个人想法来说,其实他也是倾向于去攻打季秋的。

  其一,陶谦也是一位豪杰,本身也有雄心,尤其是身处大争之世,自然是也想要争一争。

  如今既有大义在手,又有稳定的外部环境,实乃攻打青州的天赐良机,自然是不想放过。

  其二,季秋的威胁不可小觑,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季秋展现出来的潜力看,他的未来不会局限在青州一地。

  等他占领了青州全境,很可能会向徐州开战。

  所以他提前攻打青州,也是在给未来消除隐患。

  其三,可以借助青州之战,消耗境内世家大族的势力!

  对任何一位诸侯来说,如何控制境内世家大族的势力,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毕竟资源就那些,世家大族吃的多了,诸侯自然就吃的少了。

  季秋是以无上武力,直接在肉体上消灭了境内的世家大族阵营。

  其他诸侯显然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不过这并不影响他们用其他手段,来削弱境内的世家大族。

  比如这才出兵青州,陶谦便是以本部三万丹阳兵为核心,调动徐州境内七万世家私军为辅助,合计十万大军攻打青州。

  如此不论胜败,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世家大族力量的。

  当然,世家大族也不傻,他们愿意出兵的理由先前已经说过了。

  都是各有各的利益考量。

  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拿出一些兵马来支持这次战争,也是理所应当的!

  反正,只要打赢了,这里失去的利益,自然是能够从其他地方补回来的。

  若是打输了,嗯,陶谦不也出了三万丹阳兵吗?

  至少就内部力量来说,依然是可以维持平衡的。

  陶谦做出了攻打青州的决策,整个徐州就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战争准备阶段。

  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很短的时间。

  也别把季秋那种通过时空门,可以随时拉出军队,随时打仗的状态,当成是所有诸侯的常备状态。

  当初袁绍想要出兵平原郡,结果用了十天时间,季秋都把魏延派过去镇守平原郡,他都还没完成战争准备了。

  事实上,这才是诸侯作战的常态。

  一般来说,除非是万人以下的小型战斗,万人以上规模的战争,都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准备期。

  如果超过十万人,这个准备期甚至可能达到两个月。

  具体时间,取决于部队精锐程度,以及官府组织体系的工作效率。

  ……

  就在徐州进行轰轰烈烈的战斗准备时,季秋却来到了墨山。

  他是独自一人来到墨山的。

  之所以孤身来此,是因为先前郑玄发出的种种信号,让他觉得可以和平占领济南郡。

  而既然想和平占领济南郡,那自然就要展现些许诚意。

  至于安全问题,他并不是特别担心。

  有时空门在手,这天下能够困住他的地方并不多。

  如果郑玄真的拥有这种手段,那纵然是他带着再多人来,也是无用。

  此时已是深秋,墨山褪去了春日的烂漫与盛夏的葱郁,却染上了一层浓重的诗意。

  云雾依旧眷恋着山峦,在黛青色的峰巅缠绵缭绕,似是为这方天地披上一层朦胧的面纱。

  抬眼望去,整座山仿佛一幅被岁月晕染的丹青。

  层林尽染,红枫似火,如天边燃烧的云霞,将半边天空都映得通红。

  银杏叶金灿灿的,在秋风中簌簌飘落,宛如撒落人间的碎金,铺满蜿蜒的石板小径。

  而常青的松柏,却依然苍翠挺拔,在斑斓的秋色中坚守着那一抹绿意,为墨山增添了几分坚毅与沉稳。

  山间溪流潺潺,却不再是盛夏时的激昂,多了几分深秋的清冽与静谧。

  泠泠水声与沙沙的落叶声交织,宛如一首悠扬的秋日私语。

  溪边的石头上,铺满了厚厚的落叶,红黄交错,为这清冷的溪水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调。

  偶有一只山雀掠过水面,惊起几片落叶,随着溪水打着旋儿,缓缓流向远方。

  半山腰的墨山书院,在深秋的映衬下更显古朴沧桑。

  飞檐上落满了金黄的银杏叶,宛如给书院戴上了一顶别致的冠冕。

  匾额上的“墨山书院”四字,在秋日暖阳的照耀下,鎏金愈发夺目,似是将千年文气都凝聚其中。

  书院门前,站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

  他身着洗得发白的粗布长袍,宽大的袖口被山风轻轻掀起,腰间系着的褪色绦带在秋风中微微晃动,虽无华丽纹饰,却难掩一身儒雅之气。

  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宛如山间蜿蜒的沟壑,那双深邃的眼眸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似蕴含着浩瀚的经史子集。

  他手扶着斑驳的门框,骨节分明的手指上沾着些许墨渍,那是常年研读批注典籍留下的印记。

  微驼的脊背,承载着半生对学问的执着与坚守。

  目光缓缓扫过书院内古槐的残枝,又望向远处层林尽染的墨山,似在思索着天地间的大道。

  忽然,一阵秋风卷着几片银杏叶掠过脚边,他弯腰拾起一片叶子,轻轻摩挲着,喃喃自语:“《诗经》有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此景亦如诗中画境。”

  声音虽苍老,却沉稳有力,带着历经岁月沉淀的从容。

  恍惚间,仿佛看见无数青年学子曾围绕在他身旁,聆听他讲解经义,那热烈探讨的场景,与此刻书院门前的静谧交织,更显他作为一代大儒的深邃与孤独。

  “可惜这诗经中的美景,也只是出现在这墨山之上而已,天下百姓,又有几人能够看见呐!”季秋轻声叹道。

  然后走到郑玄面前,躬身行礼道:“末学后进季秋,拜见郑公!”

  “使君无需多礼,使君亲来墨山,一路辛苦了。”郑玄淡淡说道。

  季秋轻笑道:“为民奔走,在下并不觉得辛苦。”

  “为民?不知使君以为,何为民?”郑玄问道。

  季秋笑道:“民者,国之本也!何为国本?在于龙气、赋税、徭役!是故,凡是能够为国家提供龙气、赋税、徭役者,皆为民!”

  “此民甚多,如何管理?”郑玄说道。

  季秋道:“建大城,聚万民便可。”

  “何来如此多的资粮?”郑玄问道。

  季秋道:“吾自有办法,泰山郡中十二城,已建成一年,欣欣向荣!”

  何为民?

  这是东大自古以来的一个大问题。

  或者可以说,整个东大历史,其实就是一个民字的演变史。

首节 上一节 210/25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长津湖:从新兴里打到汉城

下一篇:天幕:刷短视频,嬴政得了MV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