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第94节
长孙无忌赶紧扶起了李治,真情流露,溢于言表。
见状,褚遂良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对于李治这种言听计从,这是关陇门阀都喜闻乐见的事情。
二人只在晋王府停留了一小会儿,就相继告辞离开,太子、吴王、魏王三方的针对绝不只是今天,晋王一方必须要做足准备,这也是在向全天下展现关陇门阀的实力。
“殿下。”
“赵国公今日所为将您逼在了太子、吴王、魏王的对立面。”
“接下来,三方势力恐怕都会把矛头指向我们。”
晋王司马李敬玄表情从未有过的凝重。
朝堂之中,太子占据大义,东宫收拢的确实是庶族,但并不代表士家门阀就不愿意追随太子,申国公高士廉、吏部尚书杨师道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是以,太子实力最强。
魏王深受皇帝李世民的宠爱,府中开有文学馆,早就收拢了一批文人士子,大儒学者多与其为友。
吴王李恪身具两朝血统,刚刚迎娶了江陵萧氏嫡女,江南士族、淮南士族为其鞍前马后。
唯有晋王李治,年岁尚幼,论资排辈,无疑是占据最大劣势,关陇门阀本就不是铁板一块,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人,尚不足以对抗任何一方。
在这个时候,他们成为了众矢之的,这个不是什么好消息。
“敬玄以为本王有选择的权力吗?”
眼神淡漠,李治的小脸上有着别样的成熟和理智,身在皇家,又怎能是什么都不知道的稚子。
“殿下。”
李义府犹如潜伏在阴影中毒蛇一般悄无声息走出,开口道:“太原王氏内部对于支持您夺嫡似有不同意见。”
“嗯?”
脸色一凝,李治沉声道:“王妃出自晋阳王氏,叔祖母又是同安大长公主。”
“晋阳王氏应是不会拒绝本王伸出的橄榄枝,所以,祁县王氏不愿意?”
太原王氏以太原郡为郡望,分为晋阳县王氏、祁县王氏两大支脉,太原王氏公认先祖为周灵王太子姬晋,祁县王氏以东汉末年司徒王允为祀祖,晋阳王氏则认为东汉王柔、王泽兄弟为祀祖。
东晋末年,晋阳王氏遭到宋武帝刘裕的针对,一度沉沦下来,并且分作四房,北魏时从河西迁居太原的王叡家族也以晋阳王氏自居,其家族又被称为中山王氏。
祁县王氏与琅琊王氏曾一度将族谱合流至秦朝王离,尽管他们在曹魏时期,王凌被夷三族后一蹶不振,却在南北朝不断复兴,涌现出王玄谟支、王思政支、王神念支等支系。
历经三朝的王珪,不单单是南梁尚书令王僧辩之孙,同样出自祁县王氏,祁县王氏兴隆如斯。
“殿下慧眼如炬。”
李义府随之补充道:“王侍中在贞观十一年兼任魏王之师,其长子、次子都为魏王幕僚。”
“太原王氏此前支持魏王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再者,王侍中幼子王敬直为驸马都尉、南城县男,迎娶了南平公主。”
话音落下。
李治眼中闪烁着莫名的异色,平淡道:“所以,祁县王氏一部分人支持大兄,一部分人支持四兄,唯独没有人支持本王,对吗?”
“是。”
尽管事实很残酷,李义府还是点头回道。
“终究还是本王太弱了。”
目光幽深,李治拂了拂手:“怪不得旁人不愿下注。”
“既如此,从今以后,晋王府只接纳晋阳王氏之人。”
“明白。”
李敬玄赶忙应道。
很显然,祁县王氏的行为已经遭至晋王李治的厌恶,被记在了小本子上。
“舅父今日参了大兄一本。”
“你们觉得所为何意?”
就在这时,李治的问话让晋王府正殿的气氛骤然一肃。
“殿下以为太子、魏王、吴王,谁具备最大的赢面。”
长着鹰钩鼻、三角眼的李义府一开口,给人一种莫名的阴骘之感。
“三兄、四兄远不及大兄。”
微微摇头,李治并不看好李恪、李泰。
没有人比他记得更清楚,在他幼年时,皇帝李世民对李承乾给予了多大的厚望,那是李世民这位天可汗最完美的作品,无论是治理朝政,还是个人德行。
而这一切都在文德皇后死后变了,李世民不再是那个慈父,李承乾也不再是曾经的好太子。
“殿下以为东宫之位在于个人努力?”
李义府接着问道。
“不。”
“恰恰相反,谁来做太子,这和个人品德、才能没有一丁点关系。”
“这是父皇的决定。”
李治斩钉截铁的说道。
“太子北巡,这本来是魏王的阴谋,目的是为了激起殿下与太子的矛盾。”
“怎料,陛下提前将英国公调了回来任兵部尚书。”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太子竟然如此英武,军略卓绝,先破二十万薛延陀大军,再灭薛延陀王庭。”
“此功不只是魏王忌惮,最为忌惮的人恐怕是殿下心中的那位。”
“嘶!!!”
听到这里,李治倒吸了一口冷气,有些不敢相信道:“舅父是在.”
“臣以为是这样。”
李义府话语逐渐变得阴冷:“赵国公和陛下自幼一同长大,怎会不知陛下。”
“此举非是为殿下所谋,而是为陛下张目。”
“他在忌惮大兄?”
李治直勾勾的盯着李义府,提出了这个推测。
“殿下英明。”
李义府再度解释道:“太子的出巡已经让许多人为之恐惧。”
“一个薛延陀或许算不上什么,但要是再让太子折腾下去,谁能保证太子会做出什么事。”
“陛下忌惮太子功高盖主,难道赵国公就不担心太子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难以收拾?”
“呼!”
深吸了一口气,李治已经把一切都捋清楚了。
“臣以为太子势如出山猛虎,陛下尚不可制,何况赵国公。”
“今日朝堂,殿下可曾注意到一点,吴王的任何行为从某种意义上都在帮助太子。”
“你是说三兄示好大兄?”
眼眸一凛,李治沉声道。
“殿下认为太子是何许人?”
“心胸狭隘,不能容人否?”
迎着李治的目光,李义府问出了两个致命的问题。
“大兄一向宽厚仁德,对我们关爱有加。”
“纵是四兄咄咄逼人,他也不曾有过任何对四兄不利之举。”
“母后去世前曾叮嘱大兄,长兄为父,看顾好我们这些兄弟姊妹,这些年,大兄与嫂子无一不是如此。”
提及李承乾,李治没有丁点不满,有得只是对他的敬重。
就算有皇帝的照顾,身处深宫之中,年幼的李治总归会有孤独恐惧之感。
那段时间,太子李承乾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次数远远超过了李世民,晋阳公主、新城公主甚至可以说是太子妃苏子矜一手看顾长大,因为太子嫡子李厥的年岁与新城公主相仿,太子妃对其视若己出,关怀备至。
任何人都可以说太子李承乾的不好,唯独他们没有资格说,太子从未有负于他们。
“那么,殿下登基之后,对殿下乃至一众亲王皇子,可会下杀手?”
“必不可能。”
李治想也没想,脱口而出。
“魏王呢?”
注视着李治,李义府提到了李泰。
这个时候,李治陷入了沉默中,魏王会不会这么做,他已经不敢猜测了。
毕竟,李泰连李承乾的太子之位都能觊觎,甚至不惜一切代价抹黑太子,争夺储君之位,对他们这些具备威胁的皇子又怎会手下留情!
“殿下。”
“臣以为吴王尚且做了两手准备。”
“您和太子本就是一母同胞。”
说到这,李义府止住了话茬。
“本王明白了。”
李治深深地看了他一眼,心领神会。
夺嫡之争向来是你死我活,只不过,他和李恪算不上真正参与了这场对决。
一个是皇帝推出来的棋子,一个是太子推出来的棋子,二人的存在与其说是威胁,倒不如说是让这摊水变得更浑浊一些的引子。
不同于魏王李泰已经刺刀见红,吴王李恪、晋王李治都有回转的机会。
“司天监定下了正月十九,本王迎娶王妃的日子,宗正寺已经在准备了。”
上一篇: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下一篇:红楼:从做黛玉师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