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第125节
“我”
程处默有些慌了,脱口而出:“为何我们不直接告诉陛下呢?”
话音落下。
“唉!!!”
程知节长叹了一口气,感觉心很累。
“大兄。”
“非是不做,而是不能。”
“三弟现在是太子亲勋翊卫中郎将,东阿县侯。”
“还有罗通、秦怀道、秦怀玉,就算我们说自己不是太子党羽。”
“你觉得陛下信吗?”
“以陛下对魏王的宠爱,他信吗?”
程怀亮接连吐出了两个问题,让程处默哑口无言。
“行了。”
“现在还没到那个时候,你也别杞人忧天。”
“为父还没死呢,一切都轮不着你们来做主。”
“老大,你做好接任金吾卫将军的准备。”
“老二,你这个左卫中郎将也不能吃干饭,设法掌握一批人在手里。”
看着两个儿子,程咬金叮嘱道。
“是,阿耶。”
程处默、程怀亮表情前所未有的凝重。
太平坊,卫国公府。
“嗷呜!”
一声虎啸从正堂中传出,周遭的下人、奴婢早早的离远了,生怕被老虎吃掉。
正堂中,一头身形魁梧的斑斓大虎懒洋洋的趴在地上,大唐军神李靖正在倾听着长子李德謇的话语。
“阿耶。”
“朝中现在暗流涌动。”
“魏王、吴王、晋王,山东士族、江南士族、关陇门阀都要打出狗脑子了。”
“三方势力不断争夺那些重要的官职,魏王一党拿下了蒲州刺史、商州刺史,吴王一党拿下了洛州刺史、郑州刺史,晋王一党则获得了岐州刺史、凤州刺史和泾州刺史。”
“几乎所有人都在他们三中间下注,明里暗里下绊子的人比比皆是。”
李德謇眼底闪烁着莫名的兴奋,和盘托出。
‘蒲州、商州!’
堂上的李靖一下子注意到了两个位置。
蒲州位于河东,商州把守着武关道,中原进出关中的两大门户都落到了魏王手中。
历经隋、唐两朝三帝的他一下子意识到了这件事情的不对劲,这可不只是争夺权力。
“謇儿。”
“难道太子就没有任何动作吗?”
突然间,李靖的问题引起了李德謇的反应。
“阿耶。”
李德謇双手一摊,苦涩道:“殿下远在塞北,东宫本来就是一窝庶族。”
“就算想争,那也得有一个主心骨,现在这样一盘散沙,如何争?”
“东宫属官已经很久没在朝堂上发言了,郑国公自从上一次和英国公私会被陛下警告,告病在家。”
‘唰!!!’
闻言,李靖那双浑浊的老眼一下子变得格外清楚,口中吐出了一句话:“重耳在外而生,申生在内而亡!”
“阿耶?”
李德謇脸色骤变,有些不确定的说道:“您是说今天的局面是殿下他刻意谋划所致。”
“不错。”
微微颌首,李靖意味深长道:“朝堂之争不过是小道尔。”
“太子先安定襄,再灭薛延陀,收东突厥部众,设云中都督府,揽居延泽羌人、鲜卑人、突厥人为己用,设居延都督府,将薛延陀部众一分为三,除了北庭大都护府,还有燕然都督府、东胡都督府。”
“以薛延陀部众监视铁勒八旗,外铁勒五部,契丹、库莫奚、室韦。”
“边疆将领、士卒、官吏、百姓无一不是对太子称赞有加。”
“这难道不是堂皇大义?”
“就此一点,魏王、吴王、晋王远不如太子。”
“只要军心、民心站在太子一边,太子就立于不败之地,何须理会长安争斗。”
“你以为他是避敌锋芒,不,他是在刻意放纵,以此让自己消失在陛下的视线范围外,经营出属于自己的力量,长安内斗不休,太子外巡边地,两相对比,孰优孰劣,天下人心浩浩荡荡,一眼可辨。”
轰隆!
李德謇宛如遭受晨钟暮鼓,呆愣在原地。
经过李靖的分析,他这才发现自己的角度还是太狭隘了,若从整个天下来看,太子确实是另辟蹊径,在陛下的声望之外,树立起了太子之名,这是历朝历代的储君都不曾做到的事情。
“你方才说朝堂上已经接到了尉迟恭、柴哲威的辞呈。”
“明日必然会有程知节的辞呈,这盘棋越来越有意思了。”
李靖满是褶皱的脸上露出了莫名的笑容。
“阿耶,那我们.”
李德謇用求助的目光看着他。
“不,我们不动,以不变应万变。”
大手一挥,李靖交代道。
“是。”
李德謇若有所悟的应道。
第126章 朝局失控,李二的第一次挫败!
贞观十六年四月,望日朝会上。
阔别朝堂多日的卢国公程知节上奏请辞,引得众臣无不哗然。
毕竟,前几日,中书省才接到右屯卫将军、交州都督、谯国公柴哲威和鄜、夏二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的辞呈,陛下不单单批复了,甚至还取缔了三州都督之职,柴哲威调任左千牛大将军。
现在又是一个国公,还是左武卫大将军的程知节撂挑子,一连三个国公不免让人心中狐疑。
“义贞。”
身着赭黄色圆领袍衫的李世民目光深邃,神态庄重,端坐在殿中上首,不怒自威道:“你才多大岁数,现在就要颐养天年了?”
“陛下。”
程知节长着锛儿头,大颧骨,靛脸朱眉,满脸络腮胡子,着一身紫袍官服,垂头叹气的回道:“臣生于前隋开皇九年,今年50有3了,多年厮杀,暗伤不断,比不得陛下健壮。”
“半生沙场,如今也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了,还望陛下允准。”
“朝堂之中,后起之秀比比皆是,臣这把老骨头就不占着茅坑不拉屎了。”
“嗯。”
锐利的目光从程知节身上掠过,李世民沉思了一会儿,拂了拂袖,示意道:“也罢。”
“朕今日准了你的奏折,许你回家修养身体。”
“来人,拟诏。”
“是。”
黄门侍郎刘泊随之出身,准备记下诏令内容。
“卢国公志怀锐颖,气干强果,业预艰难,效宣行阵。入司禁卫,勤诚著於轩陛;出镇方隅,惠化洽於黎俗。畴庸有典,式隆宠命。”
“封开府仪同三司,明威将军程处默调任左金吾将军。”
‘咯噔!’
一众朝臣无不面露异色。
开府仪同三司是从一品的文散官,仅次于正一品的三公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之下,先前李世民封赏尉迟恭同样是开府仪同三司。
就连因病在家的李靖都不曾有这样的殊荣,只是卫国公、上柱国,可见陛下对二人的信任。
至于程知节嫡长子程处默从从四品上的明威将军调任为正三品的左金吾将军,这不过是一种施恩。
“臣叩谢陛下隆恩!”
此时,程知节做出一副感激涕零的模样,双膝跪地叩首,行了一个大礼,而后起身,缓缓朝着殿外走去,金色阳光照耀在他的身上,于两仪殿折射出了一个长长的影子。
目送着他离去的身影,李世民内心不由得有些颤动,又一个老伙计走了,朝堂之上,生面孔多过旧面孔,那些曾经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们如今还有几人在?
“众卿,有本启奏,无事退朝!”
或许是程知节的离开让李世民兴致斐然,连朝会都不太想开了。
“启奏陛下。”
宗正卿、江夏王李道宗手持朝笏,面容严肃的站了出来。
“宗正卿有何要务?”
看了一眼李道宗,李世民问道。
上一篇: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下一篇:红楼:从做黛玉师父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