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 第119节

  “契苾、都播、斛薛、奚结、阿跌在太子殿下的见证下,接受了大唐敕令,分布于小海畔,所辖土地设有余吾州、北海州、玄阙州、瀚海州、柏海州,归为燕然都督府治下。”

  “白霫迁往原霫族之地,接受大唐敕令,东胡都督府设有扶余州。”

  “殿下说,你看了之后,就都明白了。”

  “倘若英国公明白的话,知道该如何做,我会派人护送你一路前往燕然山。”

  指着悬挂着的大地图,赵节一字一句的对李世勣说道。

  “太子殿下万岁!大唐万岁!”

  踯躅原地,李世勣已经被李承乾所做的一切彻底惊呆了,低下了头,吐出了这样一句话。

  时至今日,他才明白为什么魏徵不惜一切代价都要站在东宫一边,哪怕为此惹怒了陛下,因为,太子才是大唐的未来,太子所作所为无疑是在大唐奠定了一个举世无双的基础。

  有了北庭大都护府、燕然都督府、居延都督府、云中都督府、东胡都督府,接下来,大唐只需要耐心经营数年,东可平灭室韦、契丹、库莫奚、高句丽、新罗、百济,西可联合西域都护府驱逐西突厥,重新恢复汉时对西域诸国的统治,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布局。

  “殿下还说了。”

  “他留了一份礼物给你,就在北庭大都护府。”

  “你见了,自然会知晓一切。”

  赵节补充了几句话。

  “请开化郡公派人,我现在就出发前往草原。”

  迎着赵节的目光,李世勣表情从未有过的坚定。

  “来人,送英国公北上。”

  “英国公,请。”

  早已等候在侧的云中精骑校尉将李世勣直接带离了云中都督府,一行人消失在了远方。

  而这时,都督府书房中只剩下赵节与李君羡,李君羡隐隐察觉到了李世勣的变化,却不太肯定,只是有些不耐烦的问道:“云中都督还不放本将离开?”

  “武连县公不明白方才我与英国公对话中的深意。”

  “若太子殿下在草原,何须我来转达这些话。”

  面色淡然,赵节不悲不喜的说出了一个事实。

  “什么?”

  “太子殿下不在草原?”

  李君羡立马瞪大了眼睛,就这样看着面前的赵节。

  “我想问武连县公一个问题。”

  “陛下圣旨何在?”

  赵节笑着说道。

  “这”

  原本气势汹汹的李君羡直接哑然,皇帝给他的命令并不是明文下诏,而是私下里的叮嘱。

  确切来说,这或许不是君王对臣子的命令,而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安排,固而,他拿不出圣旨。

  “既如此,太子殿下在或不在,对你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

  赵节继续道:“百骑司是陛下耳目,但这天下的消息瞒得住百骑,自然也瞒得住别人。”

  “你的意思是”

  李君羡似乎猜到了太子李承乾的去向。

  “还是那句话。”

  “武连郡公不为自己想想,也要为子嗣考虑。”

  “陛下是陛下,太子是太子,我可以为你准备马匹,干粮。”

  “只是究竟是从云中到北庭大都护府,再到燕然都督府,然后折返居延都督府。”

  “还是直接前往,这就看你自己的选择了。”

  就这样轻飘飘的留下了几句话,赵节转身离开了书房。

  留在原地的李君羡第一次陷入了痛苦的抉择之中,太子此时此刻应该已经前往河西,或者是正在前往河西的路上,他现在要寻到太子,最快的路径莫过于向西前往丰州,然后南下灵州,再到兰州,能找到河西郡王就能找到太子。

  可他不能这么做,正如赵节所说,这天下是谁的还不一定,他50岁了,能活多少年,他的儿子李义元才20岁,能扛得起李家的门户吗?

  何况人死如灯灭,他这个开国县公爵位在他死后能否降等传袭到李义元手中都是一个问题。

  最终,李君羡做出了前往北庭大都护府的决定,他没有背叛陛下,却给自己留了一份余地。

  远在齐州,南依泰山,北跨黄河,背山面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人口密集繁华之地。

  正因如此,皇帝李世民才会在贞观十年将第五子李佑改封齐王,都督齐、青、莱、密等五州诸军事、齐州刺史,可见其对亲生子嗣的宠爱。

  可惜李佑因为生病滞留长安,一直到贞观十五年初才前往齐州封地。

  或许是因为体弱多病的原因,导致这位大唐齐王养成了乖戾性子,就封之后开始放飞自我,喜好游猎,收昝君谟、梁猛彪为侍从,引起了御史的关注,多番弹劾。

  皇帝知晓后,免去齐王长史薛大鼎之职,任命权万纪为李祐长史,多次写信责备李祐,任用了谨慎正直的校尉韦文振为王府典军,约束李祐。

  “混蛋。”

  “他怎么敢?他怎么敢不经过本王的同意就这么做?”

  “是谁给他的胆子?本王是君,他是臣。”

  李佑在王府中勃然大怒,怒吼咆哮。

  就在刚刚,权万纪不经过他的同意,擅自放逐了王府侍卫昝君谟、梁猛彪二人,这已经是在践踏他这个亲王的威信了。

  “佑儿,慎言。”

  阴弘智目光严肃的看着李佑,提点道。

  “舅父。”

  面对自己母亲唯一的兄弟,李佑并未像刚才一样暴虐,而是露出了委屈的表情:“本王这个亲王天天在这里挨训,就连自己的侍卫去向都无法决定。”

  “佑儿。”

  阴弘智苦口婆心的劝说道:“古之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昔日,淮阴侯韩信尚且有胯下之辱,你如今只是为小人所欺。”

  “权万纪此人沽名钓誉,心胸狭隘,倘若被他知道你今日大发脾气,恐怕又会在陛下面前作妖。”

  “莫要忘了王府典军韦文振和他是一起的,王府内外诸事悉数掌握在别人手里。”

  “舅父。”

  李佑越想越生气,恨不得拔刀杀了二人,低吼道:“难道我就这么任由他们欺负?”

  “我可是齐王,当今陛下的亲生子嗣。”

  “他们是谁派来的?”

  阴弘智只用了一句话就让李佑心中怒火瞬间压抑下来。

  “父皇。”

  李佑憋屈的吐出了两个字。

  “这是陛下赋予他们的权力。”

  “你想要摆脱这一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明白谁才是罪魁祸首。”

  燕弘智的话语间充满了诱导性。

  “舅父,我明白了。”

  李佑眼眸中闪烁着愤怒、怨怼、憋屈、不甘,心中逐渐生出了一颗种子。

  瞧见他的表情变化,阴弘智脸上掠过一抹异色,没有继续说下去。

第122章 居延泽重现,秦怀玉心中的野望!

  三月下旬,居延都督府。

  漫漫沙海中,一片沁润的翠绿彷佛镌刻在大地上的碧玉,两个湖泊一东一西灌溉着这方圆数百里的花草树木,哺育了鱼虾鸟兽,澄澈如镜的湖面泛起粼粼波光。

  天边的太阳刚刚升起,破晓时分,万道金光穿透云层,照耀在湖面上,璀璨夺目,似被镀上了一层金边

  正值早春,万物复苏,胡杨抽出了新芽,绿草成荫,晨曦的映照下,层层叠叠的芦苇被染上了一抹金色光辉,在大漠碧水之畔肆意绽放。

  “啾啾!”

  鸥鸟翩跹,穿梭于蓝天碧水之间,与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茂密的芦苇、绘就一幅生机勃勃的生态画卷,旁边还有驼群悠然自得地踱步其间。

  三面临水的绿洲中出现了一座城池,位于黑水下游北岸的荒漠上,长方形,东西长六里,南北宽十二里,仅在东西两面开有城门,加筑有瓮城,城墙高耸约10米,四角加厚,成圆锥形。

  城中,官署、府第、仓敖、佛寺、民居和街道泾渭分明,每个一里就建有一颗烽燧亭障,自东北斜向西南,覆盖了足足三百里,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军事防卫体系。

  沿着黑水两岸,开垦出了一片片田地,纵横曲折的河渠穿梭其中,还有不少磨坊矗立在水渠上。

  “殿下。”

  “黑水发源于祁连山,多为降水、冰雪融水汇聚。”

  “经甘州,穿北山后进入荒漠,在戈壁滩上分作两股,分别注入东居延海、西居延海。”

  “东河在狼心山以北大约120里处又分出了两支,一支环居延城,另一支注入古居延泽。”

  指着面前这一片居延都督府半年来的成果,秦怀玉一一介绍道。

  “孤曾在古籍中看到过记载,居延泽在先秦之时,被誉为三百里弱水流沙。”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水面宽阔不下70里,可现在,两个湖泊加在一起恐怕都不到十里。”

  “古居延泽更不必说了,那就是一片随时可能变成沙漠的泽地。”

  环视四周,李承乾眼眸深邃,心中感慨不已。

  居延泽曾经孕育了东亚最早的文明之一,那里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汇地。

  没想到仅仅过了600多年,一起就都变了,就连居延泽这个名字都快要随之消失在历史中。

  “不瞒殿下。”

首节 上一节 119/3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三国:我,真皇叔,三兴大汉

下一篇:红楼:从做黛玉师父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