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373节
“不想当时随手下的一步棋,今日正好派上了用场。”
“这只能说,是咱们楚王气运在身呀。”
关羽只是笑而不语。
什么随手下的一步棋,自家女婿的自嘲,他是半个字都不信。
你都预测到曹操会逼死荀彧,还是用一只空食盒逼其自尽,还好意思说不是深谋远虑?
“好好好,伯温你说什么,便是什么吧。”
关羽也不拆穿,却又道:
“只是荀彧虽在许都,现下许都四门已封闭,我们想遣使入城,只怕不易。”
萧和重新端起茶碗,淡淡一笑:
“大将军放心,在我大军进抵许都之前,我便已授意邓芝,混杂于入城避难的士民之中,混入了许都。”
“此时此刻,想必他已见到了荀彧了吧。”
关羽恍然明悟,不禁啧啧慨叹道:
“原来吾大军尚未北进时,你就已经在为拿下许都布局。”
“伯温啊伯温,这一回,你总不能再否定,你是深谋远虑了吧。”
萧和语塞,只得呵呵一笑,低头呷起了汤茶。
感慨过后,关羽心中顾虑一扫而空,目光欣然看向了诸将:
“伯温的计策,你们都应该听明白了吧。”
“即日起,召集兵匠,打造神雷炮,做好攻城准备。”
“只等邓芝说服了荀彧,愿归附我大楚,做内内应之时,我们就里应外合,一举拿下许都!”
众将轰然起身,慨然领命。
第274章 炎汉永存,龙座之上必为刘姓!吾要弃魏归楚,诸位可愿与我同行?
许都,荀府某密室。
荀彧和邓芝这对老熟人,时隔多年,又坐在了一起。
当年,正是邓芝奉命潜入魏境,密会荀彧,致以了刘备的招揽之意。
也正是邓芝,说服了荀彧放弃自尽,选择辞官归乡来明哲保身。
多年以后,在这许都孤城之中,随着避难士民流入城中的邓芝,再次登门拜访。
“当年若非伯苗,彧已是一坯黄土,那时相别匆匆,彧尚未谢过伯苗救命之恩。”
“今日难得再会,彧以茶代酒,敬伯苗你了。”
荀彧端起茶碗,仰头一饮而尽。
邓芝亦是一饮而尽,却是笑道:
“荀公言重了,芝当年也是奉了楚王之命,萧太尉之托而已。”
“荀公若真要言谢,还当亲自去谢萧太尉,谢我们楚王才是。”
邓芝言语之中,显然已有暗示。
荀彧又为他添满茶,脸上却浮现敬佩与感激夹杂的神色。
“楚王对彧的看重,彧深感荣幸,萧太尉神机妙算,若天人降世,彧亦是景仰万分。”
“只是现下彧不过一介草民,这许都又为楚王大军围困,彧想去拜谢楚王和萧太尉,只怕也没有机会呀。”
感慨无奈时,荀彧顺手为邓芝添起了茶来。
邓芝却放下茶碗,神色郑重的一拱手:
“荀公乃君子,芝也就不拐弯抹角,自当坦诚相待。”
“芝乃是奉我们萧太尉之命,混入许都来拜会荀公,想请荀公出手,里应外合助我们大将军攻破许都!”
邓芝选择了坦白来意。
荀彧手微微一抖,眼中明显起了一丝波澜。
许都被围,邓芝冒险入城秘密拜访,傻子也能猜到其来意。
荀彧其实是有心理准备的。
只是当邓芝亲口说出,证实了他的猜测时,心头还是为之一震。
这意味着,他为期数年的归隐蛰伏生活,终于走到了尽头。
个人的生死存亡,荀氏一族的前途命运,必须要做出抉择了。
荀彧并没急于回答,自斟一杯茶,沉吟不语。
当年他是反对曹操称公,他也的确辞官归隐,却并未实质性背叛曹操。
今日若是答应了萧和,便意味着彻底与曹操决叛,背弃了那位曾经的旧主。
荀氏一族,也将跟着他,就此弃魏归楚,倒戈向刘备阵营。
这一步踏出,可就再无回头之路。
曹操不仁,荀彧却非不义之辈。
让他背叛曹操,他精神思想上,岂能没有一丝负罪感?
再者,刘备推行均田制,科举制,从长远看必会侵损荀氏这等顶级大族的利益。
这一点,荀彧又岂会看不明白。
种种利弊,皆是令荀彧犹豫不决,一时难做决断。
邓芝看出荀彧顾虑,遂深吸一口气,拱手道:
“我们萧太尉说了,荀公对天下事洞若观火,必能看出楚兴魏亡乃是大势所趋,定然也能看出,许都无论如何是守不住的。”
“萧太尉还说了,荀公与程昱陈群之流不同,荀公虽出身士族豪姓,却心存匡扶汉室的赤诚之心。”
“我家楚王虽为楚王,却乃刘氏皇族,拥奉的天子乃先帝遗脉,汉室正统。”
“无论将来谁做天子,那龙座之上所坐之君,必定姓刘。”
“这个天下,也依旧大汉的天下!”
荀彧身形一凛,猛然抬起头看向了邓芝。
邓芝所言,已触及了他本心。
匡扶汉室的本心!
当年他弃袁投曹,不就是看出袁绍有篡汉之心,便欲借曹操之手扶汉?
当年为何与曹操决裂,不就是因曹操先纵子弑君,又以外姓臣子身份僭越称公,篡汉之心昭然若揭?
而现下曹操已称王,离进位为帝,只差一步之遥。
倘若到了那一天,这许都便为魏土。
自己身在此间,是汉民,还是魏民?
刘备却给出了承诺,无论将来是刘协之子继续为天子,还是他顺应天命人心,取而代之,依旧以汉为国号。
汉朝社稷永存,刘氏永为天子!
既是如此,你荀彧又有什么理由,不顺应你扶汉的初心,归附于楚王,助楚王拿下许都呢?
荀彧思绪澎湃,眼中的犹豫顾虑,正在飞速消逝。
邓芝的话中,同样还有威胁之意在内:
无论你荀彧出手不出手相助,许都我们必破,豫州我们必得。
若你袖手旁观,到时许都城破,你和你荀氏一族,就要做好承担后果的心理准备。
“吾之初心,吾之初心…”
荀彧负手而立,望着窗外一轮明月,口中喃喃自语。
眼中那残存的一丝犹豫,也在喃喃自语间,化为乌有。
再次转身时,荀彧已目光如铁。
深吸一口气后,慨然一笑:
“吾与萧伯温斗了多年,没想到这天下间,知我者,却唯他一人。”
“萧伯温非凡人,真乃天人也。”
“楚王得如此人物辅佐,天下焉能不得,汉室岂能不兴!”
啧啧慨赞后,荀彧深吸一口气,拱手道:
“烦请伯苗转告萧太尉,彧愿顺应天命,归附楚王,助你们拿下许都!”
邓芝大喜,心下如释重负。
接下就是场面话了,自然少不了什么荀公深明大义,楚王必不负荀公之类…
尔后邓芝话锋一转,问道:
“荀公,但不知你打算如何里应外合,助大将军破城?”
“据芝所知,城中魏将及那些士族豪姓,皆是死忠曹魏的顽逆之徒,荀公辞官多年,手中…”
邓芝没有继续说下去。
言下之意却明了:
你荀彧手中无兵无权,能调动的不过百余家仆,城中文官武吏,士族豪强又于公于私皆死忠于曹操。
这种情况下,你怎么里应外合帮我们破城?
荀彧却轻捋细髯,眉宇间掠起久违的自信,笑道:
“彧智计虽不及萧太尉,对付曹纯董昭陈群之流,却还是绰绰有余。”
上一篇: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下一篇: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