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第341节
“曹操嘴上说着唯才是举,可他所用之人,麾下文武重臣,哪个不是出身豪姓望族?”
“也就一个已死的郭嘉,勉勉强强称得上是寒士而已。”
“反倒是楚公你麾下,聚集了无数寒门之士,我那岳丈,翼德将军,魏文长,还有臣这个山野村夫,数不胜数。”
“若说唯才是用,楚公才是真正的唯才是用,曹操只是口号喊的震天响罢了。”
“至于说他打压士家更是无稽之谈,他所杀之名士,掰着指头都数得过来,哪怕是杨修这等谋逆大罪,他也仅只杀了杨修一人而已。”
“算起来,他杀的士家名士,还不及孙策多,反倒是所杀百姓多如牛毛,不计其数。”
一语点醒!
刘备仔细一想,曹操所杀名士,除了那些忠于汉室的汉臣之外,还真没杀几个。
哪怕是当年徐州屠城泄愤,他屠的也是平民百姓,城中士族豪姓尽皆放过。
“伯温言之有理,曹操士家没杀几人,百姓却没少杀,他所谓的唯才是举,确实不过是一句掩耳盗铃的空话。”
刘备微微点头,嘴角亦扬起一抹讽刺。
忽然眉头一皱,眼中闪过一丝忌惮:
“如照伯温你判断,曹操多半会采纳陈群这九品中正制,此制虽从长远计有大患,短期之内却确实可收拢众多人才,更能得两河士家豪姓鼎力支持。”
“如此一来,伪魏实力定然会大增。”
“再则若伪魏推行这九品中正制,明确了士族豪姓出仕为官的途径,势必也会动摇我大楚境内名士豪杰之人心向背。”
“而曹操毕竟占据着两河膏腴之地,底蕴本就深厚,这般双管齐下,孤担心伪魏很快就会恢复元气,重新扭转强弱攻守之势。”
老刘道出了心中顾虑。
萧和一笑,却不以为然道:
“楚公莫忧,这世上可没有免费的午餐,曹操既然想得到士家豪强的全力支持,那他用兵行事就势必要受士家豪强掣肘。”
“至于人心向背,楚公则更不必担心,需知我大楚立国之本,乃是均田和府兵二制。”
“千千万万在田间耕种的农夫,在战场上为楚公浴血奋战的府兵,这些人才是楚公的基本盘。”
“只要均田制和府兵制运转正常,这些人就会誓死效忠拥护楚公。”
“至于士家豪姓的支持与否,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却不足以动摇国本!”
刘备心头一震,眼眸中的顾虑顷刻间烟销云散。
“伯温言之有理,百姓才是孤之根本,孤何惧曹操与孤争夺士家豪姓之人心!”
刘备豪然一笑,眼神重新坚定如铁起来。
这时,萧和话锋一转,却道:
“不过百姓虽为根本,贤臣良将却多出自于士家豪姓,楚公要讨灭曹魏,兴复汉室,两者皆不可失。”
“其实臣闲暇之时,也已在为楚公拟定一部选官之法。”
“臣这选官之法,无论士家还是寒门,凡有真才实学者,皆可通过此法选拔出来,为国家所用。”
“楚公若推行此法,既可与曹魏争夺士家豪强人心,又不必担他们尾大不吊,致使君权旁落,还能剔除士家中那些庸碌无能之徒,为国家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此法,称得上是万世之法,可行千年!”
萧和当然没闲着了。
连陈群都能看出来,察举制积重难返,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没有了重新恢复推行的土壤,必须要变革推新行制。
萧和这个穿越者,又怎么可能看不清这一点?
事实上,当初在应天时,刘备那场关于察举制的讨价,他也是在场的。
当时他虽未表态,心中却已有了方向,私下里已经在着手拟创。
今日正好借陈群出使这个契机,将这套选官之法向老刘献上。
刘备神色大振,腾的一下站了起来,眼中涌起无尽惊喜。
他是作梦也没想到,萧和不声不响中,竟然已为他拟创了一部选官之法!
这部选官之法,竟还革除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更被萧和称之为万世之法,可行千年!
刘备脸上是压制不住的惊喜,忙问道:
“伯温,你这选官之法,到底是何等奇法,竟然如此了得?”
第251章 让大汉重生,顶住胡人南下!刘备不止要一统天下,还要灭尽士族!
“士载!”
萧和将邓艾传了进来,令他速回府中,将那部选官之法的帛卷取来。
刘备则是兴致大盛,遂将庞统及刚刚抵达下邳的陆逊等谋臣们,尽皆传入。
众人听闻萧和创了一套选官之法,刘备打算于楚国推行,无不是心怀好奇。
须臾。
邓艾去而复返,将一道制卷,奉至了刘备案前。
刘备搓了搓手,深吸一口气,小心翼翼的将卷轴展开。
科举制!
三个大字最先映入眼中。
刘备与庞统等对视一眼,眼神皆是茫然陌生,显然对这三个字是闻所未闻。
刘备便索性叫庞统,当众宣读给众人听。
“所谓科举,乃以科考之法,选拔贤能,举而为士,故名科举…”
庞统便将这科举制的梗概,朗声宣读了出来。
萧和则闲呷着汤茶,不动声色的瞧着众人的眼神,由好奇渐变为惊喜。
显然,老刘这位楚公,庞统等大楚精英,皆已品出了这科举制的精髓所在。
简而言之就两个字:
考试。
你九品中正制,乃是靠家世,才能,德行来举士。
才能高低,德行优劣,毫无评判标准,全凭所谓中正官的个人好恶。
卷来卷去,卷的还是家世。
我科举制就简单了,我什么都不卷,只卷考试。
你出身公侯贵戚也罢,豪门望族也罢,寒门庶子也好,亦或是走卒贩夫…
甭管你爹是谁,你但凡想做官,你就得参加考试。
五经,天文,地理,策论…
考什么不重要,哪怕是纸上谈兵也没关系,你能言之有物,至少证明你肚子里有货,真的是用心学过。
这么一来,起码你算是个人才了,有了做官出仕的资格。
就算是纸上谈兵,也可以给你机会慢慢历练,总有一天能成长为实干之才嘛。
这通过考试选出来的人才,至少比那些只有家世却腹中空空的世家纨绔要强百倍吧。
而相比九品中正制最大的隐患,便是这科举制将选官之权,牢牢的掌握在了天子手中,而非士家豪姓手中。
如此则能避免士族垄断选官之权,形成下品无士族,上品无寒门的局面,进而令皇权旁落,天子沦为士族门阀的傀儡摆设。
且就算天下之才多出于士家,这科举制选出的人才,多也是士家子弟,却并未堵住寒门庶子的上升通道。
只要你胸有景秀,你就有机会金榜题名,一朝鱼跃龙门。
且这科举最后一关殿试,君主于京师王城,亲自主持考试,钦点头名。
君主既为君,又为师,身兼双重身份,这样考出来的士子俊才,焉能不效忠于君,誓死报国!
“万世之法!军师所创这科举法,当真乃万世之法也!”
看出了科举制之精妙,刘备是欣喜万分,拍案大赞道:
“伯温,你这科举制,确实要优于九品中正制,更远胜于察举之制!”
刘备大喜,众谋臣们则是一片沸腾。
“以考试来举士,为国选贤任能?”
“嗯,此法虽闻所未闻,倒是实用,选出来的士子,至少也有纸上谈兵之能,而非外强中干的草包蠢材。”
“楚公,军师这科举制,比之察举制的举孝廉之法,确实是要实用得多,臣以为可行。”
庞统啧啧称赞。
这位凤雏虽出身荆襄大族,却自恃才高,素来瞧不起士家中那些徒有其表之徒,生平行事用兵也最看重实用二字。
相较于察举制,以孝道来评判举士,科举制显然要实用的多,自然正合他胃口。
陆逊也微微点头,赞道:
“虽说我大汉重孝道,然而方今乱世,楚公最需要的是有真才实学,能助楚公匡扶汉室,扫除奸逆的真正贤能。”
“以孝道来举士,确实已不合时宜,且这察举之制早已弊端重重,被举孝廉者,又有几人是真凭孝道而被举荐?”
“臣赞同士元所说,萧军师这科举制,以科考结果来评定人才优劣,确实比察举制更为实用,臣也以为可行。”
陆逊虽同样出身士家,风骨品行还是摆在那里的,并未有假公济私,只顾维护士家利益,而不顾国家大计。
显然在他看来,哪怕是士家子弟,也该凭真本事在刘备麾下谋得一席之地,而非只凭家世去滥竽充数。
就算你是陆家子弟,你没本事,你就窝在家族里混吃等便是,休要借助我陆氏之名出来做官,祸害了国家。
众谋臣们热议不绝,多是对萧和这科举制盛赞。
哪怕有个别人,看出了这科举制有损士家豪姓利益,却也不敢站出来公然反对。
这便是楚国与魏国的最大区别所在。
上一篇: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下一篇:大秦:让你修长城你把匈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