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剧透历史:从世界大战开始 第1164节

  【结果,失去了内应的宫门紧闭,突袭行动瞬间败露。】

  【张遇及其部众陷入重围,最终兵败被杀。】

  【此时还在寿春的殷浩,满心期待着苻健人头落地。】

  【听闻张遇行动。】

  【又见苻健兄长苻黄眉,匆忙从洛阳带兵西进。】

  【竟误以为是雷弱儿、梁安得手。】

  【狂喜之下,殷浩认为千载难逢的北伐良机已到。】

  【不待核实情报真伪。】

  【殷浩立即尽起寿春七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洛阳进发,发动了第三次北伐。】

  【更为荒谬的是,他竟然任命刚刚被他逼反、恨他入骨的姚襄担任北伐先锋!】

  【这无异于将复仇的利刃亲手递给仇敌。】

  【给了姚襄一个报仇雪恨的天赐良机。】

  【姚襄果断率军回身伏击殷浩,晋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遭受毁灭性打击。】

  【殷浩本人仅以身免,丢弃辎重印信,狼狈不堪地逃回了东晋。】

  【这场由一连串愚蠢决策引发的惨败,不仅葬送了东晋一支主力大军。】

  【更让坐镇长安的苻健虚惊一场后,恐怕在梦中都要笑醒。】

  【殷浩主导的三次北伐,劳师动众,耗费巨大国力,最终却以连续的、近乎耻辱性的失败告终。】

  天幕外,汉末。

  刘备看到这里,终于忍不住疯狂吐槽:

  “这后世的殷浩,手握南朝半壁江山的资源,却如此不堪。”

  “这样的人也能当一方统帅?”

  “要是他好好率领大军北伐,即便战败,也算是实力不济。”

  “可这殷浩倒好,损兵折将,耗费巨大。”

  “别说取得战果了。”

  “甚至连真正的进攻都没有发起。”

  “能够在正式进攻之前,就搞得全军覆没,也实在是令人扼腕。”

  “东晋到底有多少家底可以让殷浩去败?”

  “但已经不重要了。”

  “如果一直是殷浩率领,哪怕是百万大军,也是全部白送的命。”

  刘备迫切的想要看到殷浩被换下。

  而天幕也在继续:

  【连番耻辱失败,彻底耗尽了殷浩的政治资本和朝廷的耐心。】

  【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一直冷眼旁观、等待时机的桓温,此时果断出手。】

  【他上表朝廷,历数殷浩损兵折将、丧师辱国、举措乖谬等大罪,强烈要求严惩。】

  【在巨大的舆论压力和无可辩驳的败绩面前。】

  【朝廷只得将殷浩废黜为庶人,流放远地。】

  【这场旨在制衡桓温的政治实验,以彻底的失败告终。】

  【随着殷浩的倒台,朝廷中再无人能有效牵制桓温。】

  【桓温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此次事件中积累的声望,彻底掌握了东晋朝廷的军政大权。】

  【正式开启了属于桓温的东晋时代。】

  【公元354年2月,江陵城旌旗蔽日,战鼓雷动。】

  【桓温亲率四万步骑兵浩荡起程,水军沿长江顺流直抵南乡,步兵则如离弦之箭直扑武关。】

  【同时桓温命司马勋,率军出子午道北伐。】

  【多路并进,剑指前秦关中。】

  【与此同时,西北方向的前凉军队也挥师攻打陈仓,遥相呼应。】

  【一时间,数路大军指向长安,东晋的北伐声势达到了永嘉南渡以来的顶点。】

  【北伐之初,天时似乎也站在了晋军一边。】

  【前秦境内并非铁板一块。】

  【早前,因不堪受辱而密谋反叛的前秦将领张遇。】

  【他虽在发动夜袭时,因内应刘晃临时外出而失败被杀。】

  【但他起事前曾秘密联络了关中众多心怀故晋的汉人豪强,约定共同举事。】

  【张遇虽死,这些约定却并未随之消散。】

  【由于信息隔绝,关中的豪强们并不知晓张遇已败亡,纷纷按原计划起兵响应:】

  【孔持占据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刘珍占据鄠县(今陕西户县)。】

  【乔秉占据雍县(今陕西凤翔南)。】

  【胡阳赤占据司竹(今陕西周至司竹园)。】

  【呼延毒则控制了灞城(今陕西西安东,灞水附近)。】

  【他们各自据城独立,并迅速派出使者,穿越秦军封锁,向东晋朝廷求援。】

  【然而,东晋朝廷的反应速度令人扼腕。】

  【或许是路途遥远,或许是内部协调迟滞。】

  【朝廷竟迟至半年后,才正式发兵响应这些关中的义旗。】

  【这宝贵的半年时间,给了前秦政权喘息和镇压的机会。】

  【当晋军终于进入关中时,孔持、刘珍、胡阳赤等几路豪强已在秦军的反扑下相继失败。】

  【尽管如此,乔秉(在雍县)、呼延毒(在灞城)等部仍在顽强坚持。】

  【他们成为桓温大军可以倚靠的内应力量。】

  【桓温主力进入前秦境内后,攻势凌厉,势不可挡。】

  【前秦守军难以抵挡这支士气高昂、准备充分的劲旅。】

  【沿途城池接连被攻破。】

  【关中腹地告急!】

  【消息传至长安,前秦苻健大为震惊。】

  【他急命太子苻苌、淮南王苻生等率领五万精锐秦军,南下阻击桓温,力图将晋军挡在长安外围。】

  【两军最终在长安东南的蓝田相遇。】

  【淮南王苻生,史载“力举千钧,雄勇好杀”。】

  【他为了激励因连败而低落的秦军士气,单枪匹马,悍然冲入严阵以待的晋军阵营。】

  【凭借超凡的勇力,在晋军阵中左冲右突,反复冲杀达十数次之多!】

  【所到之处晋兵纷纷倒地,极大地震慑了晋军。】

  【苻生的个人武勇,一度让秦军士气大振。】

  【然而,桓温身为主帅,临危不乱。】

  【他亲自督战,激励将士奋勇向前,坚决不退。】

  【晋军在桓温的指挥下,顶住了苻生这头“猛虎”带来的冲击波。】

  【阵型保持不乱。】

  【并凭借整体的纪律性和高昂的斗志,逐渐扭转了战场态势。】

  【经过惨烈的厮杀,秦军终于抵挡不住晋军顽强的反攻,阵线崩溃,大败而逃。】

  【太子苻苌率领败兵撤退至长安城南。】

  【依托城墙进行最后的背城防御。】

  【紧接着,桓温之弟桓冲率领的部队,又在白鹿原击败了另一支秦军,再传捷报。】

  【至此,桓温大军乘胜推进,兵锋直抵灞水之滨,屯军于灞上。】

  【长安城雄伟的轮廓已清晰可见,克复旧都似乎指日可待。】

  【自西晋永嘉之乱、晋室南渡近四十年后。】

  【朝廷的军队,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威胁着胡族政权占据的汉家旧都。】

  【饱受战乱和异族统治之苦的关中汉族百姓,听闻“王师”到来,无不欢欣鼓舞。】

  【他们自发地携带着家中仅有的酒食、牵着牛羊。】

  【络绎不绝地来到晋军营地犒劳将士。】

  【道路两旁,挤满了围观晋军威仪的男女老幼。】

  【许多白发苍苍的老者,看着飘扬的晋军旗帜和衣甲鲜明的将士,回想起故国往昔。】

  【这些在胡人统治下,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们,激动得老泪纵横,哽咽着说:】

  【“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意思是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看到官军打回来!】

首节 上一节 1164/11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大明第一国舅

下一篇:三国:季汉兵仙从奇袭襄阳开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