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4节
刚到家门口,便见妻子柳氏抱着儿子,正在门口张望。
薛仁贵快步过去,笑道:“风这么大,怎在门口等着?”
柳氏嗔道:“你还说呢,半个时辰前,有几个胡人牵马过来,说要送你,问其原因,只顾夸你,也说不出个道理。后来又来两拨,有的送羊皮,有的送弯刀,怪吓人的。”
薛仁贵道:“不必担心,收下便是。”
他知道胡人崇尚强者,一定是今日参赛的几个国家使节,派人送来。
薛讷笑嘻嘻道:“阿耶,给我带吃的没?”
薛仁贵安抚了妻子两句,又摸了摸儿子脑袋,笑道:“带回一只羊腿,明天再让你娘做给你吃。”
进屋之后,柳氏发现薛仁贵身上多了不少东西,弓箭和书随意放在一边,瞧见银铤后,欣喜道:“夫君,哪来这么多银铤子?”
薛仁贵靠坐在椅子上,笑道:“陛下赏赐,那弓箭和书也是。”
柳氏又惊又喜,赶忙又将弓箭收好,将那本“汉书卫青传”拿在手中,奇道:“咦,陛下为何赐一本卫青传给你?”
薛讷抢着道:“我、我知道卫青,是个大英雄,陛下一定是觉得父亲和卫青一样,也是个大英雄!”
这话说到薛仁贵心坎去了,笑骂道:“傻小子,别胡说,你阿耶哪比得上长平侯?”
柳氏却皱起了眉头,朝薛仁贵道:“听说卫青娶了位公主,夫君,陛下不会是想把公主嫁给你吧?”
薛仁贵失笑道:“别胡说,我都四十多岁了,陛下怎会让我尚公主?”
柳氏哼道:“所以你要是只有三十岁,就盼着让陛下赐给你一位公主,是不是?”
薛仁贵苦笑道:“你这是哪的话?”
这时,一阵敲门声响起。
薛仁贵过去开了门,来访的竟是高侃,他提着一个油纸袋,又提着一壶酒,笑道:“薛兄,冒昧打扰了。”
经过禁苑狩猎,薛仁贵对高侃也多了几分好感,笑道:“请进。”
他将高侃请入书房,高侃提着的油纸袋里,竟是一只烧鹅,柳氏又做了两个下酒小菜,薛仁贵便与高侃痛饮起来。
高侃喝到兴致时,笑道:“薛兄,不瞒你说,在下虽不才,却从未如此钦佩一个人,你是第一个。”
薛仁贵道:“高兄过誉了。”
两人闲谈间,高侃问起薛仁贵被皇帝喊去做什么,薛仁贵隐去松州之事,只说得了柄弓,一本书。
高侃听说他得了“卫青传”后,面色一肃,道:“薛兄,别怪小弟说话不中听,陛下赠你书和弓,可能有提醒你的意思。”
薛仁贵微微一惊:“此话怎讲?”
高侃道:“你今日虽夺魁,却过于张扬,先是故意不报数目,后又拉断弓弦,摆明是告诉所有人,你有能力超过太宗皇帝,只是不愿罢了。”
薛仁贵默然不语,他不报数目,又折断弓弦,确有一鸣惊人的目的。
他年岁已然不小,很怕会像苏定方一样,一身好本领,却蹉跎到五十多岁,才能绽放光彩。
高侃缓缓道:“长平侯不仅是一员良将,更可贵的是为人低调,虚怀若谷,陛下也许是希望你效仿这点。”
薛仁贵深吸一口气,回想刚才与皇帝对话,越想越觉得有理,朝高侃拱手道:“多谢高兄提点。”
高侃笑道:“薛兄客气了。”
两人饮了半个时辰酒,一只烧鹅吃完,高侃告辞离开。
第51章 越王李贞
永徽七年,元日的最后一日,天寒地冻,李治戴着义阳公主织的一双手套,坐在寝殿里看书。
忽然,王伏胜来报,说五皇子李弘求见。
李治道:“让他进来吧。”
不一会,李弘小小的身影走了进来,手中还捧着个卷轴,像个小夫子一样,下拜道:“孩儿拜见父亲。”
李治道:“你一个人来的?你母亲呢?”
李弘道:“母亲去佛光寺祈福去了,让孩儿将功课拿给父亲指正。”
佛光寺就在宫中,属皇家寺庙,距离甘露殿还很近,只不过李治不喜寺庙,从未进去。
李治接过李弘的课业,本想在桌上摊开。
谁知滚了半天,竟滚不到头,一直延伸到地上,才总算全部摊开,竟有近两丈长。
李治不由愣住了,四岁不到的孩子,就要写这么多作业?
细细一想,旋即明白。
自李世民起,唐朝皇室就非常重视教育。
皇子三岁以下,由生母启蒙,过了三岁,就要送去崇文馆听学,等到十多岁后,便可单独开府,再由皇帝亲自给儿子聘请老师。
唐朝学府共有“六学二馆”组成,二馆指的是崇文馆和弘文馆。
弘文馆教授的是三品以上高官贵戚子弟。崇文馆位于东宫,只教授皇太子和皇族子弟。
李治的六个儿子中,除一岁的李贤不用上学,其他孩子都已在崇文馆读书。
皇帝重视教育,崇文馆的学士们自不敢怠慢,每当过节时,就会留下大量课业。
李治看了李弘一眼,问:“这么多功课,你花了多久写完?”
李弘脆声道:“回父亲,儿只用了四天就写完了。”
李治无语。
一共才七天假,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相当于放假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写作业上。
李治不由对他多了几分怜爱,仔细检查起他的课业。
李弘的字估计是武媚娘亲自教的,这么丁点的年纪,就已经写的相当不错。
教习给皇子布置作业,都是仔细斟酌,根据每个皇子的年龄和学业进度出题。
李弘目前只读了两本书:千字文和急就章。
所以他的课业很简单,都是些姓氏名字、器服百物等题目。
李治见他答的不错,正要抬头嘉奖几句,忽见他胸口鼓鼓囊囊,似有什么东西在动。
“弘儿,你衣服里是什么东西?”
李弘微微有些惊慌,迟疑了一会,小心翼翼的从领口中拿出一个圆滚滚的东西。
仔细一看,原来是只小雏鸟。
李治皱眉道:“你怎么把小鸟放在胸口里?”
李弘一副犯了错的表情,垂着小脑袋。
“孩儿过来时,在一处殿檐下发现这只小鸟,见它快冻死,就、就塞进衣服里,给它取暖……”
李治怔了半晌,暗道:“这孩子果然打小善良。”
李弘虽然柔善,却和李显那种懦弱不同,很受唐高宗喜爱,在朝中也有强大根基,监国数次,受到满朝文武拥戴。
他曾为了救义阳公主和高安公主,与母亲武媚娘争斗过,并不怕母亲。
只可惜他从小体弱多病,二十五岁不到就死了,如果是他登基,武媚娘很难成为女皇。
这也正是李治没有立他为太子的原因。
望着低头垂目的李弘,李治暗道:“这孩子和唐高宗一样,身体不好,以后得让他多锻炼一下。”
“好了,弘儿,你去吧。”
李弘见父亲没有责怪自己,喜道:“孩儿告退。”行了个标准的礼仪,离开了宫殿。
李治沉吟片刻,喊来王伏胜,让他传一道旨意,让所有皇子带课业来甘露殿一趟,接受检查。
对大部分皇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坏消息,只有李忠例外。
陈王李忠在宫外开府,是最后一个得到消息的。
李治从弘文馆中,给他挑选了几位学士做老师。
李忠对这几位老师很是尊敬,他们留下的课业,早已做完,并不怕李治抽检。
倒是李忠的几位老师非常紧张,将他的课业重新检查之后,又嘱咐许多话,才放他离府。
李忠离开王府后,径直朝着皇宫而去。
因为李治并未规定检查课业的时间,李忠也不急,准备先去拜见母亲,再去见父亲。
他为了尽快见到生母刘氏,进太极门后,拐入左延明门,抄小路沿龙首渠而行。
一路快步急行,穿过一座石桥时,忽见桥东南方向有一座殿宇,那是翰林院所在。
李忠心道:“阿娘近来在学习画画,我何不挑选几幅好画,送给阿娘鉴赏临摹?”
想到此处,命随从们拿好功课,在原地等着,他自个则快步朝翰林院而去。
翰林院外有一片花丛,从这个方向走,需从花丛小径绕过去才行。
李忠还有几分孩童心性,不走正路,从花丛树枝间穿行,还伸手去抓花枝上凝结的冰锥。
正当他边走边玩时,忽然在花丛深处听到一道声音。
“你在宫中过的还好吗?”
那声音李忠听得好耳熟,悄悄走了过去,透过树枝缝隙看去。
只见远处一片花丛中,站着两个人。
一人是个小内侍,年纪和他差不多大,另一人却是个近三十岁的青年,中等身材,长的气宇轩昂。
李忠惊道:“那不是八叔吗?他在这做什么?”
李忠的八叔,便是越王李贞,这次也回长安参加了大朝会和宴会,皇家狩猎时也去了。
那小内侍道:“回越王殿下,奴过的很好。”
李贞缓缓道:“你是个聪明的孩子,应该也瞧出来,陛下对长孙无忌已没多少耐心,且再忍两年。”
小内侍颤声道:“殿下,我……”
“叫我八叔吧,今日是沐假日,翰林院没人,况且我已命人守住路口,不会被人听到。”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