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24节

  大殿之内的众大臣们,脸色同样充满惊讶。

  上官仪朝徐孝德看了过去,露出询问的眼色,徐孝德则摇了摇头,表示他也不知情。

  脸色最难看的要属卢承庆和杜正伦了,两人都皱紧眉头,对视一眼,表情都充满困惑。

  杜正伦悄悄瞥了皇帝一眼,见皇帝神色自若,心中顿时有些不安。

  辛茂将的声音,继续在大殿中回荡,许久之后,终于全部念完了。

  按照流程,群臣开始议政。

  正日里堆积了不少朝政,六部九寺的官员纷纷出列,将政务提出来,然后其他相关部门的官员加入讨论。

  卢承庆和杜正伦显然都有些心神不宁,今日的话比平时少了一些,思绪也不如平日敏锐。

  这一讨论,便是两个多时辰,终于到了廊下食的时间。

  卢承庆和杜正伦一出朝堂,便去找徐孝德,询问两人升职的事。

  徐孝德只能苦笑,道:“老夫也不知啊,昨日老夫离开吏部时,迁调名单上,依然有两位的名字啊!”

  只有中书省的宰相和皇帝,有资格将诰书拿过去修改。

  两人当即又找上阎立本和上官仪,两人也都说没有修改过。

  卢承庆叹了口气,道:“如此来看,是陛下将诰书修改了。”

  杜正伦心中升起一股不好的预感,没有做声。

  卢承庆又去找了辛茂将,向他询问情况。

  按照流程,被皇帝修改过的诰书,需要先送到门下省,门下省通过后,才送到吏部。

  辛茂将证实了两人的猜测。

  昨日夜里,有文吏来报,说内侍监连夜送来一份诰书,正是官员迁调的诰书。

  辛茂将说他当时连夜入宫,并未仔细看,便直接通过了,并不知道两人名字被划掉了。

  这话显然是在敷衍。

  他连夜入宫,不可能不仔细查阅那份诰书是否被改动过。

  当然了,既然是皇帝改的,指望辛茂将将其驳回,那也不现实。

  两人只是有些不满,辛茂将既然知道此事,为何不派人通知一声?

  如今最大的问题是,皇帝为何突然划掉他们的名字?

  廊下食的时间,显然不够他们查出真相,群臣很快又进入大殿,朝会继续。

  接下来是殿外大臣奏报的时间,十几件地方政务议论完毕后,杜复在殿外高声喊道:“微臣杜复,有事启奏。”

  李治挥手道:“宣!”

  杜复很快进入大殿,行过叩拜礼,随即站起身,一边肃然的开口。

  “陛下,微臣要状告户部侍郎杜正伦,以权谋私,公器私用,包庇纵容亲属,欺行霸市,违法经商,行贿官员,形成一个庞大的商业利益结社,官商勾结,犯下滔天罪行,还望陛下明察!”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

  韦思谦最先出列,沉声道:“杜校书,你并非御史台官员,无弹劾百官之权。”

  杜复道:“下官明白,故而下官是检举,并非弹劾。”

  唐律有规定,官员如有犯罪行为,百姓和官员都可以检举。

  百姓能得赏钱,官员则可以得到功劳,检举的情况越严重,功劳越大。

  韦思谦又道:“那杜校书应该也知道,检举作假,会有什么下场!”

  杜复道:“下官知道,不用韦中丞提醒。”

  检举与弹劾不同,弹劾若是找不到明确罪证,一般也就被斥责几句,最多降级。

  检举若是找不到证据,又或者提供的证据不充分,便是诬告,罪加一等,有性命之忧!

  李治瞥了杜正伦一眼,见他表情沉静,一言不发,朝他问道:“杜卿,杜校书要检举你,你可有话说?”

  杜正伦沉声道:“官员若有违法之举,同僚可进行检举,这是朝廷规制,臣无异议,愿意接受任何讯问。”

  这话表面听没什么问题,然而却潜藏着一层意思。

  官员若犯罪,一般只有同僚最有机会知道。

  杜复一个小小校书,怎会知道杜正伦违法乱纪之事?

  户部郎中陆敦信当即出列,问道:“杜校书,你身为弘文馆校书郎,负责掌校典籍,订正讹误,倘若杜侍郎真犯了罪,你如何知道?”

  杜复道:“白马商社主人名叫杜隆,是杜侍郎的侄子,我是顺着他,才查出杜侍郎的罪行。”

  陆敦信道:“杜校书并非捕贼官,也非监察官,又为何调查白马商社呢?”

  杜复道:“我也是无意中发现他们暗中向官员行贿,故而调查。”

  陆敦信道:“既然您发现白马商社有问题,为何不向雍州府举报,却要私自调查呢?”

  杜复满头大汗,顿时难以回答。

  这时他才终于明白李义府的意思。

  朝堂之上,并非拿着证据就能开口说话。

  杜正伦根本不用出面,手下一名官员,凭着三言两句,就把他难住了。

  “怎么不说话了,是心虚了吗?”陆敦信步步紧逼。

  李义府忽然出列,道:“陆郎中,杜校书检举之人,是户部侍郎,你身为户部郎中,是否应缄口为好?”

  陆敦信微微一愣,果然退了回去,不做声了。

  杜复刚要松一口气,工部员外郎崔漪又迈步出列,道:“下官认为陆郎中刚才的问话有理,还请杜校书回答。”

  他是工部官员,李义府也不好再说什么。

  李敬玄出列道:“杜校书是来检举杜侍郎的,诸位同僚却抓着细枝末节不放,不让他开口,这是何意?”

  他这是向李义府示好,才开口相帮。

  卢承庆出列道:“既然杜校书在朝堂之上,检举杜侍郎,那么其他人发现疑问,也可询问,难道刚才的问题很难回答吗?”

  杜复见涉入之人越来越多,心中大急。

  他知道这些人是想让他主动坦诚与杜正伦的过节,到时便说他是为旧怨,诬告杜正伦。

  可明知如此,也想不到办法应对,因他调查白马商社的目的,正是为了报复杜正伦。

  这时,长孙诠出列道:“其实杜校书已经向雍州府举报过了。”

  崔漪看了长孙诠一眼,道:“哦,既然如此,杜校书等待结果便是,为何要在朝堂检举?”

  杜复见这么多人都在帮自己,心中略定,道:“因为雍州府调查太慢,下官又无意中发现此事与杜侍郎有关,兹事体大,故在朝堂上检举!”

  卢承庆正要反驳,忽听李治开口道:“杜复,你要检举杜正伦,可有证据?”

  杜复忙道:“臣有检举书在此,请陛下圣阅。”

  王伏胜很快呈了上来。

  李治阅览完之后,凝视着杜复,道:“这些大多都是臆测之词,仅凭这些,你就要检举朝中四品高官吗?”

  杜复脸色大变,急忙道:“陛下,只需……”

  李治挥手道:“不必多言,来人,将杜复带下去,关押大理寺。狄卿,朕把他交给你了,以诬告罪论处!”

  狄仁杰拱手道:“臣遵旨。”

  大殿中的执戟金吾卫上前,将杜复拖了下去。

  群臣都没料到皇帝是这种反应,相互间打着眼色。

  于志宁忙道:“陛下,能否将检举信,给臣看一下?”

  李治淡淡道:“都是些虚无缥缈的猜测,不必看了。朝会继续。”

  半个时辰后,朝会结束。

  李治从侧门离开大殿,刚出两仪殿,便朝王伏胜吩咐道:“召狄仁杰、于志宁、薛仁贵觐见。”

  李治回到甘露殿,坐在龙椅上,重新翻看着杜复那封检举信。

  不多时,薛仁贵、狄仁杰和于志宁都来到了殿内。

  李治没有任何废话,将检举信递给王伏胜,道:“三位爱卿,请看一下这封检举信。”

  于志宁最先看,看完之后,一脸诧异,递给了薛仁贵,狄仁杰最后看。

  信中一共有两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和易宝会有关。

  检举书上记载了三场易宝会。

  在易宝会上,白马商会的执事,与三名豪奴进行了交易,那三名豪奴的主人,全都是工部官员。

  白马商会每次交易的东西,都是一个黑色盒子。

  检举信上还标明,每次交易完后,工部就会给白马商会批下一个工事项目。

  三场交易完后,白马商会得到一座铜矿的开采权、一座铁矿开采权、以及一片草场的使用权。

  另一方面,信中详细介绍了白马商会的情况。

  短短几年,这个商会已经成为大唐最顶级的商会。

  马匹、毛皮、宝石、石炭等……

  只要是漠北能够做的买卖,它全部涉足,而且都越做越大。

  大唐其他地区,其实都有抑制商人的政策。

  只有漠北不同,李治为了开发漠北,对商人并不设限,甚至允许他们发展私军,对付地方部落。

  正是在这样的政策下,再凭着漠北这块沃土,白马商会已经在漠北地区,发展为一座巨型商会。

  商社民团数量,就有两千多人,皆是骑兵。

  商社还雇佣了大量铁勒人为长工,所有工人加起来,超过一万多人。

首节 上一节 424/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