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12节

  “小事?”长孙无忌沉声道:“制定律法,便是为国家打根基,若不能制定周密,就像驻守边关的将领,将一座关口拱手让给蛮夷,危害之大,足以让国家混乱!”

  于志宁说不过他,咳了一声,说道:“我琢磨着,定制的并非刑令,应该没那么大影响吧?”

  长孙无忌道:“你错了,这次虽只是商业律令,却涉及到陛下改革,若非看你过往功劳,陛下定会严惩!”

  于志宁后背一凉,深吸一口气后,缓缓道:“不错,是我疏忽。”话锋一转,道:“不过这次之事,对长孙兄却是件好事。”

  长孙无忌知道他的意思,摇头叹道:“国家精于律法之人甚多,陛下未必就会用我。”

  于志宁笑道:“可在陛下心中,你就是最精于律法之人。”

  长孙无忌自顾喝茶,并不答话。

  “你不信?陛下刚才可是问到你了。”

  长孙无忌倏地抬头,道:“当真?”

  于志宁笑道:“陛下原本还在说律令的事,突然就问起你的近况,你说陛下是何用意?”

  长孙无忌详细询问于志宁面圣的情况,听完后,却道:“陛下并非要用我,而是希望我辅助你,完成此事。”

  于志宁微微一愣,便即恍然。

  皇帝如果真的要给长孙无忌授官,直接召他觐见便是,没必要让他来转达。

  “长孙兄,你若不愿……”

  长孙无忌抬手道:“陛下既然信任,老夫自当为国家效力。”

  于志宁拱手道:“长孙兄忠心谋国,令人佩服。”

  长孙无忌又向他详细问起商业律令之事。

  听于志宁细细讲解后,他摇头道:“你们制定的律法有问题,难怪会出问题。”

  于志宁忙问:“什么问题?”

  长孙无忌缓缓道:“老于,你知道我以前负责制定贞观律和永徽律时,会有一个什么习惯吗?”

  于志宁摇头。

  长孙无忌道:“我只负责监督官员的那部分,针对百姓的律法,我基本不看。”

  于志宁道:“这是为何?”

  长孙无忌笑道:“因为制定律法的人,也是官,他们在负责对民律法时,能做到公平公正。然而制定与自己有关的律法时,你觉得他们还能公正吗?”

  于志宁若有所思道:“不错,他们也担心自己制定的律法,有一天用在自己头上,作法自缚。”

  长孙无忌道:“正因如此,他们会将涉及官员的律法,尽量降低惩罚。古人的刑不上大夫,便是如此。”

  于志宁终于明白问题所在,沉声道:“李勋和李友益这俩小子,制定的律法太轻,所以威慑不住地方官员!”

  长孙无忌眯着眼道:“不仅是轻,还有很多漏洞,这次的事,你也有责任。”

  于志宁点点头,没有辩解。

  长孙无忌接着道:“我年纪也大了,凭我一人,完成不了此事,需要找几个帮手。”

  于志宁道:“长孙兄可有举荐的人选?”

  长孙无忌并未直接回答,而是说道:

  “制定律法的官员,不仅要面对自己的私心,还要面对其他官员的影响,所以人选非常重要。”

  凡是涉及到官员的律法,就会受到官员瞩目,他们也会利用其影响力,让那些制定律法的官员,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

  所以历来制定律法,皇帝所挑选的大臣,不仅要公正廉洁,还要位高权重,才能对抗朝中其他大臣施加的影响力。

  于志宁想了想,道:“我倒想到了两人。”

  “谁?”

  于志宁道:“中书侍郎兼鸿胪寺少卿张柬之。御史中丞韦思谦。”

  长孙无忌沉吟道:“张柬之我不熟悉。不过韦思谦这个人,一向铁面无私,倒是个人选。”

  于志宁笑道:“永徽六年以来,陛下很少让人身兼数职,张柬之却是个例外,由此,你就该知道他的能力了。”

  长孙无忌道:“既是如此,我没有意见。”

  于志宁站起身,道:“那我明日入宫,向陛下举荐这两人了。告辞。”

  走到门口时,忽听长孙无忌道:“对了,我这两天听人说,卢承庆要拜相了?”

  于志宁转过身,道:“是啊,他这几年帮陛下做了不少大事,刘仁轨罢相后,侍中一直空缺一位。他升为侍中,顺理成章。”

  “杜正轮呢?”

  “他自然升为户部尚书了。”

  长孙无忌点点头,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于志宁皱眉道:“你为何突然问起他们?”

  长孙无忌笑了笑,道:“没什么,随口问问。”

  第二天,于志宁便入宫面圣,举荐韦思谦和张柬之二人,还提到昨日去看过长孙无忌,表示长孙无忌愿意协助他制定新律。

  李治大为满意,当即同意了他的举荐,只等明年正日,便让韦思谦和张柬之参与新法修订。

第368章 武皇后的第一次夸奖

  新年的倒数第二天,长安城春明门外,极为热闹,进出城门的人,排成一条长龙。

  贺兰敏之穿过城门后,望着眼前熟悉的长安城街道,心中充满激动之情,感慨道:“终于回来了。”

  忽听街角传来一道清脆的声音。

  “兄长。”

  贺兰敏之转头一看,只见街角停着一辆华贵马车,车窗内探出一名美貌少女,朝他招手,正是贺兰敏柔。

  贺兰敏之瞧见妹妹后,招手示意,却并没有过去,转过身,望着一辆马车正在进城。

  待马车进来后,来到车旁,对车中两人说道:“陈王殿下,李兄,我妹过来接我,先走一步。”

  坐在车中的李忠和李吉一起下了马车,和他拱手作别。

  贺兰敏之这才牵着马,来到贺兰敏柔的马车旁,笑道:“小妹,你怎知我今日要回?”

  贺兰敏柔凝望着他,眼眸微微湿润,抽着鼻子,道:“兄长,你怎么变这么黑了?人家刚才差点都没认出你来!”

  贺兰敏之愣了一下,摸了摸自己的脸,道:“还好吧,李吉比我还黑呢。”

  贺兰敏柔揉着眼角,嘟囔道:“你以前比人家还白,如今这模样,和街上那些男子,都没有区别了。”

  贺兰敏之没好气道:“我本来就是大健儿,你还没说呢,怎知我今日回来?”

  贺兰敏柔道:“人家五日前,就过来等你,从清晨城门打开,一直等到暮晓城门关闭。”

  贺兰敏之怔了怔,道:“你这丫头,我回来了自会归家,你在这傻等什么。”

  贺兰敏柔道:“你快上来,咱们赶紧回家吧。”

  贺兰敏之摇头道:“不了,我骑马就行,最近坐不惯马车了。”

  翻身上马,和贺兰敏柔的马车一起朝着武府返回。

  沿途之上,贺兰敏柔趴在车檐上,向他询问在莱州的一些事情。

  贺兰敏之尽量拣一些有趣的事说,把贺兰敏柔逗得咯咯直笑,那俏皮模样,把路上行人都看呆了。

  贺兰敏之说了一阵话,肚子咕咕直叫,来到路边摊位,买了两个胡饼吃了起来。

  贺兰敏柔睁大了眼睛,盯着贺兰敏之吃饼。

  贺兰敏之道:“你也饿了?那我再去买两个。”

  贺兰敏柔摇头道:“兄长,你以前只吃夹肉胡饼,从不吃素饼呢。”

  贺兰敏之面色微红,总觉得这妹子的话,仿佛在扒他裤子,让他为以前的自己感到羞耻。

  “你以前还不是只吃樱桃毕罗?别的毕罗都不吃。”他反唇相讥了一句。

  贺兰敏柔道:“人家现在也只吃樱桃毕罗。”

  贺兰敏之哼了一声,道:“你可知晓,外面的百姓,连地上的草,树上的皮都吃,偏你嘴叼。”

  贺兰敏柔奇道:“草也能吃吗?”

  贺兰敏之道:“你就是太娇生惯养了,那些野草我也吃过,就是味道不怎么好罢了。”

  贺兰敏柔又开始抹眼泪,道:“兄长一定吃了很多苦,这次回来后,就不要走了吧。”

  贺兰敏之没有做声。

  他倒并不怕吃苦,只是这次出去后,自信心受到打击,再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

  这让他失去了继续外出闯荡的锐气。

  不多时,两人一起回到府中。

  整个武府顿时轰动,上至杨夫人,下至家丁下人,都兴高采烈的模样,换上了红衣服,出来迎接他,比过节还热闹。

  然而,当杨夫人和武顺瞧见他的模样后,反应比贺兰敏柔还要大。

  杨夫人将他紧紧搂在怀里,泣不成声,武顺也在一旁拿着手帕抹眼泪。

  这让他非常不自在,觉得一家人反应太过头了,仿佛把他当孩子一样。

  倒是姨父郭孝慎拍了拍他肩膀,说他长壮实了,让他非常高兴。

  贺兰敏之四顾一看,瞧不见武家兄弟,便问他们去哪了。

  武如意道:“八月份便搬出去了,他们在宣阳坊买了座宅子。”

  贺兰敏之叹了口气。

  他知道,母亲一直想将这兄弟俩赶走,每次武家兄弟都是来找他求情,他再去向杨夫人求情,他们才得以留下。

  如今自己离开长安,他母亲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成功将两兄弟扫地出门。

  当天晚上,一家人一起用了顿丰盛的晚宴,亥时左右,武皇后派人来传话,让贺兰敏之明日入宫见她。

  当天夜里,贺兰敏之洗澡时,伺候他沐浴的婢女小兰忽然惊声尖叫,声音传遍整座府邸。

首节 上一节 412/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