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408节

  李勇低声道:“没有,二兄没惹事。”

  李治道:“他已经有几个月没入宫了,前阵子他母亲染了风寒,他也不入宫瞧瞧,也不知平日在忙些什么。”

  李勇低着头,没有做声。

  李治见他低头不语,似乎与自己生分了,不由叹了口气。

  他平日要忙的事太多,再加上身边的儿女也越来越多,根本顾不到每一个儿女。

  以前他还会尽力尝试,维系着与每一个儿女的亲情,后来发现太累了,也顾不过来,还不如顺其自然。

  “好了,若是没什么别的事,就退下吧。”他挥了挥手。

  李勇应诺一声,告退下去了。

  李治继续翻看着手中的书籍。

  这本书是长孙无忌编了好几年的史书,暂时只有一部分,记录的是魏晋之后,南北朝分裂的那段历史,名为《南北书纪》。

  其实初唐时期,便有很多史官,编著过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比如姚思廉的《梁书》、《陈书》,令狐德棻的《周书》,李延寿的《南史》、《北史》。

  不过这些史书都是天下初定时所编,成书较早,并不详细。

  如今天下承平数十年,很多民间古籍都被翻找出来。

  长孙无忌执政时期,便利用职权优势,得到了大量珍贵的孤本遗作,翻阅之后,才知南北朝时期,还有很多隐秘的历史,被后人疏漏。

  他当时便萌生立书之心,只不过放不下权力。

  后来被削爵为民,才终于得到空闲,查漏补缺,在前人基础上,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理解,终于写下这部《南北书纪》。

  李治翻看之中,也觉受益良多。

  这并非全书,长孙无忌的目标是写下一部囊括前朝所有时期的史书,这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

  他这么急着上呈这本书的一部分,其实也是知道在朝中树敌太多,想凭著书之功自保。

  无论他目的如何,这本书确实很有价值。

  等在朝堂公布此书后,不用李治开口,便会有令狐德棻、敬播等老臣,主动替长孙无忌请功。

  李治继续翻看着书中的趣事,忽然,王伏胜走了进来,低声道:“陛下,几位大将军都已到了神龙殿。”

  李治点点头,用一块龙纹玉佩当书签,夹在中间,换了身衣服,朝着神龙殿而去。

  进殿之后,只见薛仁贵、李勣、尉迟恭和程知节都已经在殿内等候着了。

  李治走到上首坐下,接受四人见礼。

  “诸卿不必多礼,今日请四位过来,是为了商议一下倭国之事。”他抬了抬手。

  几人听了后,不由相互交换眼神。

  倭国已经派王子过来了,又请大唐使节过去了,显然是打算攻打虾夷。

  还有什么可讨论的呢?

  李治目光从四人脸上扫过,将他们表情尽收眼底,心中暗暗摇头。

  大唐将领对倭人太轻视了,四人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却丝毫没有察觉到倭国的阴谋。

  这就难怪白江口之战,大唐陷入以少打多的局面。

  估计唐军根本没想到,倭人会出动如此多的军队,与大唐正面为敌。

  话又说回来,刘仁轨能在那种情况下,以少打多,依然将倭国主力消灭,不得不说大唐水军确实强大。

  他甚至有种感觉,自己就算没有这般大费周章的布置,唐军直接跟倭人正面作战,也能大获全胜。

  他赶忙将脑中的胡思乱想扔飞,接着道:“你们就不觉得奇怪吗,倭国直接出兵攻打虾夷便是,为何还要派王子过来,将姿态摆这么低……”

  李治将说服武媚娘的一套又拿了出来。

  除薛仁贵外,其他三人都是老狐狸,听了后露出思索之色。

  李勣眯着眼道:“陛下怀疑倭人有什么阴谋?”

  李治道:“你们再想想,倭人在九州练兵,显然是要跟我们大战,如今为何如此怯战?”

  尉迟恭沉声道:“确实有点不对劲。”

  李治道:“还有,那倭国王子出使之后,却不返回,依然逗留大唐,如此反常,必有问题。”

  李勣沉声道:“陛下,倭人如果有什么阴谋,却又故意示弱,显然是为了让我们掉以轻心,再突然突袭!”

  其他几人纷纷点头。

  李治站起身,走到舆图旁边,道:“你们觉得倭人会突袭哪里呢?”

  程知节指着百济东边,道:“定是熊津港!”

  李勣心中猛地一惊,暗道:“陛下派兵入驻熊津港,难道就是为了引倭人来攻?”

  李治接着道:“那他们会选择什么时候动手呢?”

  尉迟恭道:“蛮夷都知我大唐岁末庆典时,各地都督、刺史都会返回长安朝贺,留下空虚。他们定会选择此时动手!”

  程知节笑道:“那咱们就将计就计,故意让刘仁轨和孙仁师回京,让他们放松警惕。”

  李勣抬手道:“不必如此,往年这二人都不会回京,今年骤然回京,反惹人生疑。”

  程知节点点头,表示同意。

  李治抬头望着舆图,道:“诸卿以为,他们这一战会如何打呢?”

  四人都盯着地图看了起来。

  过了好半晌,尉迟恭道:“如果我是倭人,会分兵两路,一路直接攻打熊津港,另一路从白江口登陆,从陆路攻击熊津港。从而形成两路夹击之势!”

  白江口是熊津港南方一处入海口,由扶余义慈控制。

  程知节道:“别忘了还有扶余义慈的百济军。”

  尉迟恭道:“不,他们不会将作战计划告诉扶余义慈,只会在适当时候,让他们配合。”

  他没有多解释,但众人都明白了。

  唐军的军械,就是因为扶余福信泄露,导致被劫。如今百济混乱,没人信得过他们了。

  李治目光缓缓移动,见其他几人都没有做声,显然都同意尉迟恭的说法。

  李治问道:“那依诸位将军之见,我军该如何应对呢?”

  又是尉迟恭最先开口。

  “陛下,咱们也可以兵分两路,一路对付白江口的倭军,一路对付攻打熊津港的倭军。”

  “白江口水势狭长,江口由宽变窄,只需调遣莱州水军,堵住出江口,便能将倭人困在其中,再用火攻之策,倭人必败。”

  李治心中一凛,这个作战方法,正是刘仁轨击败四万倭军的法子,尉迟恭竟然随口就提了出来。

  尉迟恭接着道:“熊津港之战,可先故意诈败,放弃港口,引倭人上岸,再让营州水军堵住港口,水路夹击,必可全胜。”

  李治暗暗点头,尉迟恭虽然看起来鲁莽暴躁,然而在讨论行军作战时,却展现出细腻的一面。

  “诸卿以为如何?”他看向其他几人。

  程知节道:“陛下,臣以为尉迟黑郎的作战计划,没有问题。”

  李勣点头道:“老臣无异议。”

  薛仁贵道:“附议。”

  李治一巴掌拍在地图上,道:“那好,就按照尉迟卿的计划执行!”

  十二月中旬,寒风凌冽,如刀一般刮在人的脸上。

  中大兄站在高崖之上,凝望着远处正在集结的军队。

  这时,有两个人沿着陡坡,走上了高崖。

  一人正是中臣镰足,另一人是个古铜色皮肤的汉子,此人虽然身材矮小,却极为壮硕,穿着一身紧身鲨皮衣,仿佛一块黑石墩子。

  “殿下,军队已集结完毕,阿倍比罗夫已去向大王禀告了,您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中臣镰足问。

  中大兄凝望着那黑石墩子,缓缓道:“鬼岛将军,这次可全靠你了。”

  黑石墩子鬼岛川清抱着手臂,懒洋洋的道:“当初说好了军队都让我统领,如今却只给我三支船队,哼,还说什么都靠我?”

  中臣镰足沉声道:“鬼岛将军,王子殿下已经尽力,其他军队不在他掌握中,他如何能给你统领?”

  鬼岛川清用小指扣着耳屎,眯着眼道:“我不管,反正如今跟说好的不一样,打输了别怪我。”

  中臣镰足大怒,正要发作,中大兄却抬了抬手,示意他闭嘴。

  “鬼岛将军,你知道这次我们出击的军队有多少吗?”中大兄问。

  鬼岛川清将指甲缝里的耳屎吹了吹,笑道:“好像有七八万吧。”

  中大兄沉声道:“不错,而且都是各地精锐,这一战,可以说赌上了倭国国运,若是输了,便有灭国之危。”

  鬼岛川清笑眯眯道:“我是个海盗,您跟我说这些,可没什么用。”

  中大兄道:“您原本是美浓青龙寺的僧人,我听说青龙寺后山的樱花瀑布,是美浓一绝,您也不希望那片美景,毁于战火吧。”

  鬼岛川清沉默了一会,道:“王子放心,鬼岛定会竭尽全力。”

  中大兄点点头,道:“那就好,去吧,这一战获胜后,我们一起在美浓青龙寺喝酒。”

  鬼岛川清行了一个倭国礼节,告退离开了。

  因为唐朝增兵,倭国也扩增了军备,战船已接近两千多艘,密密麻麻的停靠在海岸之上。

  远远看去,仿佛飘散在大海上的一大片海藻。

  因为军队太多,根本无法统一指挥,六万八千多人的军队,分成了十二个船队,每只船队五千多人。

  船只太多,为防止船只撞击,每只船队相隔一刻钟出发,首尾相连,有如一条海上长蛇。

  阿倍比罗夫的船队,位于蛇头第一艘船。

  他自出海后,始终抬头望着天空。

  如此寒冷天气,并不适合海战,倘若气候变得恶劣,船队必须立刻返回港口,放弃一切计划。

  幸好,今日的天气和预测的差不多,虽算不上晴空万里,却也不会出现太大的海浪。

首节 上一节 408/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