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唐,我妻武则天

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94节

  程知节摇头道:“倭人要是敢插手百济之事,自然要教训他们。可眼下他们并未派军队,跟咱们破脸。这事不大可能是他们所为。”

  薛仁贵暗暗点头。

  倭人为了在百济的利益,确实想插手百济之事,然而在大唐威慑下,一直龟缩在九州练兵。

  将来大唐出兵百济,他们是否真的有勇气与大唐为敌,还是两说。

  况且就算他们派兵,帮助扶余义慈,向大唐宣战,那也只是为了本国的利益,大唐教训他们之后,也不会进一步动手。

  可眼下情况不同了。

  在没有宣战的情况下,忽然袭击大唐军队,这是取死之道,是要被灭国的。

  上一个这么干的是天竺人,袭击唐使,被王玄策灭国。

  这还是天竺距离大唐遥远的情况。

  最近几年,薛仁贵也参与过三场灭国之战,称得上经验丰富。

  辽东诸国尽在大唐铁骑威慑之下,只要查出是谁干的,大唐必定出兵征讨,尽灭其国,不是什么难事。

  倭人毕竟是一个存续数百年的国家,应该没有如此不智。

  当他思索之际,尉迟恭还在跟程知节争来争去,李勣则喝着茶,一言不发。

  薛仁贵是晚辈,平日在三人面前,尽量低调,并没有轻易发言,端坐在椅子上,静候皇帝的到来。

  李治此时已经来到了神龙殿,站在殿外,也不知为何,并没有进去。

  静立片刻后,李治忽然来到西偏殿,从偏殿一扇门,绕到正殿。

  神龙殿正殿此时被一分为二,李治到了正殿西边后,薛仁贵几人并不知道。

  李治找了张椅子坐下,听着隔壁尉迟恭和程知节的争吵,露出思索之色。

  王伏胜暗暗奇怪,却也没有做声。

  两人争了一会后,忽听程知节开口道:“凉国公,你怎么看待此事?”

  不一会,隔壁便传来薛仁贵的声音。

  “我以为此事不外乎三种情况。”

  此话一出,正在喝茶的李勣也抬起头,看向了薛仁贵。

  程知节道:“哪三种情况?”

  薛仁贵缓缓道:“首先,这批物资由我大唐两百军士护送,一般的海贼,根本没能力劫夺。说明此事背后,必定是一个国家。”

  李治听了后,暗暗点头。

  莱州周边的海域,并无大的海贼,凡是人数达到一定规模的海贼,早就被莱州水军给消灭掉了。

  尉迟恭哼道:“这一点很明显了。”

  薛仁贵接着道:“那么第一种情况,便是辽东某一个国家,对这批军械产生贪念,故而派遣军队,袭击了我们的运海船。”

  尉迟恭道:“那帮陆地国家,都没什么像样的水师,更没有海港,他们也没那个能力!”

  薛仁贵点头道:“是的,有能力做这件事的,必定是一个水军实力很强的国家。”

  程知节捏着下巴,道:“考虑实力和距离的话,只有倭国、高句丽、百济、新罗、耽罗这五个国家,有能力做这件事。”

  李勣忽然道:“程兄多算了一个,也漏算了一个。”

  程知节道:“哦,我多算了哪一个?”

  李勣道:“耽罗的军队只有两千不到,船只简陋,就算全国军力出动,也不是我两百唐军对手。”

  他征讨过高句丽,所以对辽东情况更了解一些。

  程知节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又问:“那我少算了哪个国家?”

  李勣缓缓道:“虾夷。”

  程知节愣道:“倭国北边的那个长毛国?”

  中原王朝给四周国家取名,通常用他们的外貌特征来取。

  比如倭国,因他们长得矮,取名为倭。

  天竺原本叫身毒,虽有音译成份在内,却也代表他们不爱干净,玄奘取经回来,才慢慢改为叫天竺。

  虾夷这个名字,也和他们外貌有关,因为虾夷人毛发长如虾须。

  李勣道:“正是虾夷国,此国是由很多小岛国共同构成,类似草原上的部落联盟。他们长期与倭人为敌,实力不比新罗、百济弱多少。”

  尉迟恭瞪眼道:“虾夷人难道敢捋我大唐虎须?”

  李勣道:“我也只是说他们有这个可能。还是听薛将军继续说吧。”

  薛仁贵朝李勣拱了拱手,道:“刚才说的是第一种情况,这五个国家都有可能,目的则是单纯看中了军械。”

  顿了一下,接着道:“接下来是第二种情况,此事是扶余福信所为!”

  此话一出,三名老将都眯起了眼睛,没有做声。

  乍一看,不可能是扶余福信所为,但仔细一想,正因为他知道大唐不会怀疑他,反而有可能行此事。

  那他的目的是什么呢?

  可能是想引起大唐的愤怒,让大唐尽快参与到战事中,对倭国和义慈动手。

  这样可以避免福信和义慈继续内战,福信就可以得到一个较为强大的百济。

  不过李治却知道,这种可能性不存在,倘若真是福信策划,金燕不可能一点消息都没有。

  李勣沉吟片刻,问道:“不知薛将军说的第三种可能,又是什么?”

  薛仁贵道:“第三种可能,敌人的目标并非军械,而是想在辽东地区制造混乱,他们坐收渔利。”

  程知节目光一闪,道:“高句丽?”

  百济之战,高句丽一直置身事外。

  然而他们却也知道,大唐解决百济后,下一个目标就是他们。

  那么他们故意制造混乱,挑动大唐尽快下场,对他们是有利可图的。

  薛仁贵道:“不一定就是高句丽。依在下之见,这种情况下,除倭国和扶余义慈外,其他三国都有可能。”

  薛仁贵的意思很简单,如果是第一种情况,目标为了军械,倭国和扶余义慈动机最大。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就是扶余福信所为。

  若是第三种,高句丽、新罗和虾夷,反而有最大可能。

  尉迟恭皱眉道:“听你这么一说,不是更加复杂了吗?”

  薛仁贵拱手道:“这只是在下一点浅见。”

  李治听到此处,推开一扇格子门,迈步进入东殿,缓缓道:“薛卿的话,朕都听到了,不过朕以为,眼下应该考虑的,不应该是此事本身。”

  四人急忙起身,朝李治见礼。

  叙礼毕,尉迟恭试探的问道:“陛下的意思是?”

  李治走到上首坐下,目光缓缓在几人身上移动着。

  “有人袭杀我大唐将士,周围那些国家,可都盯着我们的反应,若是不能做出迅速有力的回击,必将产生极大的隐患。”

  尉迟恭道:“臣正是这么考虑,管他是谁干的,咱们就找嫌疑最大的倭国!若是畏畏缩缩,查来查去,那些小国还以为我们怕了倭国!”

  李治道:“尉迟爱卿之言,正合朕心。”

  李勣暗暗一惊,忙道:“陛下,若是真的指认倭国,咱们可得对倭国发动全面战争啊!”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李卿觉得不可吗?”

  李勣沉声道:“臣只是觉得,若因此次突发状况,打乱多年来的战略部署,恐非最佳选择。”

  李治知道李勣的担忧。

  倭国的体量并不弱于高句丽多少,又是一个岛国,要消灭倭国,并非短时间内能做到。

  以大唐如今在辽东的部署,短时间内,只拥有消灭其中一个国家的能力。

  若是要对倭国动手,整个国家的战略部署,都要发生调整。

  十年之内,都将没有余力再去消灭高句丽了。

  而李勣最大的心愿,就是消灭高句丽。

  李治道:“局势发生变化,国家战略也应变化。朕以为此事并非小事,若不能果断出手,辽东局面,反而会更加失控!”

  李勣道:“那何不指认此事是高句丽所为,立刻对高句丽用兵?”

  李治摆手道:“朕说过了,眼下并非对高句丽用兵的时候。”

  “可是陛下……”

  李勣还要再说,李治摆手道:“此事不必再议,朕不管是谁干的,都当做是倭国所为!”

  李勣望着皇帝的表情,总觉得他失去了平日的冷静。

  只可惜尉迟恭、程知节和薛仁贵,都没有站出来反对。

  李勣暗叹一口气,心中忽然想起了长孙无忌,若是他在这里的话,应该会支持自己吧。

  长孙无忌正在后院水阁内,悠闲的看着书。

  原拥武派官员被一网打尽后,盯着长孙府的人明显变少了。

  这说明以前盯着他的人中,有很多都是前拥武派官员。

  这其实无所谓,长孙无忌也根本没把这帮人放在眼里。

  他最近心态能这么好的缘故,是因为武皇后终于不再派人盯着他了。

  自他与武皇后斗法失败后,这个女人一直是压在他头顶的一座大山。

  如今这座大山终于去压别人了,他自然轻松多了。

  这时,一名家仆来报,李勣求见。

  长孙无忌坐直身子,道:“请他过来吧。”

  不一会,李勣便沿着小径过来了,脸色凝重。

首节 上一节 394/443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