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我妻武则天 第338节
李治正坐在临湖殿看书,挥手示意免礼,目光看向卑路斯,道:“卑卿回来了,这一趟昆藏之行,可还顺利?”
卑路斯拱手道:“回陛下,虽然中间出了点小问题,但最终还是解决了问题。三家已签订同盟协议,共抗大食。”
李治道:“中间出什么问题了?”
卑路斯道:“主要是信德国王提出一个建议,想将另外两方的军队,交给他指挥。后吐蕃和南天竺都不同意,他便闹了起来。”
李治听了后,顿感惊奇。
眼下最危险的就是信德国,他们离大食人最近,其他两家都相当于援助他。
如此情况下,他还摆出如此高姿态,简直不可思议。
卑路斯苦笑道:“陛下,天竺人就是这样,他们的行为,往往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好在问题已经解决。”
李治点了点头。
无论如何,天竺之事,他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
他可不愿任何一个唐军,跑到外国去帮别人作战。
这时,王及善说道:“陛下,百济也传来急报。”
李治道:“出了何事?”
王及善看向金燕,示意她来说。
金燕上前一步,说道:“回陛下,百济的扶余福信,突然起兵谋反,突袭泗沘城。百济王趁夜逃离,逃到熊津城。百济陷入内战。”
李治皱了皱眉,道:“怎么突然就内乱起来了?那扶余福信,是什么人?”
金燕道:“扶余福信是百济王扶余义慈的弟弟,当初组建海军的就是此人。因战争失败,扶余义慈威信大减,想把责任推到扶余福信身上,挽回声望。扶余福信便造反了。”
李治现在并不想攻打百济,若是百济因内乱,被新罗给吞并,将来收拾新罗就麻烦了。
“眼下百济局势如何?”他问。
金燕道:“义慈逃到熊津城后,集结三万大军,想攻回泗沘城,却被福信手下的黑齿常之,以一万军队击败。”
李治目光一闪:“黑齿常之?”
金燕微微低头,道:“此人是百济名将,他因帮我母亲求情,被义慈关押。福信打下泗沘城后,便放他出来,将军队交给了他。”
李治道:“那眼下是福信占据优势了?”
金燕露出担忧之色,道:“是的,不过义慈已逃到金州,向倭国求救,倭王已答应派兵助他。”
李治皱眉道:“倭国也卷进来了。”
金燕恨声道:“倭人一直觊觎陆地,义慈这是引狼入室。”
李治道:“高句丽和新罗有什么反应吗?”
金燕道:“目前还没有。不过义慈既向倭国求救,说明高句丽并不支持他。新罗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她很想劝说皇帝立刻出兵收复百济,却又不敢开口,怕自己插手大唐军政,触怒皇帝。
李治沉思片刻,朝金燕问:“你刚才提到的倭国国王,可是孝德王吗?”
金燕道:“倭国孝德王已经死了,眼下是齐明王当政,她是一位女王,被称为宝女王。”
李治听了后,愣住了,这件事他竟毫不知情。
王及善解释道:“陛下,齐明王是永徽六年登位。”
李治顿时明白了。
永徽六年,是他来到大唐的第一年。
自那以后,他对倭国态度转冷,又取消了遣唐使,故而不知倭国内部的变化。
只是没想到,倭国竟然也由女人当政,他当即向二人问起宝女王的情况。
一问之下,更加吃惊。
这位宝女王,竟也是王后出身,而且长的很美,先嫁给一位倭国皇室,后来主动勾引倭国大王,成为王后。
李治忍不住道:“金娘子,这些话是你听说的,还是真有此事?”
金燕面色微红,道:“我听母亲说的,母亲是听外祖父说的。”
金燕的外祖父,就是前任百济王,应该不会胡说。
李治接着问:“她又怎么成为女王的呢?”
金燕道:“宝女王的丈夫是舒明王,舒明王死的突然,没有定继承人,几个王子争位不休,后来宝王女说服几位大臣,推举她为女王,从而停止了内斗。”
李治听了后,心中一动。
舒明王应该就是倭史中的舒明天皇,李治记得他名字,是因第一批遣唐使,就是他所派。
这位宝女王看来也颇有几分手段,竟能说服大臣让她当女王。
金燕接着道:“她第一次继位只有三年,便有王子政变,她被迫让位孝德王,后来孝德王死后,她才第二次继位。”
李治摸了摸下巴,心想这位宝女王能再次继位,中间肯定也发生了很多权利争斗,可见其政治手腕不差。
这女人简直就是倭国弱化版武则天。
金燕实在按耐不住担忧,忍不住道:“陛下,辽东即将混乱,您是否要派兵收复百济?”
王及善和卑路斯听到此话,都朝她瞪了一眼。
王及善是怪她僭越。
卑路斯则是不希望皇帝听她蛊惑,把精力放在辽东,如此一来,对他波斯复国可就不利了。
李治抬了抬手,道:“好了,情况朕都知道了。此事朕自有分寸,你们都退下吧。”
三人一起拱手告退。
第321章 册封贤妃
李治坐在临湖殿,静静沉思了一会,朝王伏胜吩咐道:“让薛卿过来见朕。”
薛仁贵如今又回到禁苑当值,接到通传后,不一会便过来了。
叙礼毕,李治让他坐下说话,朝他问道:“薛卿,我大唐水军情况,你可知晓?”
薛仁贵沉吟片刻,说道:“据臣所知,本朝水军折冲府共有八十多个,分布在沿海地区,其中营州、莱州、交州三处的水军折冲府最多。”
营州和莱州的水军,都是为了对付高句丽和百济。交州水军,则是为了震慑南洋诸国。
八十多个折冲府,也就是八万左右的水军,与大唐庞大的陆军相比,并不算多。
这也正常,毕竟大唐主要敌人还是在陆地。
李治又问道:“我朝水军用的是什么战船呢?”
薛仁贵拱手道:“陛下恕罪,这些臣就不知道了。”
王伏胜轻声道:“陛下,既与战船有关,您何不召阎相询问?”
唐朝的战船,多由工部下辖的水部督造,阎立本担任工部尚书,又是建造大家,对这些自然了解。
李治当即召阎立本来临湖殿觐见。
半个时辰后,阎立本来到临湖殿,李治向他询问起造船之事。
阎立本微笑道:“回陛下,目前我大唐水军中,一共有六种最常用的船种。”
李治忙问是哪六种。
阎立本道:“第一种是斗舰。”转头看向王伏胜,道:“王大监,能否替我取来纸笔。”
王伏胜微笑着答应了,命人取来纸笔,放在桌子上。
李治素知阎立本精于作画,定是想画出斗舰,让自己更能直观的了解。
果不其然,阎立本运笔如风,不一会,一艘战船跃然纸上。
阎立本用笔指着这艘战船的阶梯,道:“陛下请看,此船采取梯级结构,军士们梯级分布,战斗时能够充分发挥人员优势。”
薛仁贵瞧见后,也暗赞一声。
如此设计,士兵们射箭时方便许多,不必担心射到前面之人。
李治注意到阎立本在船四周画了很多高高的桅杆,上面却并无横杆,无法挂帆,便问:“阎卿,这些杆子是做什么用的?”
阎立本笑道:“陛下,这东西叫”拍杆,用绞绳控制,悬挂重物,用来拍打靠近的小船,是我军水战利器!”
李治点点头,道:“好,你接着说其他船吧。”
阎立本很快又画了一艘船。
这艘船比刚才的斗舰更大,而且很高,船上建有三层小楼,瞧见这结构,便能猜到这是什么船了。
“阎卿,这是楼船吧?”
阎立本笑道:“正是,此船可以居高临下,使用纹车弩,适合攻城,在江河之上能发挥威力,海战却容易倾覆。”
李治点点头,这船重心太高,一个海浪过来,船就翻了。
阎立本随即又画下第三艘战船。
这艘船头低尾高,前宽后窄,船上左右各置浮板四到八具,形如翅膀。
“陛下请看,这艘船名为海鹘船。仿照海鹘外型建造,能航行于惊涛骇浪之中,虽风浪涨天,无有倾侧,还有排水加速之能,是我军最强大的海战主舰!”
李治赞道:“果然不凡。”
阎立本道:“以上三种战船,是我军主力战舰,另外还有小型船走舸、中型船艨艟、传令船等,协调作战,使得我军海战时,能发挥出最大战力!”
李治听到此处,终于明白百济与大唐水师交锋后,为何一触即溃。
大唐水军无论装备还是战术思想,都碾压这个时期的外国水军,双方战争素养差距太大。
这么一想,刘仁轨能在白沙江之战中击败倭国水军,其实也是大唐将领的正常水准发挥。
李治缓缓道:“伏胜,传旨莱州和营州,让他们训练水军,做好作战准备。”
薛仁贵心中一凛,目光炽热的道:“陛下,是要对辽东作战了吗?”
李治道:“先让刘仁轨准备着,威慑一下辽东临海诸国,若不能止战,那就参战!”
李治的想法很简单,他虽不想现在就用兵辽东,但更不愿百济被某一方吞并,尤其是倭国。
上一篇:祖宗们,求你们别再爬出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